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1-05-27郑景景
郑景景
摘 要: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与新课标契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使传统的语文教学从理念、策略到方法得到调整。笔者从基于问题学习出发,首先对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分析该方法运用于课堂中的可受用性;最后,从该教学模式出发分析“教——学”两方面主体在模式中的作用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及“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課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基于问题的学习则是一种与之契合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 界定与区别
(一)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堂课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学习”,顾名思义则以“问题”为基础,围绕问题所展开的学习。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中心展开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采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这样的一种语文课堂模式是师生共同构建而成,而问题的设置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程翔先生认为“首先,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对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引起注意。再者,好的提问可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由此可见,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解决,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掌握了语文的基本知识,还能够感受到语文的内在意蕴。
(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在传统的课堂上,特别是语文课堂,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相对于基于问题学习的新课堂的接受就具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是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掌握既定的大量知识,则课程设置有可能关注的是获取知识,而非学习本身。”由于教师每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多,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教学时间远远不够。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也就充分地说明了传统语文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够完全使得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架构没有在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来得具有联系性。
三、 现状与研究
(一)语文课堂教育的现状
当前,部分教师面临着进度表或者其他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也在努力尝试将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通过问题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但问题的设置却得不到保证,倘若课堂中出现过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解决该课的各种问题,却没有一个重心,则学生会被许多的课堂问题牵着鼻子走,到最后还没能弄明白该节课的重点。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育中,确实有必要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二)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教——学”主体剖析
1. 二者的宏观关系
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只能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而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帮助其完善并解决任务,达到最终的目标。在基于问题学习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处于一种平等且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被用于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足够的尺度。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教师可以在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新的认知。反过来,学生是课堂的语文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完成的推动者。通过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对问题的不断探讨、层层剖析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最终目的。
2. 二者的微观作用
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如果从课堂的参与者出发,不难发现贯穿于始终的是学生和教师。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因此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也是一个具有师生互动的课堂,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一改往日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问题,自主探究与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接下来笔者就一堂课的任务安排顺序对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起到的微观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
(1)课前准备
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在课前都有一定的要求。师生需要对本次的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前的准备能够保证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阅读,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获得课文的表层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要上好一堂基于语文学习问题的课堂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畅所欲言,还要在课前做好知识的储备,需要运用各教学技巧来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2)课堂互动
在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上主要体现课堂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和“学”两个环节构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双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型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信任学生和提高自己的控制技能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自身主动参与课程和不断探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学课堂中对教师所引导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围绕该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须运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观点与观点又快又好地陈述出来,观点与观点的不断撞击、不断讨论来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将模糊的问题明确化,一步一步地使文章的重难点浮出水面,直至师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课后巩固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强调了学生原有经验对于自身学习新知识的作用。那么原有的经验并不是自然而然便可得来,而是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理解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课后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思考来重新认识原有的知识并且获得新的认识,这就发挥了课后巩固在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后期的作用。在基于问题学习语文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该课堂的主体,但并不是只有这两者。在语文课堂上,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诸如课堂教学环境等)也影响着课堂的效果,这里就不一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