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1-05-27

科学咨询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现代化

周 艳

(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外国语学校 上海 201900)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意义与愿景

19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的下一阶段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杰出创新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柳斌认为,素质教育是国民性的教育,是符合教育大政方针的战略性思想,其内涵是: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因此,不难得出:教育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动手、动脑的意识,便不符合社会重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1][2]。

三、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回到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课程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是学校的生命和特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体现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标志。教育改革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课程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才能实现广育英才的目标。因此,多样化、丰富化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抓住了教育变革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中国设有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程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内涵发展即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应有其个性化、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不仅要关注素质教育,更应聚焦核心素养。

四、上海若干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激发兴趣潜能,实现科技育人

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立足“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持STEAM教育创新融合的精神,以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积极优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式,努力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精心打造以多学科融合、跨学科渗透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开设校本课程有科学研究类、工程技术类、信息技术类、人文素养类、教学方法类等各类课程,以实现“人文涵养·理工成才”的育人目标。

上海市高境三中走“创建新优质学校背景下初中科技教育的探索之路”。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教育环境和空间。“因势利导”实现潜能的充分开发,让学生在“科技引领,开发潜力;以人为本,发展四能”的办学理念引领下,通过品行磨砺、课程学习、课外活动三条实施路径,培养“真、善、美、新”的四大品质。

(二)关注终身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爱国学校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创立,基于先生的“造就学生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教育思想,学校构建“造就完全人格”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有基于数学文化与国际象棋的思维训练校本课程、基于社会实践的德育校本课程、基于国学素养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增强学生英语口语和实际交流应用的英语校本课程和少儿形体训练、排球基础知识和女子行进打击乐队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从思维训练、交流沟通、体质锻炼、科学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并鼓励学生终身学习。

上海市吴淞中学秉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着重进行学校特色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学校课程体系包括三类课程、三个系列的课程群建设,即“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以“普修”“精修”“专修”三种实施方式加以落实。结合校情学情,具体设置了语言与人文、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创意、体育与健康、社会与文化、实践与服务七个课程模块。其中,“道尔顿工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与科学创新能力,“观澜书院”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使学生既有科创精神,又不乏人文底蕴。

(三)拓宽国际视野,实现全面发展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围绕“大力提升学生素养,发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精英,为国家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的目标,努力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目前已形成由校本改造后的国家基础型课程、大文化类课程、STS系列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德育课程、荣誉课程等六大板块构成,涉及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修课程三大层面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育才中学建构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校确立的五类校本课程有修身健体类、知识拓展类、综合科研类、社会实践类、应用技术类。依托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步形成有育才特色的学校课程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笔者所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上海市行知外国语学校在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以4Y(Try, Personality, Creativity, Happy)课程理念为指导,建设“行+”特色课程群,包括:行善课程、行思课程、行健课程、行雅课程、行创课程,分别对应育人目标中的高尚德行、智慧头脑、健康身心、审美修养、创造能力。“行+”特色课程也抓住了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

“行善”课程群是语言人文类学科的拓展,课程能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国际理解和人文积淀;

“行思”课程是数理类学科的拓展,涵盖了逻辑推理、理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反思;

“行健”课程群实现了体育学科的延伸,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锻炼,形成强健体格和健全人格;

“行雅”课程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延伸,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行创”课程是生物科技课程的拓展,教会学生批判质疑、具有信息意识、提高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的能力。

表1 “行+”校本课程实施分类

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课程现代化的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正如某位校长所言: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出发点应当是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提供教育支持。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的改革。

(一)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将课程从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过程变成由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的自主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完善

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跨学科融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结构的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互相呼应。

(三)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内容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特性。

(四)要重视课程实施的变革

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而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笔者认为,在学校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中:第一要实现现代化,要立足中国大地,办好一流的基础教育;第二要实现国际化,要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环球眼光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第三是要个性化,学校课程必须体现学校的特质和独有文化特征。相信在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差异,结合社会需要、学生成长需求和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推进课程的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现代化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