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五态人”与韩医学“四象人”人格特征异同探析❋

2021-05-27刘珍珠王子旭杨秋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四象太阴少阴

王 昊,刘珍珠,杜 渐,王子旭,杨秋莉△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五态人格理论是在《灵枢·通天》的描述中发展而来,与其同源异流的韩医四象医学是在儒家性理学及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受本民族风俗文化、地域特点的影响,形成的一套具有韩医学特色的理论体系,目前在韩医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关系密切而具有差异,对其关系的探讨对两国人格体质医学发展意义重大。

1 起源及理论基础

1.1 中医五态人格的起源及理论基础

中医学在治疗过程中重视个体差异,特别是在“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下,关注心身最稳定的基础即人格与体质[1]。《灵枢·通天》谓:“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之五态乃治之。”“五态人”是基于阴阳含量而把人格气质分为五类,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因“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故又称“五态人”[2]。我国学者薛崇成、杨秋莉于1988年制定,并于2008年修订的五态人格测验即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的,是我国本土的第一个人格测量,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3]。

1.2 韩医四象医学的起源及理论基础

“四象医学”是朝鲜医学家李济马(1837-1900)于李朝末期在《东医寿世保元》[4]一书中创立的,它以儒家性理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人类的体质类型及其与临床证候及治疗的关系,只讲太极、阴阳、四象,而撇弃五行、六气、天干、地支等学说,讲究“天、人、性、命”的整体观,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5]。中医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书的理法方药都对“四象医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象”一词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李济马认为:“太极心也,两仪心身也,四象事心身事物也。”四象医学中的四象人论是在《灵枢·通天》五态人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包含了各类型人之神情、性格、举止、体质及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医五态人格不同的是,李济马认为人的体质应该是或阴或阳,而不偏不倚的中和之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把其认为没有实际临床意义的平和之人去除后,形成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4种类型,创立了一套相对独立的体质医学理论,并应用于临床诊治及养生。

2 中医“五态人”与韩医“四象人”表现之异同

《灵枢·通天》中说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五态人”与五脏、五行、五音等皆可有所配属,每一态人都有其个性表现、举止、体态、神情及体质结构等特点。而“四象医学”一切以“四”为框架,如《东医寿世保元·性命论》:“天机有四:一曰地方,二曰人伦,三曰世会,四曰天时。人事有四,一曰居处,二曰党与,三曰交遇,四曰事物”,认为“五脏之心,中央之太极也,五脏之肺脾肝肾,四维之四象也”。基本理论包括四象脏腑论、阴阳论、四端论、四情论、四象人辨证论等学说,其中四象人论是其理论核心。以下笔者从人格特征表现方面将“五态人”与“四象人”的描述进行比较。

2.1 太阴人

《灵枢·通天》提出:“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人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而《东医寿世保元·四象人辨证论》认为,太阴人“喜性乐情”“性质长于成就而材干能于居处”“恒有怯心”,《东医寿世保元·扩充论》提出:“太阴之性气恒欲静而不欲动”“太阴之情气,恒欲为内守而不欲外胜”,太阴人“其性卓卓然”。

《黄帝内经》中太阴人性格内向,喜静恶动,非常关注自我。基于人格心理学对五态人的理解,太阴人最大特点应为容易关注与自我有关的事物,善于内省,思维深刻,具有一定创造力,然而又容易多愁善感、缺乏自信、多疑敏感、被动退缩、胆小谨慎,容易感到孤独、情绪发生慢而体验强烈等。太阴人的人格类似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内向不稳定型,性格内敛但情绪表达有时容易极端。同时类似四液质中的抑郁质人,可以用“阴柔”两字理解太阴人特性,内敛、低调、更多朝向自己,对待自己他人方式非常柔软,喜欢艺术性工作。

四象人中的太阴人与五态中的太阴略有不同。Han Chae[5-7]基于四象医学结合现代人格心理学认为四象人中的太阴人安静(still)、沉默寡言(withdrawn)、保守(conservative),并认为在心理学视角,太阴人有一定寻求新异刺激倾向(Novelty-Seeking),而伤害避免(Harm-Avoidance)与外向性(Extraversion)倾向较低。

对比可见,两理论太阴人都有较内向的特征。区别主要在于两点,首先四象太阴人中有些特征如保守、情绪稳定等更类似五态少阴人,而五态太阴人更突出对自我的关注。另外,四象太阴人具有随和、乐观甚至敢于冒险的特性,类似五态中的少阳人或阴阳和平人。韩医体质学认为,四象中阳的代表为少阳,阴的代表为少阴,而太阴的阴阳程度在少阳与少阴之间,虽然偏于阴但仍具有一定阳的属性。

2.2 少阴人

《灵枢·通天》提出:“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而《东医寿世保元·四象人辨证论》提出少阴人“乐性喜情”“性质长于端重,才干能于党与”“恒有不安定之心”,《东医寿世保元·扩充论》提出“少阴之性气恒欲处而不欲出”“少阴之情气,恒欲为雌而不欲为雄”,少阴人“其性坦坦然”。

《黄帝内经》中少阴人性格同样内向,也会关注自我,但相较太阴人不突出。薛崇成认为,少阴人的最大特点为情绪等反应倾向的稳定性较强。基于人格心理学对五态人的理解,少阴人比较谦虚谨慎、踏实稳重、含蓄内敛、计划性较强、自制力较强,态度严肃认真,注重礼节,容易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语言行动相对迟缓等。少阴人的人格类似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内向稳定型,情绪、行为、性格都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类似四液质中的黏液质人,所以该类人耐性较强。可以用“阴刚”来形容少阴人,在内敛的同时,坚持自己的意见,突出的表现是其毅力和耐力较强,故少阴人对情感、工作、兴趣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与稳定。

四象人中的少阴人与五态中的太阴略有不同。Han Chae[6-8]结合现代心理学认为,四象人中的少阴人具有女性化(feminine)、关注自我(internally oriented)、自我中心(self-centered)等特征,并认为在心理学视角,少阴人“阴”的程度比较突出。与太阴人相似,少阴人同样外向性较低,然而伤害避免倾向较高,而新异刺激需求倾向较低。

对比可见,两理论少阴人也为较内向的特征,而四象少阴人更类似五态中的太阴人,对自我比较关注,同时避免受到伤害。而在四象理论中少阴人也是“阴”的代表,而四象理论中的太阴往往是阴阳中间程度的象征。而五态中的少阴人相对仍偏阴些,同时较情绪不稳定、过于内敛的太阴人而言,少阴人情绪非常稳定,自制力很强。

2.3 太阳人

《灵枢·通天》提出:“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东医寿世保元·四象人辨证论》提出太阳人“哀性怒情”“性质长于疏通而材干能于交遇”“恒有急迫之心”,《东医寿世保元·扩充论》提出“太阳之性气恒预进而不欲退”“太阳之情气,恒欲为雄而不欲雌”,太阳人“其性便便然”。

《黄帝内经》中太阳人性格非常外向,比较坚持己见,又有些傲慢与好强。薛崇成认为,太阳人的最大特点为情绪、行为的反应强度较强。基于人格心理学对五态人的理解,太阳人对自己非常自信,总是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怕冲突捍卫自己,在直率诚恳的基础上,也会有过于好强、主观傲慢、急躁易怒等特征。该类人行事动作迅速,雷厉风行,走路昂首挺胸。太阳人的人格类似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外向不稳定型,其情绪、行为并不稳定,但外倾性突出,类似四液质中的胆汁质人。可以用“阳刚”来形容太阳人,该类人坚信自己的信念、想法、价值观,不容易被轻易影响,而其表达方式也是非常直接。

第二阶段:占比急速下降阶段.这一阶段指从1992年开始至1996年.在这5年中世界甘薯总产量相对稳定,但中国甘薯总产量有所下滑,导致中国甘薯出口占世界甘薯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急速下降,由90%左右降至1996年的12.5%.

四象人中的太阳人非常之少,仅占人群中不到0.1%。Han Chae[6-8]结合现代心理学认为,四象人中的太阳人具有男性化(Masculine,)、进取(move forward)、创造力(originative)等特征。并认为在心理学视角,太阳人“阳”的程度较突出。然而因为太阳人非常少,在四象理论中并不被重视,甚至在四象辨识测量仪器与工具中是被忽略的。

对比可见,两理论太阳人的特征比较相近,其外向、进取、男性化等特征非常相似。然而四象中因太阳人较少,论及其特征内容也较少。

2.4 少阳人

《灵枢·通天》提出:“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东医寿世保元·四象人辨证论》提出少阳人“怒性哀情”“性质长于刚武而材干能于事务”“恒有惧心”,《东医寿世保元·扩充论》提出“少阳之性气恒欲举而不欲措”“少阳之情气、恒欲为外胜而不欲内守”, 少阳人“其性恢恢然”。

《黄帝内经》中少阳人性格同样外向,但程度未及太阳人。少阳人容易浮躁自满,善于也乐于外交。薛崇成认为,少阳人最大特点为反应的灵活性。基于人格心理学对五态人的理解,少阳人机智灵活、开朗随和、乐于交际,然而其反应的灵活性也决定了他们较难像少阴人一样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较久,因而具有轻率易变、缺乏耐力等特征。与少阴、太阴人相反,少阳人对事物敏感而体验并不深刻,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然而很难专注。少阳人的人格类似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外向稳定型,其行为、情绪相对外向,同时稳定性也较强,类似四液质中的多血质人。可以用“阳柔”来理解少阳人。该类人积极乐观,对外在事物感兴趣,同时待人接物、处世方式非常柔和。

四象人中的少阳人与五态中的少阳相似。Han Chae[6-8]结合现代心理学认为,四象人中的少阳人具有主动(Active,)、关注外界(externally oriented)、善于经商(Talented for business.)等特征。并认为在心理学视角,少阳人性格上“阳”的程度较突出。少阳人倾向寻求新异刺激、外倾性也较强,而伤害避免倾向较低。

对比可见,两理论少阳人的相似性较强。同样喜欢关注外在,积极主动,善于交际。通过对比,两理论在太阳与少阳的理解上均比较相近。

五态与四象均为中医学与韩医学重要的人格体质理论,通过人格特征表现的比较分析,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理解中韩医学的联系有着重要帮助。

3 两理论相同点与联系

3.1 四象理论以五态理论作为重要基础

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中称:“《灵枢》书中有太少阴阳五行人论,而略得外形,未得脏理,未尽精究也。”在分析阴阳五行人理论优劣之外也表明,其在创立四象医学之始直接借鉴参考了五态理论,五态理论模型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李济马对四象人的演发与创造。《东医寿世保元》由李济马著于1894年,而《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难以确定,但最早成书于战国,最晚成书于西汉时期[9],两著作相距1800至2000余年,在医学发展进程上时间差距不可谓不大。因此可见,四象体质理论是在五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李济马所处当时朝鲜医学发展进程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而建立起来的体质理论。

3.2 两理论均以阴阳理论作为出发点且关注阴阳的复合

韩医学在中医学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根基亦为易学、孔孟思想与象思维。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五态人根据阴阳含量分为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五类,四象人通过两仪化生四象分为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类。两理论不仅从阴阳维度进行划分且关注两分之后的四分,即阴阳的复合,可以看做是对阴阳二元关系的一种扩展。阴阳具有相对性,同一事物用某一标准即可以划分阴阳。而事物往往由多种属性组成,2个事物在多个属性上综合的阴阳关系判定被称为“复合阴阳”。这与“具体阴阳”只讨论单一属性上2个值的阴阳关系、“集合阴阳”只讨论单一属性上的2个子集的阴阳关系不同[10]。因此将阴阳划分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使阴阳理论对人体、自然的解释性更为丰富。

3.3 两理论均重视社会心理与人格心理的重要性

在中医学的整体观指导下,除了人身之形之外,社会与心理是对于健康不容忽视的重要层面。中医学自《黄帝内经》时期便格外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因素。《黄帝内经》中强调“人贵”的思想,而人为万物之灵,除了其具有智慧生命特征之外,其突出的社会、心理属性也是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原因。《黄帝内经》中重视个体的社会心理生活,提出了“从容人事”“五神脏”等重要概念,并在个体诊断中强调重视“尝贵后贱”“勇士、怯士”“形志苦乐”等重要个体社会心理特征。《灵枢·通天》中的五态人理论重视人格因素对疾病发生、治疗、预后的影响,重视人格的发展与平衡以完善个人修养、家庭社会关系以及促进整体健康,是《黄帝内经》中人格理论最为突出、描述最为详细、系统的内容,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11]。

中医学很早便认知到心理社会因素可引发疾病。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医源论》中指出:“医生不知患者是由于爱恶所欲、性情偏着所得疾病,只知饮食不当、脾胃损伤、风寒暑湿、外感邪气导致疾病”,认为现存医学详细描述了饮食与外邪导致疾病的发生原因,但对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心理因素导致疾病方面非常欠缺。同时李济马认为,通过心灵的修炼来涵养道德可使人体精气旺盛、健康长寿,强调基于先天禀赋的气质性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夫妻关系、家族关系、职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影响,进一步探索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可见,五态与四象理论从病因、诊断、干预角度均非常重视心理社会因素。

4 两理论不同点与联系

4.1 以阴阳为纲,五态突出阴阳和平

虽然都以阴阳为纲领进行分类,但五态以“五”的系统进行分类,而四象以“四”的系统进行分类。先不论四象的差别情况,五态中阴阳和平维度是其差别的最突出特征。《黄帝内经》中描述阴阳和平人的特征是“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而其状态表现则是“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描述中可见阴阳和平是相对健康的理想状态,可看做是各维度的平衡状态,从阴阳角度可谓“不阴不阳”的状态。四象医学重在纠正每一类体质的偏颇,而阴阳和平的中间状态因此显得不具实践意义。

张介宾《类经·阴阳类》中对阴阳含义有着高度的概括:“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我们可以理解通过一个确定的标准,将1个集合分为2个子集。然而庞朴、周德义等提出相对于“一分为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一分为三”。这种思维方式,把任何属性都划分为阴、中、阳3个子集。其中,“中”为阴阳的中间态。庞朴认为,我们袓先对于“三”的喜爱源于周代。“一分为三”作为东方哲学的重要命题,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独特的贡献[12]。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本质上就是“一分为三”。周德义从易、儒、释、道的文化视角强调了“一分为三”的文化根基[13]。王正山认为没有必要将“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对立。从数学上看,“一分为二”只不过是“一分为三”的特殊情况。在属性集划分阴阳的方法,不论怎么划分都需要一个中值。如果把中值放入到划分出来的2个子集的任意1个中,就是“一分为二”。而如果把中值放入到一个独立的子集中,就是“一分为三”[9]。在五态的分类理论中,阴阳和平维度即为判断阴和阳标准的集合,而五五体质测验[14]中也有“平人质”此类相对理想的类型,会有少部分人处于这个相对健康的状态中。同时在现代应用的角度,借助五态人格测验临床中也会将阴阳和平维度视为评价患者心理健康程度、适应能力、自我满足感等重要工具,当阴阳和平维度得分较低时,可即刻判断受试者处于相对不健康或者疾病状态,需要进行重视和干预。而临床中即使其他维度不发生显著变化,阴阳和平维度的升高也成为评估治疗干预效果的一个指标,因此阴阳和平维度在中医人格辨识与心身干预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

4.2 “太”“少”相异,两者具体分类特征不同

基于五态与四象的描述,可见两理论的具体分类特征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从人格角度看,两者在太阳、少阳的分类基本相似。少阴维度虽均有偏内向的特征,然而四象中少阴为“阴”属性的极致代表,更类似五态中的太阴。太阴亦具有内倾性特点,然而四象中的太阴人在人格阴阳程度上被认为是“少阴人”与“少阳人”的中间状态,更贴近五态中的少阴人,甚至亦有阴阳和平人与少阳人的特征,因而看到两理论在具体分类上的差异。

探索五态分类与四象的差异发现,中医学与韩医学在各自四象划分中“太”与“少”的理解不同,即以阴阳为纲的初步划分标准是基本一致的,而进一步划分存在一定分歧。中医学四象理论存在“正统四象说”与“医学四象说”[15]。“正统四象”说中“太”代表了强、盛、过,而“少”相对而言代表了弱、衰、不及。在四季的角度中,该理论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此说广泛见于医家之外的各种典籍。如《易经》《白虎通》《汉书·历律志》等,以及《黄帝内经》的多数篇章,故为“四象”说之“正统”。医家四象说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仅见于少量医书篇章之中。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与《针灸甲乙经·五脏变腧第二》等,刘宝义通过阴阳四时变化分析自然与人体的热量摄入及散失,尝试解释医家四象说[16],二者有源和流的关系,都有一定道理与临床意义。

四象医学将人分为4种,同时对自然界也有划分。在四象医学体系中,春为太阳相应于木,夏为少阳相应于火,秋为太阴相应于金,冬为少阴相应于水。可见四象的划分方式更贴近“医家四象说”,不同于中医学传统对“太”“少”的认识。因而也可理解五态与四象在阴阳维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在太阴和少阴维度有一定差异甚至相反。

表1 韩医四象医学属性匹配

4.3 干预方式不同

源于《黄帝内经》的五态理论基于“形与神俱”“人贵”等医学思想,结合大量医学实践经验积累建立而成,但其更侧重描述五态人的不同特征,并给予针药的干预原则与方法,该理论为中医学首次系统的提出人格分类方法及临床干预手段。但由于理论仍不够全面和具体,后世医家对其演发有限。198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薛崇成、杨秋莉基于《黄帝内经》中五态人的描述,结合现代人格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与心理测验技术对其进行演绎,丰富了五态人的理论描述,建立了五态测评工具即五态人格测验,并建立了全国常模标准以指导实践[2]。目前五态的应用集中在对人格的辨识与干预,辨识评估中强调五态综合评估,而非仅确定具体一态。干预手段以心理、音乐、运动等生活方式为主,食疗药膳、理疗等调养方式为辅,侧重调整偏颇状态,回归心身平衡。具体而言,临床上对患者太阳、少阳、少阴、太阴的人格特征调整为次要,而提升患者的阴阳和平水平为干预的首要目标。亦即使其接受性格的优缺点,重塑自我认同,进而扬长避短,适应现实生活。

四象理论建立时间相对较晚,距今也仅120年左右。其建立时吸取了张仲景创立《伤寒论》时期的经验,克服了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道家思想,追求实证性的辨证医学体系。韩医四象医学尤重视四象的诊断,其开发应用于“四象”诊断的仪器有10余种,使用最广泛的包括体型检测仪、颜面形象检测仪、声谱检测仪、压力检测仪、自我评价问卷等。四象体质的体系从“天、人、性、命”各角度进行整体辨识并干预。不同于五态的是,四象医学更强调通过辨识了解某一象的归属,而后用药物的方式进行直接干预,在当代韩医药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两干预方式基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虽然各有差异,但都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心身辨识与健康干预。

5 结语

中医五态与韩医四象既有其理论基础的共通性,又有内涵与应用的差异性,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四象医学虽属韩医学,却也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补充,它同五态一样突出精神心理的重要性,强调心身阴阳平衡以保持身体健康。通过双方比照更加凸显五态以阴阳为理论根基,融入了阴阳复合以及“一分为三”的思想,以“五”的概念科学全面诠释人体心身特征,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内涵。在日后发展过程中,二者当相互借鉴,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四象太阴少阴
论少阴“三急下”
《四象》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方向漫谈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