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联结对小学科学概念学习的促进

2021-05-27关丽丽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物体振动建构

关丽丽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 广东深圳 518118)

探究活动和科学概念是科学教学中的两个重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对科学都非常有兴趣,但探究过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设计能力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小学科学课程知识范围广;其二,受认知发展的束缚,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都处于具体操作阶段,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需要亲自操作代表问题变量的具体物体或者看到物体被操作[2]。

一、激发学生思维冲突,促进知识联结

在《认知天性》中,作者提出学习的本质是知识链和记忆结,而自我检测则是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的好办法,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我在课堂上会采用复习提问、知识抢答、自制小卷测验、学生课前预习反馈等方式,若大部分学生的前认知与科学概念比较吻合,我会在加深科学概念的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这类概念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加深学生认知逻辑与学习内容的契合度;若大部分学生有错误的前概念,我会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讲物体的沉浮时,有些同学认为轻的物体会上浮,重的物体会下沉,这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形成的解释模式,他们习惯于从一个因素来考虑物体的沉浮。当我把一枚小铁针和一块较大的木头放入水中,学生发现小铁针很轻但下沉,木块较重但上浮,这时学生会对自己的解释模式产生怀疑或者改变自己的解释模式,可能会把物体的轻重和大小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经过类似的一次次修正,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逐渐向完整严密的解释靠近[3]。

解释物体浮沉的探究活动设计

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将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形成联结,使学生对物体浮沉有了更科学、更系统的理解。

二、知识联结,促进科学知识系统化

有一个这样的教学片断,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结束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我准备带领学生复习一节课,然后进行单元小测,当我在课堂上提出“请同学们合起课本,想想第一单元有几节,每一节都讲了什么内容”,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等了两三分钟,有同学偶尔能说出其中一两节的简单内容,七拼八凑也没有凑出一份完整的单元知识脉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后面的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声音”单元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概念包括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快慢有关。在本单元第1节课,通过“听声音”“描述声音”“给声音分类”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在第2课,通过拨动皮筋、拨动钢尺、敲击音叉等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3课和第4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振动使物体发声,物体在振动的同时又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每次讲新课前都用提问、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补充思维导图、做类比实验、纸质的小测验等方式让学生检索回忆前几节课的知识,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引入新课,这种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更加牢固,也符合心理学中的认识遗忘曲线,有了这样的练习,学完“声音”这个单元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单元小测,发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很牢固,还能应用到生活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束语

科学概念教学是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探究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时,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新概念之间产生联系,形成认知冲突,实现自我建构。在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概念的关键词,利用图示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这些是促进学生理解、记忆的有效方法。在新概念形成后与原有概念进行对比,可以加深他们对新概念的理解,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的联结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将科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能在寻求知识连接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成长。

猜你喜欢

物体振动建构
某调相机振动异常诊断分析与处理
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振动与频率
This “Singing Highway”plays music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