劳动教育的班本实施支架
2021-05-27李慧子
李慧子
摘要:基于自我领导力理论,借助自我领导力角色分工图、自我领导力分析图、劳动情感账户、目标达成检核表等支架,实施班本劳动教育。这一过程,不但巩固了自我领导力的7个习惯,而且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发挥了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自我领导力理论;支架
自我领导力理论源自美国的柯维博士,即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优势,有能力成为自我领导者,从而塑造、引导和激发每个孩子的卓越潜能。这一理论以实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为核心思想:首先是自我改变,即主动积极、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其次是与人相处,即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最后则是记住关爱自己,即不断更新。自我领导力理论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种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指引我们找到了劳动教育班本实施的有效支架。
一、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窘境
(一)劳动教育观念的偏颇
1.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现在,大多数学生享受着全家人的无限宠爱,可以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家长代劳,学生缺少了劳动的机会,也会习以为常地依赖家长,并认为不需要劳动,从而忽视劳动。久而久之,就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
2.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漠视。
劳动中,学生难免会受到伤害。而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会选择让他们避开劳动。更有一些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是浪费时间,孩子长大了慢慢就会了。这是对劳动教育的漠视。
3.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轻视。
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窄化,普遍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大扫除,不去深挖劳动教育背后的教育意义。此外,由于劳动教育相较于智育、美育,收到的效果并不显见,所以不少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效用持怀疑态度。
(二)劳动教育实践的缺失
1.只有“做任务”,没有“获技能”。
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往往被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劳”只是形式,目的是完成“任务”。换言之,不少劳动教育只是作为一种任务完成的手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从劳动中获得体验继而对劳动充满热爱。
2.只有“花架子”,没有“真本事”。
一些小学劳技课被上成“劳动知识讲解课”“劳动人物宣讲课”“手工制作课”,教师试图通过知识的传输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仅仅做到了教师“动嘴”,没有达到让学生真正“动手”的同时。
3.只有“形式”,没有“系统”。
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归结为值日、做家务、进社区大扫除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却忽视了富有创造力的“体”“脑”结合的劳动,如设计环保标语、考察民间工艺、职业体验等。对劳动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会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混淆学生头脑中的“劳动”。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有系统的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的划分。这值得学生去学习、实践。
(三)劳动教育情感的异化
一种情形是,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批评教育”的手段,希冀学生在劳动中“认错”,但错误并不会得到纠正。一种情形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锻炼身体。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锻炼身体,这凸显不了劳动教育的育人特点。还有一种情形是,劳动教育通常以口号的形式出现在学生耳畔,并未真正地融入他们的行动中。
二、用自我领导力理论指引劳动教育
(一)在认识上,充分相信每个人的天赋潜能
自我领导力理论首先需要班级管理者改变思维,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优势,有能力成为自我领导者,从而塑造、引导和激发每个学生的卓越潜能。这样的思維转变,不仅让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还让每个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学生只有转变思想,才能认同劳动,进而在劳动中获得自我价值感。
(二)在方法上,主动发现每个人的自身不足
我们要将领导力培养与现有的劳动教育和相关劳动教育结合,转变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使其能够自觉、自立、自律、自强,领导自我乃至领导他人。其关键在于“知彼解己”中的“解己”,也就是主动地自我剖析,发现自身不足。如此,才能及时调整方法,达到自觉和自立。
(三)在情感上,努力提升每个人的认可指数
自我领导力文化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全面参与,需要有输入、有产出、有目的。于是,“情感账户”应运而生。它的“存款”和“取款”行为,就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久而久之,有望实现既被他人肯定又推动他人肯定的双赢。
(四)在行动上,积极检核每个人的劳动成果
自我领导力能力的实现,更多是通过“检核表”生成来判定的。在填补劳动成果不足的过程中,积极检验每个人的成果,其实就是坚持提升个人的劳动观念、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再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经由思维的转变,由内而外地影响行为。
三、我们的劳动教育班本实施支架
基于自我领导力理论,我们开发了劳动教育的班本实施支架,即自我领导力角色分工图、自我领导力分析图、班级劳动情感账户和目标达成检核表。通过自我领导力角色分工图,让学生自选班级岗位,责任到人,充分肯定每个人的天赋潜能;再借助自我领导力分析图,让学生在分析自身优缺点的过程中,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岗位上不断完善;接着,班级劳动情感账户应运而生,使学生在“存、取款”中获得他人的认可,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最后,通过目标达成检核表,督促学生每日打卡,持之以恒,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
(一)自我领导力角色分工图
自我领导力角色分工图的制作流程是:(1)由学生自由选择劳动任务,自己定义所选劳动范畴,并自由命名,比如关门窗、图书管理、课间管理、电脑管理、计分等。每一项任务都会对应一张自我领导力角色分工图,既是明确任务,也是强调责任;(2)一旦选择就需要对所选区域负责,教师也会加强对这一劳动任务的要求,比如关门窗应当及时,尤其是提醒早晨到校的学生开窗透气等;(3)在不断完成劳动任务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哪些劳动任务的完成度较高,哪些需要完善任务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巩固自我领导力7个习惯中的主动积极、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还实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双赢。
比如,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班级图书管理员发现书总是丢。于是,经过教师指导、小组研究,图书管理员借鉴图书馆的“代书板”模式,创造性地制作了写有学生姓名的“××代书板”、夹在书中的借阅清单、图书管理员手中的1号到4号书橱图书管理清单。这其实就是一种脑力劳动。图书管理员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逐步爱上了劳动。
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变得主动积极的同时,还能带动其他人,这是劳动教育所隐含的榜样示范意义。如,班级的电脑管理员,原本是一个课间喜欢追赶打闹的学生。自从管理电脑后,每个课间他都会主动帮助下节课的授课老师提前开机;同学离开教室后,他会及时关机,并定时清理、杀毒,深受每个学科老师的好评。得到多次表扬后,他愈发高兴,并自发组成了一个专门的电脑管理小分队,得到了班级师生的赞许。
(二)自我领导力分析图
学生原有的劳动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劳动能力的欠缺,实现自我领导力理论中的“不断更新”,我们引入多种形式的自我领导力分析图。学生先通过“劳动能力优缺点分析图”,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基础,再借助“劳动能力鱼骨图”分析具体的欠缺,以及造成这一欠缺的原因。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确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
我们再结合学校的《小学生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明确每个学段相关的劳动技能要求,并配以知识讲解、课后训练。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参照样式,并规定了所在学段需要学会的基本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
这两者的结合,不仅有了体系,还有了方法;不仅调动了劳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自我领导力理论中的“知彼解己、主动积极”,还实现了劳动教育中劳动认知的习得。
(三)班级劳动情感账户
营造氛围是自我领导力理论下劳动教育班本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基于这一认知,我们创设了班级劳动情感账户,将学生的每一次“劳动”写在纸条中,投递到相应的班级劳动情感账户中。积累“存款”最多的人,就是班级公认的“劳动小达人”。当然,除了在班级建立劳动情感账户,我们也鼓励家长在家里创立家庭劳动情感账户,为孩子每一次积极参与家庭劳动“点赞”。由此,也让家长明白劳动不仅可以加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增强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目标达成检核表
自我领导力理论中,“以终为始”体现的就是对目标的准确定位。除了找准目标,还要检验其目标达成的最终结果,目标达成检核表就是非常好的呈现方式。当然,检核表的形式多样,除表格、折线图外,还可以是柱状图、饼状图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因此,学生在了解自己劳动能力欠缺之处、讲解完劳动知识之后,要着重练习和巩固这种劳动能力。如,我们设计了一份“洗碗”任务检核统计表(见表1)。
每天的记录,其实就是劳动任务打卡,同时也是监督每天所要完成的劳动任务量。由此,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由内而外地影响行为,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习惯。
在自我领导力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班的劳动教育成效初显:每周的全校大扫除,学生能够自主选取适合自己的打扫区域,高效完成大扫除任务;原本个人卫生情况和学习情况都“落伍”的学生,从为了“存款”而勞动到“自发”劳动,由校内劳动延伸到家庭劳动,由体力劳动迁移到脑力劳动,不仅个人卫生状况有了改观,成绩也进步了很多……这些正是劳动育人功能的价值体现。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劳动美化生活:小学生品格提升新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3] 童星.家庭劳动教育勿窄化为做家务[N].中国教育报,20181122.
[4] 史蒂芬·柯维.7个习惯教出优秀学生[M].徐黄兆,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