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2019 年吉林市昌邑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2021-05-25孙贺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托幼肠道病毒病原学

孙贺

吉林市昌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发病率高、死亡病例数最多的丙类传染病[1]。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危害严重[2-3]。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是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 组的16 型(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近年来昌邑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一直位居法定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首位[4]。 为了了解昌邑区手足口病的变化规律和流行趋势,对2014—2019 年昌邑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2019 年手足病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原学检测数据来自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网络实验室,人口资料来源于子系统基本信息系统。

1.2 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

病例诊断按照《手足病诊疗指南(2010 版)》的标准。采集医疗机构报告的部分临床诊断病例的标本(包括咽拭子、粪便、肛拭子),利用Real-time PCR 检测技术进行核酸检测。采集及检测方法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 版)》要求进行。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2007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4—2019 年昌邑区累计报告病例数2439 例,年均发病率为61.63/10 万;2016 年达到高峰,之后发病率呈现下降的趋势,2014 年发生3 例重症病例。 2014—2019年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867,P<0.05)。见表1。

表1 2014—2019 年吉林市昌邑区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区19 个街道(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5 位的地区是哈达街(403 例,占14.98%)、兴华街(280 例,占10.41%)、莲花街(275 例,占10.21%)、通江街(253 例,占9.40%)、东局子街(223 例,占8.29%)。(说明: 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子系统基本信息系统无各乡镇人口基数资料,故无法计算发病率)。

2.2.2 时间分布 2014—2019 年全年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流行趋势基本相同,呈单峰分布。报告病例自夏季6 月份呈快速上升趋势,7、8 月份达到高峰。每年6~8 月份为发病高峰,2016 年峰值最高,有明显的季节性。

2.2.3 人群分布 2 439 例病例中,男性1 447 例,发病率36.65/10 万,女性992 例,发病率25.12/10 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0,P<0.05);男 女性别 比 为0.69:1,2014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2、42.310、173.600、22.670、42.310,P<0.05),见表2。 病例集中在0~6 岁儿童(2156 例,占88.40%),最小发病年龄在0 岁年龄组,最大发病年龄在35 岁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2 439 例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2 064 例,84.62%),其次为学生(350 例,14.35%)。 见表3。

表2 2014—2019 年昌邑区手足口病性别分布

表3 2014—2019 年昌邑区手足口病年龄分布

2.3 病原学特征

2014—2019 年共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314 例,占报告病例数的12.87%,其中肠道病毒71 型(EV-71)阳性69 例(24.30%),柯萨奇病毒A16 型(COXA-16)阳性80 例(28.1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35 例(47.54%)。不同年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70,P<0.05)。见表4。

表4 2014—2019 年昌邑区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情况

3 讨论

2014—2019 年昌邑区手足口病年平均发病率61.63%,发病率呈一高一低逐年交替趋势,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2014 年和2016 年发病数较多,仅2014 年有重症病例,可能与对手足口病的重视程度有关。

昌邑区手足口病发病成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呈单峰分布,每年6~8 月份为发病高峰,与全省发病趋势一致,相比一些华北和南方城市的发病高峰稍晚1~2 个月左右[5-8]。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吉林省5 月气候转暖,6~9 月进入雨季,为手足口病毒的生存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城市发病率较农村高,可能是由于城市人群密度比较高,农村人口较少,儿童比例也较低。发病主要集中在6 岁以下[9],其中以散居儿童居多[10],其次是幼托儿童,男性病例多于女性,与相关报道一致,出现此情况可能与男孩一些特点有关: 爱户外活动、不注意卫生、个人之间密切接触、暴露机会较多有关。散居儿童发病率较高可能与现代家庭儿童教养模式有关,大多数是老人带孩子,缺少防病意识和防病知识,提示昌邑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应托幼和散居并重,除了做好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监管工作,还应加强社区与家庭的健康教育,提高看护人手足口病防病意识,让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双管齐下,切实做好昌邑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2014—2019 年昌邑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构成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占47.54%,与吉林省及其他省一样,其他肠道病毒成为优势流行毒株[11-12],应加强对其他肠道病毒的进一步分型。重症的病原型以EV71 型为优势流行毒株。 目前,针对手足口病毒EV71 型疫苗已研制成功并上市,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所以应加强免疫接种宣传,鼓励适龄儿童家长,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此外还应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机构的预防措施,托幼机构人群密度大,传播快,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普及相关防治知识,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托幼机构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工作;做好公共场所和儿童游乐场所设施的消毒;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可利用中药进行预防。

猜你喜欢

托幼肠道病毒病原学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新时期“托幼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街道食药监管所开展集体用餐场所专项检查
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冬春季托幼宝宝穿衣经
鸡伤寒和鸡白痢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病原学诊断
EV71-CA16肠道病毒荧光定量RT-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呼和浩特:幼儿不可私自带食品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