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山汉简《引书》病名释义辨析九则❋

2021-05-27段逸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阴气症状

赵 丹,段逸山

(1.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上海 200030;2.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太极健康中心 上海 200030)

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著,书中记载了44种疾病及其导引疗法,描述了部分疾病的症状以及导引治法,展现了秦汉时期导引疗法的临床应用情况。本文撷取《引书》中的9个病名,从中医学角度进行探讨以供商榷。张家山汉简《脉书》(以下简称《脉书》)亦记载了病症病候,与《引书》同墓出土,对《引书》的病名研究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瘅病之台(始)

高大伦[1]认为瘅病为黄疸病,而张雪丹[2]等认为应将“瘅病”释为“热病”。后者看法可从,但是认为“瘅”为(阴虚)“内热”似有不妥。从文中看,“春日再呴,壹呼壹吹;夏日再呼,壹呴壹吹”,“呼”对应“夏日”,“呴”对应“春日”,春夏天气从温到热,吐纳方法也有去热的功效。而治疗“癉病之始”应用了“急呼急呴”,即呼吸吐纳采用春夏的吐纳方法,说明是用以去热的。“清颜以寒水如餐顷,去水”,清晨以寒水洗脸,也是对治发热的一种方法。“以两手据两颤,上抚颜而上下摇之,口呼”,抚面摇头并口“呼”,这些动作可以加强去热的功效。因此从治疗方法看,“瘅病”宜为实性“热病”。《素问·论疟篇》曰:“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这是疟病的热证,表明“瘅”指“但热不寒”的发热证候。《山海经》:“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3]”表面由于鳛鳛之鱼可以御火,食后不会生热病。另如《素问·举痛论篇》:“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也可表明“瘅”有热义。

实热与虚热不同,从初始症状“意回回然欲步,体浸浸痛”看,发病初期有心烦、体痛的症状。阴虚发热初期一般不会有身体疼痛,这是外感热病初起的症状。如《伤寒论》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4]”“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4]12。后文用的“急呼”“寒水”等方法也都是针对治疗实热证,是“直折其热”的泻热方法,而不是治疗阴虚内热或虚劳内热的滋阴清热法。

综上所述,此处“瘅病”宜为实热病,“引瘅病之始”,为导引治疗外感热病初起。

2 病肠

高大伦[1]121认为,“前”为“前腹”有待商榷。“病肠之始也,必前胀。当胀之时,属意少腹而精吹之。”肠病初起胀痛部位在少腹部,少腹部为膀胱、输尿管及男性前列腺或女性子宫附件处。人体的腹部在中医学中可以称“大腹、小腹(即少腹)或上腹、下腹”,但无“前腹”的讲法。《义府·小通》曰:“凡言后窍为大,前窍为小。小通,谓其精通于前,可以为人道也。[5]”“前”指男性尿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6]”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前溲,谓小便。后溲,大便也。”“前”指尿道。《素问·缪刺论篇》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7]”“前”指尿道,作动词用,意为排尿。《素问·腹中论篇》曰:“目眩,时时前后血。”张介宾曰:“血气既乱,故于前阴后阴,血不时见,而月信反无期矣。[7]365-366”“前”指前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郭霭春按:“前”指小便,“后”指大便[8]。《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9],即视大小便情况推断不通之处而利之,故“前”指尿道胀满。

“当胀之时,属意少腹而精吹之”,专注少腹并用“吹”的方法小口吐气,可以促进小便排出而消胀。文中有“冬日再吹”,说明吹与冬日相应,有去寒功效。五行中“冬-水-肾”相对应,说明吹可以散寒温肾。《养性延命录》曰:“时寒可吹。[10]”《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曰:“治肾用吹”“肾病,用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能去肾家一切冷”[11]32,肾阳虚,温煦失职,气化无权,就会造成腹胀、尿频、尿少、尿有余沥等。因此,“病肠”宜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 引诎(屈)筋

“诎”有“弯曲、短缩”义,不必通“屈”。“诎筋”字面意思是屈曲的筋脉。《脉书》:“凡视死征……舌捆橐拳,则筋先死。”“橐拳”即橐卷,指阴囊收缩,人之将死,舌短缩、睾丸收缩,都是筋失其用的表现,故谓“筋先死”。“故君子肥而失其度,是胃筋骨不胜其任”,指人过肥,筋骨不能承受而出现问题。这两条指的都是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具有联络关节肌肉的作用。《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如果按照以往研究者解释为“筋脉挛缩”“筋痿”“筋痉挛”等,这个病症宜为“筋诎”。筋除了有韧带的意思外,静脉也可称为筋,如青筋暴露。如果此处“筋”做静脉解,那么“诎筋”就是屈曲的静脉,就是静脉曲张。该条导引法为“引诎筋,跨立,壹倚左,伸右,股膝附地;壹倚右,伸左足,股膝附地,皆三而已。”该动作主要是活动下肢,说明病灶在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血液瘀滞等原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就在下肢。《灵枢·刺节真邪》:“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8]499”《外科正宗·瘿瘤论》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并指出该病病机是“血燥筋挛”[11]。另外,如果是下肢筋脉拘挛(俗称抽筋)发生的时候,是无法做此导引动作的。如果用此导引方法疏通下肢血脉,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更为合理。故推断“引诎筋”宜为导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4 苦两手少气,举之不鉁(钧),指端湍(浸)湍(浸)善畀(痹)

该条导引法为:“苦两手少气,举之不钧,指端湍湍善痹,假缚两胕于两胁,而力挥之,朝、日中、夜半皆为千,旬而已。”“假”有“凭藉”之意,《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缚”有“捆绑东西的绳索”之意。《左传·昭公四年》:“王亲释其缚,受其璧。”因此,“假缚两胕于两胁”可理解为“借助绳索将两肘固定在两胁上”。该病症为两手无力抬举的功能障碍,治疗方法是将两肘绑缚在两胁上,用力甩手。如果按照高大伦“腕部以上活动自如”[1]129,那就不用把肘绑缚在身上,直接甩手就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两臂也无力,所以要把肘绑在身体上,借助身体的力量来甩动手。由是观之,“两手少气,举之不钧”是指两手两臂均无力抬举。

“钧”,刘钊认为“鉁”字本形就是“钧”,并非“鉁”字之误[12],可从。邓春源释为“均衡”[13]有待商榷。如果一手无力,一手有力,可以造成两手用力不均衡。文中为两手均无力,再讲用力不均衡,似不通畅。古代“钧”和“均”通用,“钧”除“均衡”意外,还可做重量单位。《孟子·梁惠王上》说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钧”与“羽”相对而言,指重量。那么“两手少气,举之不钧”宜理解为:“两手无力,连一钧的东西都无法举起”,以“不钧”表达力量之小。

“痹”有疼痛、麻木之意,“指端浸浸善痹”意为指尖有某种程度的疼痛、麻木之感。“浸浸”,邓春源释为“急剧地”,高大伦释为“挛急”,二者表现的都是筋脉拘急的状态,而两手无力抬举是筋脉弛缓痿证的症状,不符合临床现象。刘钊认为,所谓“湍”字本形就是“浸”字,并非“湍”字误为“浸”,可取。另外,前文“引瘅病之始”条中“体浸浸痛”释为“体渐渐痛”,“浸浸”表达一种持续存在的状态。

从两臂无力、两手无法抬举、指尖渐渐疼痛麻木等症状看,符合中医痿证症状。

5 益阴气

该条导引法为:“益阴气,恒坐跨股,勿相悔食,左手据地,右手把饭,垂到口,因吸饭气,极,因饭之;据两股,折腰,伸少腹,力极之,乃啜咽,又复之,三而已”,是饮食结合导引的练习方法。饮食是人体气血的来源,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脾胃的运化,化成为人体气血输布全身,对人体起到营养作用。高大伦认为阴气为人体的营气,可从。营气化生营血,在脉内运行,属阴,来源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精微。通过饮食与导引健运脾胃,促进脾胃吸收运化功能,从而增益人体气血是有可能的。因此“益阴气”是“健脾胃,补气血”的方法。

李零引马王堆房中书《养生方·食引》《十问》《天下之道谈》之“饮食”为例,认为“益阴气”为男性保养性质的房中导引[14]。仔细分析其说欠妥。马王堆房中书“饮食”所指是饮“气或津液”而食之。如《十问》:“人气莫如朘(zuī)精……必先吐陈,乃吸朘气,与朘通息,与朘饮食,饮食完朘,如养赤子”“饮夫泉英”等,而《引书》食用的是“米饭”,二者的用途和目的不同。马王堆房中导引,饮食“气或津液”用于补肾,而《引书》采用“饭食”则用于补脾,因水谷(米饭)在脾胃运化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故《引书》“益阴气”并非房中导引法,而是健脾益气之法。此处的“阴”宜指属阴的五脏之一脾脏,“益阴气”即健运脾胃。

6 引瘚

“厥”字多义,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曰:“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一谓极至也,本篇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一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也。[15]”要从上下文中探析“厥”字具体内涵。

《脉书》中也有厥证的描述:“钜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目以脱,项以伐,胸痛,腰以似折,脾不可以运,胠如结,腨如裂,此为为踵蹶。”踵蹶的症状为冲头、目脱、项伐、胸痛、腰折、脾不运、胠结、腨裂等,从头至足均出现严重问题。

“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病塞(寒),喜信,数吹,颜墨,病种,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狄然惊,心惕然欲独闭户牖而处,病甚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此为骭蹶。”“骭”指小腿骨,前文“循骭而上,穿髌”说明“骭”在髌骨之下;后文“夫脉固有动者,骭之少阴,臂之钜阴、少阴,是主动,疾则病”,“骭”与“臂”相对应,表示腿部。故“骭蹶”为腿足之蹶。骭蹶表现为冷、肿乃至怕人、怕火,甚则癫狂的精神错乱症状。

“(臂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心痛,嗌渴欲饮,此为臂蹷。”臂蹷表现为心痛、渴欲饮水等症状。

“人之所以善瘚,早衰于阴,以其不能节其气也。”厥证的病因是“早衰于阴”,即阴气衰少。阴阳平衡,互相制约。如果阴气衰少,必然出现一系列阴虚阳亢的症状,如踵蹶中,虚阳上亢而冲头,阴液亏虚而目脱等;阳厥中,阴液亏虚而无汗,身体运转不灵活等;骭蹶中,发展到最后的狂证即阳亢的表现;骨蹷中易惊善怒等,是阴血不足、虚阳上亢的表现;臂蹷中,渴欲饮水是阴液衰少的表现等。

从各种厥证症状的描述看,大都是病情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属于姚止庵所谓“极至”。《医碥·厥逆》曰:“仲景所谓厥逆,与《内经》所言不同。盖仲景单就伤寒言……《内经》则指内伤言,以上盛下虚、气血逆冲而上,暴仆卒倒者为厥逆。”注曰:“厥者尽也,逆者上冲也,言正气虚竭,上冲而欲脱也。[16]”厥逆是厥进一步发展而成,结果就是演变为正气虚竭而外脱,可见厥的不同含义是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擒庞涓》:“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17]”厥为“蹶”的古字,意为“败倒”。医学上,厥有气闭、昏倒等意,如“昏厥”,因此“夜日卧瘚”可释为“日夜卧床不起”。

“觉心腹及胸中有痛”,《脉书》中相关描述有:“在心胠下,坚痛,为□□烝□”“少阳之脉……心与胁痛”“阳明之脉……心与胠痛”“泰阴之脉……独心烦死;心痛与腹张死”“臂钜阴之脉……心痛”等。

从症状上看,日夜卧床不起,自觉心胸腹痛,可能为肺心病的后期,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导引方法为“抚之以手而精吹之,卅而已”,仅用了呼吸吐纳的方法,说明患者已经无力做更多的肢体动作。

8 引瘛

《脉书》记载本病的症状:“身时偾,沫出,羊鸣,□□□□见,不能息,为瘛;反折,为间。”从《脉书》的症状描述应为癫痫发作,俗称“羊癫疯”,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仆倒,全身抽搐,吐白沫或涎沫,眼上翻,发声如羊叫,苏醒恢复后如常人。

小儿惊风也会出现抽搐、昏迷等证。《五十二病方》曰:“婴儿瘛者,目繲然,胁痛,息瘿瘿然,矢不□化而青”[18],即小儿癫痫发作时的表现。连邵名释《脉书》曰:“瘛,《说文》:‘小儿瘛瘲,病也。’间,读为癎,《玉篇》:‘小儿瘨病’。[19]”小儿急惊风,俗称“抽风”。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为高热引起的抽搐、昏迷等证;一种为其他疾病如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癫痫发作。二者与“羊儿风”症状类似,但病因有别。但小儿一般无法完成导引动作,故“引瘛”宜为导引治疗成人癫痫发作。

9 引鼽

《脉书》:“在鼻,为鼽。”“阳明之脉……鼻鼽”。连邵名释曰:“肍,读为鼽……《吕氏春秋·尽数》:‘处鼻则为鼽为窒’。[20]”进一步分析,“窒”为不通,“鼽”应与“窒”有别。《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冬不按跷,春不鼽衄。”王冰注:“鼽,谓鼻中水出。衄,谓鼻中血出。[7]43”因而“鼽”宜为鼻流清涕,不能释为鼻塞。鼻流清涕的同时可能有鼻塞的症状,但其他的原因引起的鼻塞并不称之为“鼽”。因此,“引鼽”宜释为导引治疗鼻流清涕。

近年来,出土的涉医文献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为中医文献学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气息。中医古籍文献有其独特性,不仅需要文字学知识,还要结合医理的辨析,更要与临床相参。因此,将文字置于中医语境中,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其内涵。

猜你喜欢

阴气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再次写刀
青梨
你容易被“鬼”盯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