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研究
2021-05-26沈雯博
沈雯博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研究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最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要求。接着,分别对联想和想象的基本内涵以及类型进行论述,论述过程中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例进行分析。最后,依然从语文阅读教学出发,阐述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联想;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5-0092
一、研究背景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固化,想法单一。比如:提到月亮像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会集中在“小船”“玉盘”等常规的想象,缺乏新意和个性。另一方面,因缺少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不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如:教师在九年级复习《桃花源记》的时候,学生若缺乏联想,就仅仅只是在复习《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是回忆已学过的其他陶渊明的作品,或是将其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作品结合在一起,分析“记”这一文体等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和联系能力的缺失問题亟待解决。
2.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另外在分段目标中,也分别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如: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可见,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激发、应用。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使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联想能力
如果说记忆是对感觉、知觉信息的储存,那么联想就是对这些信息的提取,联想与记忆有密切的联系。科学发明需要联想,文学创作需要联想,语文学习同样需要联想。
1.联想的基本内涵
根据《心理学词典》解释,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关于联想的成语有很多,例如:举一反三、睹物思人、触类旁通等。联想在阅读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在初读阶段心理活动的主要方式,语文知识的积累越丰富,联想的渠道就更多,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刻。语文教学肩负着训练学生联想能力的任务,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课文中有关联想的内容进行诵读、理解、分析和欣赏,以此感受课文的深刻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
2.联想的类型
联想的经典法是由古希腊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主要包括三条: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对和它的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在文章开头老舍先生由济南冬天的温晴联想到北平冬天的风、伦敦冬天的雾以及热带的炎日。这一联想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没有风声”“响晴”,突出“暖和安适”的气氛,更易于学生感受和理解。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对和它性质或形态相似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在讲授《琵琶行》一文时,白居易对琵琶声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通过相似联想,用“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泉流”比喻琵琶声的高低起伏,百转千回,让原本无形且不可捉摸的乐曲声变得更加真实形象、具体可感,学生耳边仿佛已响起美妙的琵琶曲。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对和它具有相反或差异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在讲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文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同时又通过对比联想,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形成对比,衬托出诗人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和开阔的胸怀。
联想的类型还包括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因果联想是指对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的联想。如《回乡偶书》一诗,正是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因,联想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果,诗人将自己的年迈衰颓和反主为宾的苦涩悲哀都融于“笑问”中。自由联想与控制联想相对,是对事物不受限制的联想,无特定规则。控制联想与自由联想相对,是对事物有限制的联想,有同义、部分、整体等规则。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想象能力
“想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韩非子?解老》,人们很少见到活的大象,就依据死去大象的骨头,来想象活着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词由此而来。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
1.想象的基本内涵
根据《心理学词典》解释,想象是“以原有的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想象逐渐从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发展,创造性、抽象性和现实性也不断提高。
2.想象的类型
按照想象内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将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就是通过文本已有的文字材料,对文本描述的画面或形象进行还原。这些未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是以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材料,根据作者的描述再现而成的。如在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是这样的“……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虽然我们都没有见过藤野先生,但根据鲁迅先生这一段的描写,引导学生借助再造想象,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了。这个藤野先生的形象,不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鲁迅先生的描绘再造出来的,同时也与学生的记忆表象相适应,也正因为每位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有差别,因此他们再造出来的藤野先生的形象也会各不相同。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借助他人的形象化描绘,根据文本的明示或暗示,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目的,从而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具有独特性。如在讲授《雨巷》一文时,戴望舒如是写道:“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对于姑娘的外貌、身形等没有进行任何描述。教师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课文对丁香姑娘的形象进行描述。学生对于丁香姑娘有多种想象,可以想象她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可以想象她是一个撑着油纸伞,眉间带着淡淡哀愁的女子……学生可以对她的身高、样貌、衣着、神态、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这就是创造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联想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1.联想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联想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开发、训练与培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联想能力。
(1)启发导入,激发联想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第一部分,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讲授《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展现几幅春天的图片,向学生提问能够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也是对以往学过的知识的有效复习。
(2)诵读品味,引导联想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深入探究《春》这一篇课文时,讲到“春雨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春雨的声音,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朗读相关的文字,从而引发学生对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联想,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徐徐展现在学生面前,体会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3)鼓勵创作,展开联想
由于个体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知识积累各不相同,因此对作品的感受也会有差别,因此,在欣赏作品时,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展开联想,使作品的主体形象更加丰富,也使自己的联想更加丰富。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自然引导学生联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两者都体现了说话的艺术,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联想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创作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不设定标准,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想象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分为感受区、贮藏区、判断区和想象区,其中想象区的利用率是最低的,仅有15%左右,可见人的想象能力有巨大的潜能。任何人的想象能力都需要开发和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作者、编者共同对话的过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借助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1)扩大表象积累,丰富内在图式
想象不是空想,表象的积累是进行想象的基础,“内在图式”就是以信息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的表象。如果一位学生的表象积累足够丰富,那么他的想象就会更加广阔、新颖、完善、具体,反之,如果一位学生的表象积累比较匮乏,那么他的想象就会比较狭窄、单调、肤浅、片面。扩大表象积累,丰富内在图式的重要途径是观察。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和事物的习惯,善于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善于抓住对象细微的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家人的“背影”进行观察,观察他们上班工作的背影,观察他们在家忙碌的背影……通过对自己家人的背影进行观察后,再让学生想象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子的画面,更能深切体会到父亲对于儿子深切的爱。
(2)培养较强的语言能力
只有丰富的想象而无丰富的语言,那么想象只能停留在直观水平,而无法将想象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师生交流的中介因素首先是语言,除了课文本身的语言,还包括师生双方的教学语言,因此教师要注意改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在讲授《祖国啊,我最亲爱的祖国》一文时,在分析意象时,可以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意象展开想象,教师进行启发诱导。例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学生在这些意象中体会其象征意义,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发挥想象,对诗中的意象进行拓展描绘,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以丰富的情感触发想象
想象需要情感,丰富的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同时想象也是情感表达的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被课文的情感打动,对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或形象进行想象,才能更好地打动学生。如苏轼爱写月,他有大量作品都写到了月亮,“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都是写月,但寄托了苏轼不同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这些诗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谈谈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以及自己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想象,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想象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五、小结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阅读教学理论的深化,也是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延伸。联想和想象虽然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无论是使用还是训练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在今后的实践中,笔者也会将此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彭玉光.古诗文审美想象与联想[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