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1-05-25郑桂华

语文建设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媒介素养

编者按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对学科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也带来很大挑战。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这样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利用和开发学习内容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

本期,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分析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重点,并探讨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的学习价值、学习内容与学习规划。北京市第十中学张挥、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管然荣认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统整贯通”意识,并介绍了三个具体方案。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季丰、吴琦健提供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任务贯通、单元勾连的设计案例。希望这三篇文章启发大家作出更加合理、丰富的教学探索。

【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技术时代语文生活的一种尝试,语文教师需要理解课标相关要求及其在统编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克服教学实施中的难题。该任务群的学习重点应是语文学习而非技术运用,要避免重媒介素养轻语言能力、重表达轻阅读等学习重点的偏差。该单元学习时间可集中可穿插安排,可与其他单元的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跨媒介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教学,媒介素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对学科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也带来很大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便是主动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式,以适应信息技术挑战的一种尝试。按该任务群编写的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以下简称“信息生活单元”)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不过,语文课程将其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是一种新的尝试,因而教学实施难免會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跨媒介阅读”的学习重心更多地偏向语文学习还是媒介工具运用?统编教材“信息生活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和开发?该任务群的学习有什么特殊性,教学组织应该着重考虑哪些因素?本文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粗浅理解,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把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重点

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可能是既熟悉又颇感困惑的内容。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几乎都离不开各种媒体,多媒体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很普遍。言其有困惑,原因之一是,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虽然常常涉及多媒介的运用,不过对如何运用、要达到什么目的,并没有硬性规定,通常由师生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一旦将多种媒介运用列入语文课程计划,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就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样才便于执行,而过去的随意运用与现今的按规定学习区别在哪里,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晰。对任务群有困惑的另一个原因是,课标中的任务群大多是按学习内容划分的,不同任务群把语文学习领域切分得相对具体,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对象,比如“文学阅读与写作”有诗歌和小说(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散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有《红楼梦》《乡土中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论述类文本(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有新闻报道(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从学习途径或方式的角度表述,其学习内容可以涉及以上所有学习领域,并不容易明确具体,因此教材中的“信息生活单元”,也只能列出一定的学习方向,许多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这大大增加了教学设计的难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虽然也是按学习方式表述的,但它可以把其他单元内容作为学习对象,故问题不明显)。要排除这一障碍,需要从任务群的设计思路上找原因,提高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确定性。

信息技术发展和传播媒体繁荣对社会生活以及学科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一现象,要思考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得出的启示会存在很多差异,据此设置的课程内容和学习取向也有不同。以往我国与此有关的学科课程,虽然都指向信息素养培养,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则各有侧重,其设置路径可归为如下四种。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信息社会的特征,培养发展的、多维度的、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类目标以历史课为主要承担者,比如人教版(2007年)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3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等内容。二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作为必备技能,让学生学会操作常用媒体和软件,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这类目标以信息技术课为主要承担者。正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言,“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将现代媒体环境作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来体验,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媒体和信息的复杂影响,培养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形成健康的信息伦理。这类学习目标主要由思想政治和社会课承担,比如人教版(2010年)《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思想政治选修6)中,专题四第3课“网络的伦理困惑”。四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学习的辅助工具,将其渗透在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表达效果。比如2004年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里的一道练习题:“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当然四种课程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但各自的侧重点比较明显。要注意的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几乎将与多媒体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任务群,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独立的学习内容。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是,能较全面地反映多媒体作用于语文生活的各个侧面,使语文学习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这种直接把传播媒体作为学习对象而不仅仅是信息载体和学习工具的理念,也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但是,集中、专门设置一个任务群的做法同时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块独立的学习内容,其内容设置相对有整体性,知识介绍相对成体系,这便很容易与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交叉,从而让该任务群失去独特价值。比如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导语所列的学习目标:

学习本单元,重在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

实际上这段文字有四层意思,差不多对应着上文所说的基础教育领域有关信息技术中四类课程的所有目标。如果按照这一目标体系组织内容、实施学习,学习重点较多,容易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另外,这一任务群的学习时间只有九课时,很多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都感觉课时不够,这种情况也与学习目标较多有关。因此,需要将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作适当剥离、形成焦点,以突出语文课程的独特价值。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是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方面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不宜系统地介绍信息社会和现代媒体知识,单纯地学习搜索和表达技术。二是以典型的语文学习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媒介去扩大阅读量、丰富阅读类型、积累基于多媒体阅读的语感,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现代媒体环境的便利和信息的复杂,不宜脱离语文学习目标去讨论媒体现象或社会问题。三是与其他任务群及相应教材单元的学习结合起来,以高效的课堂学习引领有序的课外跨媒体学习,不宜另外再安排过多的媒体研究及运用活动,以免增加学习负担。

以这些原则来衡量,“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便属于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条件,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或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宜作为拓展阅读建议,不宜作为该任务群最核心、最典型的学习要求。

二、理解统编教材相关单元的学习价值与学习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有相应的单元来体现。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对应的是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该单元比较忠实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对任務群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作了很多具化处理,是单元组织教学的直接依据。

从结构顺序看,“信息生活单元”由五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单元导语”、三组学习活动和一组参考资料。当然,主体是三组学习活动,其他内容都是为完成这些学习活动提供引导与支持的,因此是学习的重点。这三组学习活动又可以归并为五个学习任务:

1.以一则新闻事件为切入点,调查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认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2.根据不同媒介特点改编同一则校园招聘启事,感受不同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劣及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3.以校园戏剧节为背景,为班级的参演节目策划撰写多媒体宣传方案。

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辨识网络等新媒体中虚假信息的经验,归纳媒介信息辨识原则。

5.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媒体知识,编制一份能提供可靠信息的常用媒介清单。

这五则学习活动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学习活动大体对应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项内容,落实单元导语中的学习目标。二是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媒体生活经验,且充满趣味。三是部分活动任务化程度颇高,如撰写戏剧节的节目宣传推广方案这一任务,情境具体,过程完整,要求清晰,提供的知识支架具有指导价值,因此可以直接用来组织学习。不过,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注意两种可能的偏差。

其一,避免重媒体素养而轻语文素养的偏差。上面五项学习活动分别指向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为:“认识媒介的传播特点”“感受媒介的语言特点”“撰写戏剧宣传方案”“总结辨析信息经验”“判断媒介的可靠性”,其中前两项活动针对的是媒体使用方面的主要话题或典型问题,指向的是一般信息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的特点不突出。区分一般信息素养与语文学科学习媒体素养大致如下:

如果学习内容指向有偏差,便容易使教学活动产生偏差。因此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注意对学习关键内容的把握,通过补充信息、调整内容、置换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合理运用多种媒介,更多、更快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更加高效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而不宜过多地偏向对媒介特点的认识、对媒介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其二,避免重表达形式而轻阅读的倾向。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阅读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构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语文学习一般都是以阅读为先、为重。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名称看,阅读活动也排在该任务群的首要地位,但是从教材所列的活动重点来看,相对于表达技巧,教材对阅读的要求不够突出。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其中的一些学习活动,可能要适当补足阅读的分量。如“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就可以搜集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布于不同媒体上的某类广告,通过阅读感受不同、辨析差异。再如“如何辨识虚假信息”的学习,最好能围绕一则社会新闻,先引导学生阅读若干来自不同媒体、发布于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文体、持有不同立场的报道及评论,分析影响信息价值的因素,从而发现虚假信息的某些特征,归纳真假信息的鉴别方法,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的价值。

三、怎样规划“信息生活单元”的学习

按课标规定,“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九个课时。这也意味着,与该任务群对应的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的“信息生活单元”用九个课时完成。而如何使用这九个课时,是该任务群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值得专门推敲。

1.学习时间的集中与穿插

按照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一个单元的内容应集中安排、连续学习,学完该单元之后再进入下一单元。集中、连续学习可使学习目标集中,师生注意力专注,教学逻辑连贯,情境和知识适度,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但是集中学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一段时间里缺少变化,容易产生认知惰性和审美疲劳。对“信息生活单元”的教学来说,九个学时集中完成还有一个不利之处:该单元的内容以课外学习、社会实践、网络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与多数任务群以课堂学习、听说读写、借助纸媒阅读为主相比,存在较大反差,两类学习分野过久、过于明显,也使得课程中的学习有断裂感。如果换一种思路,将九个课时分为几个段落,围绕不同主题组织几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穿插在其他单元之间进行,甚至可以放在不同学段分别实施,比如将“认识多媒介”学习活动置于新闻单元之后,“善用多媒介”学习活动置于戏剧单元之后,“辨识媒介信息”学习活动置于“词语积累与解释”之后,也许能取得更好效果,值得大家尝试。当然,学时安排方式的优缺点并不是绝对的,它还取决于具体实施细节。

2.学习内容的专项与融合

在学习时段确定之后,还需要考虑该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问题。高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它们基本上各自成章、界限分明,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思考“青春的价值”,“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以诸子语录等古代典籍为阅读对象,“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概念”“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体会其中的“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而教师对这些单元的学习组织也有一定的经验可资借鉴。

语文教学多年来的常规做法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却未必全部合适。一方面,多数任务群如“当代文化参与”“文学阅读与写作”等是从内容的角度表述,而该任务群是从学习途径的角度表述的,学习途径必须依托相应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虽然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但“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教学中不同任务群间相互借用资源、互相融合,也应该更能体现课标的精神。

所谓融合式学习,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任务群中的部分内容打通,组织融合性强的学习任务,让一个活动辐射两个甚至多个任务群。融合式教学在上文所说的穿插式安排中实施最为方便。比如落实“认识多媒介”任务要求,可以考虑如下学习活动:

阅读《祝福》,观看电影《祥林嫂》片段,比较文字和影像在祥林嫂形象描写方面的长短得失。(结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学习提示,见教材第106页)

比较《红楼梦》原著“葬花词”、电视剧《红楼梦》《葬花词》插曲,电视剧《红楼梦》葬花一节,体会文字、音乐、画面的不同特点和感染力。(结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4: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见教材第141页)

落实“善用多媒介”任务要求,可以考虑如下学习活动: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大体有哪些说法,原著里有哪些支撑依据?(结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閱读学习任务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见教材第141页)

从《雷雨》《哈姆莱特》等剧目中选择片段,举办班级戏剧节。为自己的剧组设计多媒体宣传方案和宣传品。(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2,见教材第43页)

落实“辨识媒介信息”任务要求,可以考虑如下学习活动:

网上调查:你对家乡的文化(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有怎样的评价?(结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见教材第73页)

为准备辩论题“应该不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搜集资料。辨析来自不同媒体、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观点和依据,判断其价值。(结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个单元学习任务,见教材第152页)

如果将“信息生活单元”这九课时集中使用、完整完成单元学习的安排,其实也可以与其他单元融合。只不过集中安排是以“信息生活”为中心,把其他单元的部分内容“拿来”,组织到“信息生活”中,而穿插式安排则是以其他单元为中心,将“信息生活”的部分内容“拿去”,融入这些单元学习。至于哪一种方式更好,与哪些内容融合,怎样融合,都不必统一,而应鼓励多种尝试。

除了上面两对关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和相应单元的教学安排,还需要考虑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全部学习与重点学习等关系。统一学习就是全班学生按照一种方案、针对相同的内容、完成一致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获得不同的学习经历。笔者更主张混合学习,比如针对“体会不同媒介的特点”这一目标,有的学生可以拿电视剧《红楼梦》与原著作比较,有的学生可以拿电影《祥林嫂》与《祝福》原文作比较,还可以比较短视频广告与报纸广告的差异、比较线上听课与现场听课或自己读书的差异。学生先完成自主学习后作班级分享,再采用统一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一起归纳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和优劣。

全部学习就是学习活动需要应对任务群的所有要求,“学过”教材提供的全部内容。重点学习则不求全、求细,可以有所选择。笔者主张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尤其对“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话题,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其他学科,学习机会几乎无处不在,学生应该没有经验的空白。因此,语文学科的学习策略宁可少一点,也要深一点、独特一点。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媒介素养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