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县级监狱

2021-05-26王晓杰

关键词:县衙神庙犯人

□王晓杰

旧时, 官署称为衙门, 是行政机构的办事场所。有了办事机构也就有了以管理为职的官员,这些官员的职能大多为听讼断狱、劝民农桑、教化百姓等。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有“天下第一衙”之称,它是1984 年批准的我国首家衙门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河南省司法文化教育基地。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 年),历经元﹑明﹑清三代,已有700 多年历史。占地6 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8 进,房舍280 余间,几经兵火,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所建,馆内珍存文物近千件。其建筑和文物遗存, 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皇权社会基层政权的运作模式和官吏的起居生活,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在这座文物宝库内,还完整地保留着一座清代监狱。 1991 年8 月,全国衙署研讨会在内乡召开,古建专家、河南省古建所时任所长杜启明确认, 内乡县衙监狱是当时我国已知仅存的一座清代县级监狱,它的存在,填补了我国封建社会县级监狱的空白。 (图1)

旧时所有的办事机构都集中在衙门内, 衙门又是司法审判之地,主官有维护社会治安、缉捕人犯职责,并统管监狱等。 这些法律职能,充分体现在衙署建筑之中。

一、监狱的起源

图1 内乡县衙监狱大门

监狱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 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诞生和发展。 传说,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最早的监狱。 《易·坎卦》载:“系用徽墨,置于丛棘。 ”这是囚人于丛棘之中。 夏代,夏王桀曾设监狱于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夏台”,关押商汤。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关于牢狱的记述, 河南安阳殷墟也曾有地牢遗迹发现。史载,河南汤阴的羑里城是商纣王囚禁周文王的监狱。 周代,监狱称为“圜土”“囹圄”,且设有司圜、掌囚等管理监狱的专职官吏。 然而,此时建立的监狱,依然较为随意,仍是以“画地为牢”为主。 春秋时期,监狱始具规模。 而名目繁多的监狱则出现于秦汉时期, 不同的监狱分别关押身份不同的人。 到了元代,中央监狱由刑部掌管,各州府县级行政机构均设有地方监狱。 明代延续了元代狱制,还在锦衣卫和东﹑西厂内设立监狱。 清代的监狱,分别设有内监(死牢)﹑外监(普牢)和女监,这种设置已接近近代监狱。 县衙内的监狱因位于大堂的西南方向,故又称“南牢”。 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句唱词:“我宁愿南牢草长满,也不叫我的好百姓受屈冤。 ”此处的“南牢”即是监狱。

二、监狱建筑及功能

内乡县衙的监狱占地1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67 平方米,共有房舍20 余间,中为一独立的小院,四面高墙环绕。 主要建筑有大门、狱神庙、牢房、狱吏房、刑讯室等。 从监狱建筑分类上可以看出,古代关押犯人的分类制度,不仅有轻重之别,而且有男女之分。 监狱的大门朝东,高大威严,是监狱的标志和眼睛, 主要是狱吏们监管和审查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防卫之门。 大门正上方雕刻 “监狱”二字,两边有八字墙向外延伸,中间为过道。八字墙上塑有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狴犴”。 明代杨镇《外庵全集》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狱门。 ”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王的四子狴犴,生性爱打抱不平,且能断狱,所以在古代监狱大门的边墙上都会塑绘狴犴镇守,带有恐吓和震慑囚犯之意。 监狱门上所绘狴犴外形似虎,故而民间也称监狱为“虎头牢”。

监狱大门外侧是仪门。仪门有三道门:中间的门接待过往官员时可打开, 东有一小门供人们平时出入之用,西有一小门称“死门”或“鬼门”。西小门,平时关闭,每当知县在大堂审结案件,对案犯宣判后,衙役方可打开此门,将案犯从该门送入监狱。 传统阴阳学说认为,东方是太阳初升的地方,属于阳;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属于阴,人死后离开阳间, 要到西方转世投胎, 或入地狱或升天堂。 如果案犯罪该斩首,也须拉出西城门行刑,所以,旧时处决死刑犯也称为出西门或上西天。

内乡县衙监狱的牢房分为外监、内监和女监,也即我们常说的普牢、死牢和女牢。一般罪犯都关押在普牢,妇女犯罪俱禁在女牢,强盗和判斩绞刑的重犯皆关在死牢。这三个牢房分为三个院落,互不相通。 普牢面积较大,死牢和女牢相对小一些。普牢,9 间,占地180 平方米,紧贴狱卒房南山墙,坐东面西一排5 间,对面坐西面东一排4 间。(图2)女牢,位于两排普牢的南面,占地45 平方米,坐南面北,朝向狱神庙。 死牢,因其大门上端塑有狴犴像,也称虎头牢,主要是关押一些判处死刑等待秋后问斩的死刑犯。 (图3)死牢为单独一院落,由牢门和牢舍组成,坐东面西,占地180 平方米,牢舍4 间。 内乡县衙牢房的门,都比较窄和低,阴暗潮湿, 所有房门不足1.5 米高, 犯人出入须低头哈腰,这可能是有意为之,警示犯人低头认罪。

内乡县衙监狱死牢的第一间牢舍内,放置有一块大青石,长34 厘米,宽33 厘米,高63 厘米,重100 余公斤,石的一端琢有一小穿孔。 该石上面刻有三字:“匪类墩”(图4)。 “匪类墩”,顾名思义这是锁禁剽悍盗匪之类重大案犯的专用器具。 据史料记载:衙门捕捉到犯人要先羁押在班房待审,特别是对待命犯,为了防止他们脱逃,一定要拴绑于此石上。 有时外地犯人押解过境,路宿内乡,也要拴绑于此石上。 这块“匪类墩”,是内乡县衙1994年维修牢房时从地下挖出的,出土时其上还带有一条铁镣。由此可知,当时牢内关押的强盗和命案犯仍然要戴镣铐或木枷,被锁在这块大青石上。

图2 普牢

图3 死牢狱门

图4 匪类墩

图5 狱神庙

图6 监狱水井

监狱内最独特的建筑是狱神庙。 该庙面阔3间,坐北朝南,硬山单檐,占地70 平方米。 (图5)狱神庙是古代监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与外界隔绝,所以人们对其不熟悉。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刘心武曾到内乡参观县衙, 他说:“真是不虚此行! 我早就知道内乡有一座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代县衙,而这次通过实地参观,发现内乡县衙内还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监狱, 而监狱内的狱神庙,解决了我多年研究《红楼梦》之谜,确实是个意外之喜。内乡县衙的狱神庙是个活标本,是全国仅有的。《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而这个悲剧的一个重要场景,就是狱神庙,《红楼梦》中第二十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八回、第八十回中都提到了狱神庙。狱神庙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谜,现在在内乡县衙看到了狱神庙,看到了这个历史的活标本,这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要把内乡县衙的狱神庙观感告诉读者和听众。”随后刘心武两次在《百家讲坛》讲《红楼梦》都讲到了内乡县衙监狱里的狱神庙。 狱神庙里供奉着中国监狱的创始人舜时代的皋陶。 史传“皋陶造狱,画地为牢”,他善辨是非曲直,赏罚分明,被后世尊奉为狱神。《内乡通考》记载: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狱内发生重大事情, 狱吏和犯人都要到狱神庙举行活动,祈求狱神保佑。 内乡县衙狱神庙门前,悬挂有一副对联:上联“尔违条犯律罪有应得”,下联“吾发奸伏擿歧途指返”。意思是说,你违反了法律,囚禁你是罪有应得;我揭露邪恶,是帮助罪犯改邪归正。京剧《玉堂春》中,苏三有戏词曰:“待我拜拜狱神爷爷才好起身。狱神爷爷听我言,保佑苏三得活命,我与你重修庙宇换金身。 ”可见犯人求狱神是为了洗冤除罪,狱吏拜狱神则是为获神助。

狱神庙东侧,紧靠大门,是坐北面南的3 间狱吏房,占地60 平方米,这里主要是监禁卒值班的地方。西侧的两间为刑讯室,主要是依法行刑逼供的地方。 大清律法规定,对犯人可以刑讯逼供。 在行刑过程中,有些犯人难以承受重刑而死亡,法律不予追究。

旧时衙门里有三口井, 仪门后甬道两旁各一口,供县衙里人们日常生活和消防用水。监狱内也有一口井,是专供犯人饮水用的。内乡县衙监狱院内的井,是明代保存下来的,井口特别小。旧时,此水井上面压着一块大青石,或圆或方,压石中间挖一圆孔, 仅可放下一个很小的提水桶,主要是防止犯人投井自尽。(图6)

三、监狱刑具与衙役

内乡县衙刑讯室内,陈展着笞、杖、夹棍、拶子、手扭、械镣六种法定的刑具。同时,还陈列有一种内乡狱吏们自己发明的刑具——清代打手凳。该凳为木质,高50 厘米,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分为4 个木腿,上部分为一圆形木板,在木板的正中有5 个依次排列的小孔,5 个小孔下面还有2 个小孔。 据史料记载,该凳为一刑具,主要是把犯人手放于凳上,用绳子把手固定妥当,然后用板子来打手,此刑具主要为防止犯人的手来回抽动。由此可见,狱吏衙役们用心之良苦。

我国历代百姓都有为官府服役的义务, 分为充兵役和服劳役, 派到衙门里做事的就称为 “衙役”。衙门里的衙役,分为皂、壮、快三班:皂班负责升堂、站堂、行刑。壮班负责做力差,负责催收钱粮等事。 快班分步快和马快,专管缉捕。 看管犯人的衙役称为监禁卒或狱吏。 同治年间的《内乡通考》和诸多志书中记载,狱吏每年只有工食银六两,按当时一般平民生活标准只够四口之家一个月所用。这还是在册的狱吏,而不在册的狱吏就更不用说了。衙役们虽然收入这么低,但大多还是要通过各种关系来县衙当差,这是为什么?他们主要是靠山吃山,利用特长、便利及各种陋规敲诈钱财,增加收入,其中一部分人沦为危害统治机体的蛀虫。

内乡县衙的清代监狱以其唯一性、 完整性反映出许多清代监狱文化, 见证了古代狱吏们的丑与恶,是研究古代刑法和监狱学的活标本,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乡县衙监狱为我们研究清代监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县衙神庙犯人
奇怪森林
书之帕特农神庙
我没注意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捕快复仇
神庙
渔船上的谋杀
神圣的古埃及卡纳克神庙
雷公奇遇记之审油案
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