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理学名儒王检心、王涤心二兄弟对内乡的历史影响
2019-09-28张一溪
张一溪
摘要:旧制,凡本地经科举取得的进士、举人等功名的人,须到千里之外去做官。因政绩卓著被当地人推崇者成为名宦,而家乡则称其为乡贤。王检心、王涤心二兄弟是清道光年间举人大挑一等授任知县,在外地做官;晚年回乡倡导理学、发展教育、编著县志,成为推动内乡历史发展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王检心;王涤心;内乡;影响
湍东王营村王氏家族系清代道、咸、同年间内乡县名门望族,六世同堂,家口百余。王检心、王涤心同是道光年间举人大挑一等授任知县,同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同是著名的理学家,王氏兄弟通晓儒家经典,推崇程朱理学为正宗先儒。他们不仅是为官一任的好父母官,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著名理学家。晚年从事讲学、著述,被后世称为“理学二兄弟”,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王氏兄弟的理学之路以及对内乡教育的影响
王检心(1804--1869),字子涵,出身官宦家庭。幼年拜师王香峰为钻研学问打下坚实基础。十几岁时即经人推荐入桐城学者姚谏之门下学习。姚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检心读之视野大开,后来他与大学问家交往,专心攻读理学。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举人,十五年(1835年)以举人大挑一等分发江苏候补知县,七年后历任兴化、句容、仪征、宜兴、铜山等六县知县,历官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封阶文林郎、奉直大夫、晋赐中宪大夫。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王检心步入仕途,署兴化县。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注重教化,发展教育重订学归,倡尊师重儒之风。任满调动时,“士民送者塞途”。后署句容、高淳二县。高淳期间,广筹资金创建义学、义仓各百余所,并捐廉俸修城南永济桥以便士民。在仪征“设牛痘慈幼”,教民众纺织蚕丝、修文庙等善政多端。青浦河决口,检心以赈灾为急务,漕运粮米,以济灾民。后父故回乡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服满后,委赴丰工修河堤,合陇后,调任铜山(徐州),练勇修城,因防守“有功”,被咸丰帝赏戴花翎。咸丰五年(1855年),检心奉旨以同知直隶州分发陕西,以卸铜山印引见,丰工堤再次决口,检心再度留守赈灾,民人闻其,老幼扶持相迎,感激泣下。事毕,改发直隶省以道员用。同治元年(1862年)加按察使衔。因赈灾积劳受湿,同年以病告归。六月,太平军攻内乡,乡绅共推检心任城防一职,同治六年(1867年)卸任休养。
王检心晚年回到内乡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在建福寺,菊潭书院、义塾等处讲学。他教学时语言通俗易懂,不涉高深玄妙之谈。积累人生做人、做官、做学问的经验,也因此理学成为学生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他曾说过三句非常朴实的至理名言:“燕居必衣冠,行政必谨慎,待人必誠信”。正是这种非常通俗朴实的语言,使他赢得了理论界的赞誉:检心盖躬行君子也,表里莹澈,体用兼备,一时名臣倚重,群黎感德,至今无异词,非真道德,若能是乎?
晚清时期,尽管程朱理学不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但就整体而言,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意识形态,它不仅为官方所提倡和重视,而且在民间依然有众多支持者和信奉者。尤其是在宋代理学家周、程、张、朱等人曾讲过学的湖南、河南、陕西、安徽、福建等地,宗理学者声气相通,结成群体.河南以理学知名者有刘廷诏、苏源生、李棠阶、王检心、王涤心等。晚年王检心与李堂阶、左宗棠等组成理学社。成为清代理学家,在内乡当地传播理学思想,其著作有《易经说约》《春秋本义》等20余种。
王涤心,字子洁检心之胞弟。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举人,二十四年(1844年),以举人大挑一等知直隶唐山、平山知县、晋州知州,又升为山西候补道。由于政绩突出,陕西政界竭力保荐挽留他。后来又调任广西横州直隶州知州。从政期间,注重兴办教育,政务空闲,亲自给青少年学生讲课,进行孝悌忠信品德教育。在乱匪四起的年代里,他能够和邻县联合,为百姓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他重视农业,注重教化,表彰节妇义男,禁止民间斗殴。居官“有利必兴,有弊必除”,政绩卓越。晚年告老还乡,主讲菊潭书院,为家乡培养人才,使内乡在当时科举中屡获佳绩,受到社会各界的称颂。
王涤心在治学方面,注重实践,他自己热爱读书,同时也教育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交朋友,交好友,“非身心姓名之书不读,非公正直谅之士不交”。著有《读易备忘》《菊潭讲义》等著作,主修《平山县志》。
二、王氏兄弟与《内乡通考》
王氏兄弟晚年回乡,不仅四处讲学、发展教育,还参与了《内乡通考》的编纂,他们于同治八年修成《内乡通考》,书现存南阳地立档案馆,《内乡通考》十卷十册,无序,正文前为内乡县旧志序清同治八年(1869)手稿本。本书详细记载了内乡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主要作用是存史、资政。《内乡通考》以详搏为旨,多收益善。食货关民生休戚;所以旧志所载必备录之,当时户口田赋悉以奏销确册为准,详明开载,分前明、清初、现在三部分,并附丈田清粮碑、感恩碑、黑铅纪事等文,使有征信。又以旧志风俗一门,乃认真访察,就当时风俗载入,士农工商各阶层人民生产生活常规情况,冠婚丧祭,居室服饰,时令节序等,反映社会面较宽。兵事旧志缺略,兹特增记之。与其他志书不同的是,加入了作者的理学评论,在明清地方志中,可谓独树一帜,也为内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内乡县衙与“诰命”“敕命”碑
王氏兄弟为官的政绩、也得到了皇帝的肯定,道光帝发表的封赠诰表彰了他们在职时的政绩,特赐“诰命”“敕命”碑。皇帝推恩于此,把官爵授予他们的祖父母、父母,这就是“封赠制”。在清代,按照官员品级的高低,封赠的级别也不一样。封赠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妻以夫荣、母以子贵”的礼制观念。
现在这两通碑移立于内乡县衙内。一通碑的碑文是诰赠王检心祖父母碑,碑身高2.7米、宽0.84米、厚度为0.23米;为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一日, 皇帝诰封王检心的祖父为奉直大夫,祖母为宜人,碑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溯积累之遗,¨载扬祖泽尔。王杞楠,乃江苏候补知县加三级现署兴化县事王检心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诸祜笃一堂,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于戏!聿修念祖膺茂典,而益励新猷;有榖贻孙,发幽光而丕彰潜德。
制曰:册府筹庸,聿著人臣之懋绩,德门辑庆,式昭太母之芳徽尔。杜氏,乃江苏候补知县加三级、现署兴化县事王检心之祖母,箴诫扬芬珩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久著。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宜人。於戏!播徽音于彤管壷范弥光膺异,数于紫泥,天休允劭。
另一通碑的碑文是敕封(赠)王涤心父母碑文,碑身高2.67米、宽0.83米、厚度为0.2米;为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皇帝敕封王涤心的父亲为文林郎,母亲为孺人,碑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王延寿,乃直隶候补知县署顺德府唐山县知县王涤心之父,祖褆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封尔为文林郎,锡之敕命。於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畀以殊荣。
制曰:朝廷重民,社¨司功,推循吏臣子?冰渊之操,教本慈帏尔。庞氏,乃直隶候补知县署顺德府唐山县知县王涤心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庆泽于门闾,式被自天之宠。兹以覃恩赠尔为孺人。于戏!仰酬顾复,载恩勉思,抚字载焕丝纶之色,允贲幽潜。
王氏兄弟在理学方面的造诣,赢得了当时和后代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他们晚年在内乡各大书院、佛寺积极讲学,传播程朱理学思想,促进了内乡学子的理论思维、教育当地百姓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并一度成为内乡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内乡的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二兄弟还编撰《内乡通考》给内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们所传递下来的社会、历史、道义责任,闪烁着人格的灿烂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