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多文本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1-05-26任贵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任贵芹

摘要:“多文本阅读”,即把同主题、同选材、同写法、同作者的几篇文章放到一起阅读的创新学习法。实践证明,它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塑造人格等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单篇阅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进多文本阅读课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人格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4-0051

实践证明,多篇文章的横向、纵深比对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和情怀塑造等能力和素养,确实起到了单篇文本阅读所不能企及的优势。

一、横向阅读,感受语言传情之美

亲情是每个人生活过程中记忆犹新的美好画面,青少年更是在浓浓的亲情中茁壮成长。孩子们进行真情实感的写作,最有感觉的莫过于选取表达亲情类的文章了,可实际上多数孩子的语言表达干瘪无味,这便是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不给力的表现。为了给孩子更深刻的印象,我们就非常有必要选择有关親情的同类文章,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之美并学以致用。

比如可以选择《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秋天的怀念》等经典篇章,让学生在横向多篇的比较阅读中圈画表达亲情的语言,感受语言中流淌的亲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如“爸爸气极了,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爸爸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些话把严中有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把祖孙三代和谐相融的生活画面勾勒得栩栩如生;“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简单的母子对话,把舐犊情深的母爱描绘得真切感人。

以上文字虽出自不同文本,但表达亲情时无一不是真切自然地流露,全然没有矫揉造作的故意之态,此时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作家的文章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写出打动别人的文字其实并不难,美好的情感就洋溢在真实的生活和朴素的文字里,有了这样的强化意识,学生就有了纯朴语言美的写作方向。

二、纵向比读,渗透情怀培养之味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所读的文字会逐渐深刻起来,我们可以借助同类题材的文章进行熏陶,培养宽广高远的情怀,这也是“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落实。比如,把《枣核》《乡愁》《失根的兰花》放在一起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都是在写家国之思,把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眷念等大主题,于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培养学生人间大爱的有效举措。

再比如,鲁迅的文章向来立意深邃高远,我们把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五猖会》《社戏》等文章组合到一起,就能品读出他作品立意的深度,《风筝》不仅表现手足情,还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对封建制度摧残儿童的控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还有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揭露;《五猖会》不仅有父亲对儿子成才的期盼,也有对封建科举制的不满和无奈;《社戏》有对故乡和美好童年的怀念,也有对摆脱封建束缚和自由的向往。这样一来,作者被称为无形革命斗士的形象呼之欲出,鲁迅的人格之美也在多篇文本的对比阅读中得以定格。

三、入文精读,提升思辨深刻之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也是当务之急,而对比阅读的多文本学习正是培养思辨力的最佳方式。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文中蕴含深意的关键词句做深入的揣摩领悟,让学生的思考慢慢走向深入。

如《散步》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抓住“慢慢、稳稳、整个世界”深入思考,便得出“所有中年人要肩负的担当和使命感”的言外之意。《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启示我们成长是一种心智的历练和完善,是一种从容面对得失的勇气和担当,自此不难读出题目语带双关的韵味之美。《风筝》中写道:“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顺着“一切景语皆情语”去思考意会,写出了无法摆脱的悲哀沉重的心情,慢慢体悟出对封建社会摧残儿童天性制度的控诉。

四、纵横对比,探寻文章写法之妙

文本教材无疑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在语言、情感方面是学习的典范,巧妙的写法和结构安排也值得我们去品鉴,要让学生的写作有深度和趣味,一定要引领学生探讨文章写法的魅力。此时,若把同题材的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解读,学生豁然开朗后的写作定会锦上添花。

比如把爱国题材的几篇文章《枣核》《失根的兰花》《芦花荡》《邓稼先》放在一起探究,你会发现同类文章的特色之处。前两篇都是托物抒情,抒写浓烈的乡土深情。不同的是《枣核》是题目、是线索、还是故乡的象征,采用以小见大、借物抒情、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失根的兰花》则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巧妙地运用了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破题。这两篇引导学生写文时要注重小选材突破、言此意彼的新颖构思方向。《邓稼先》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六部分各有侧重又连成一个整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两篇分别从多角度选材和景物描写的意境烘托的角度提升了学生的笔力。

以上是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多篇阅读优势和效果的实例论证。我们坚信,推进多文本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指日可待,教改百花园里一定会飘逸更多的芬芳。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第五中学457000)

猜你喜欢

多文本阅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小学多文本阅读之古诗教学策略浅谈
让多文本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