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文林郎刑科都给事中侯廷珮墓志铭考释

2021-05-25罗宜拙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万历

王 琨,尉 泽,罗宜拙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2.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宁夏博物馆收藏有一合《明故文林郎刑科都给事中泰和侯公墓志铭》,青石质,志盖长55 厘米,宽50 厘米,厚17 厘米,竖行篆书阴刻“明故文林郎刑科都给事中泰和侯公墓志铭”18 字,凡4 行,前3 行5 字,末行3 字;墓志长57.5 厘米,宽50 厘米,厚18 厘米,志文竖行楷书阴刻,凡26 行,满行38 字,共845 字。志文迻录如下。

【志盖】

明故文林郎/刑科都给事/中泰和侯公/墓志铭/

【志文】

明故文林郎刑科都给事中泰和侯公墓志铭/

赐进士文林郎兵科左给事中蒲城李应策撰/

于乎!公之于人斤斤者,仅许可顾,独首善余云。初,公之降割冢嗣也,哭之恸。明年春二月,遂遘/病,未几,卒于京邸。余颇为经纪其丧。其配孟孺人哭几毙已,乃忍死扶公父子丧归宁夏。既而/令其门人王生之翰,持状来京乞铭。余辞弗获,谨志而铭之。按状:公讳廷珮,字长德,号泰和。其/先应天之上元人,初姓金。高祖一林,为安塞王教授。一林生继,因遂籍宁夏。继因生源,始昌侯/姓。生四子,其季曰完,是为杞园公,后赠文林郎。配陈氏,赠孺人。寔公考妣也。杞园公有还金之/ 义,人谓其后当显。公儿时颖悟非恒,弱冠为诸生,家益贫。会其父母偕老且疾,公吁天乞减己/等以代。及卒,毁瘠踰礼,葬又尽礼,乡党以孝称。万历丙子,登乡荐,益砥节于学。丙戌,登进士,谒/选得蜀之犍为令,宽猛兼施,邑事大治。甫及爪期,而台使者首荐公,乃调繁阳曲。其治阳曲,洞/坦优详,不苛不扰,不挫不折,晋民祠之。满三载,考用治行第一,征至京师,拜兵科给事中。上疏/言并边诸利害,时急倭,又极言贡,决勿许战,决勿休书。凡数十上,一时朝论翕然,以公为呜阳/之鳯焉。自兵科迁户科。右十上疏,论天下大计,俱下所司行之。由户科迁工科,左持/节封华阴王。过里第未及还,即擢刑科都给事中。在刑科,休问籍甚,批鳞逆颜,謇谔切直,声震天下。/其于匪躬据古,切劘献替,以弼穆清者,不可胜纪,故/主上深知之。铨曹屡有所推,拟诏俱弗许。先后凡六载,不得出禁垣。及卒,其弟廷玉,内弟一儒,犹奔/至尚及诀,护其丧以归葬之。时孟孺人卜吉地,具大椁,负土石作灰隔,一如礼焉。公生嘉靖丙/ 午三月十二日寅时,卒万历戊戌二月十九日申时,寿五十有三。配孟氏,寿官庆女,/封孺人,柔惠静嘉,卓有士行。侧祁氏,百户恩女,有妇德。子二:长唐,孟出,卫庠生,贤而有父风,娶监察/ 御史李公廷彦女,俱先卒。侧陈氏。次应,祁出,亦卒。祁氏育子曰三苟,陈氏育孙曰昭孙,俱不克/嗣。同垣议,以廷玉之子庚主鬯焉。公为人忠孝,出天性。居约历官,一以粹清廉白自持。至其论/思,侍从沃心交感,史氏争操简书之。其为诗文,雍容和平,得先秦大历遗旨。其属奏草,顷刻千/ 言立就,今诗文奏疏若干卷,梓行于世。葬在南关之西,祖茔之前。其铭曰:/窿□惟公,河华具瞻。睨彼科甲,树帜諌垣。公之才,中寿而钤。大用弗究,视后则兼。遗德弗泯,/诗文可谭。征懿考实,我铭斯传。/

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在己亥春三月上澣,不肖男侯庚,泣血上石。/

注:以上录文中“/”表示志文换行。

图1 侯廷珮墓志铭志盖拓片

图2 侯廷珮墓志铭志文拓片

1 志主世系与生平

志主侯廷珮①,字长德,号泰和,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于京城官邸,其弟侯廷玉等护丧归葬宁夏“南关之西祖茔”,得寿五十三。志云“其先应天之上元人”,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1356)改元江浙行省集庆路为应天府,领集庆路下上元、江宁、句容三县与溧水、溧阳二州。洪武元年明朝在应天府建都,称南京。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城区西北部。其先初姓金,高祖金一林,为安塞王教授。庆靖王朱季子朱秩炅封安塞王。金一林生金继,自此籍宁夏。金继之子金源,改姓侯。生四子,季子侯完,号杞园,赠文林郎,即侯廷珮之父。其母陈氏,赠孺人。改姓缘由不得而知,据墓志,廷珮之父最初有“还金之义”,时人以“其后当显”劝之。侯廷珮早年家甚贫,父母年迈多病,节衣缩食,以孝养闻。万历十四年(1586)登进士,丙戌科殿试金榜三甲,赴四川任犍为知县。时正值西南用兵征操,侯氏奉命督輓土汉兵饷,夙夜在公。《民国犍为县志》“政绩篇”载:“(廷珮)剔獘蠹而民心悦服,重斯文而士风丕振。及去,民咸颂曰:安得侯公再来。”[1]因政绩入祀名宦。万历十七年(1589) 三月,被举荐调山西阳曲,任内用治有法度。三年后“考满”第一,征至京师,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授兵科给事中。上疏言边防诸利害一连十余论,引发朝论,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月迁户科右给事中。又十上疏论天下大计,万历二十二年(1594)二月,由户科迁工科左给事中;同年十二月升刑科都给事中,謇谔切直,敢于犯上,不顾自身。虽铨曹屡有所推,再无擢升。死后具大槨,作灰隔葬。其配孟孺人,寿官庆之女;侧室百户祁恩女。生二子:长子侯唐,孟氏生,娶监察御史李廷彦女;次子侯应,祁氏出。侯廷珮为人忠孝,清廉自持。撰文者李应策,字成可,号苍门,陕西蒲城人。万历十一年(1583) 进士。历任河北任丘、四川成都、河南安阳知县,太常少卿,兵科左给事中。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他与朝臣劾奏兵部尚书石星、沈惟敬误国,致石、沈被杀。山西夏县知县韩蘸因得罪张忠被贬,他为之争辩,触怒皇帝,被夺俸。

2 言官之职与所奏之事

侯廷珮先后为兵科、户科、刑科给事中,为言官之职。给事中秦汉时已有,以后历朝均设,因平时于殿中供职,为天子身边顾问,故官名为给事中。给事中在明代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2]1805,与御史互为补充,是一个独立机构。洪武六年(1373)设给事中十二员,正七品,分掌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故称六科给事中。六科的掌印长官称都给事中,正七品,下有左右给事中为从七品,另有给事中从七品若干,但品低而权重。作为言官的六科给事中在明代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在清议中有着重要作用。因身份和职责所在,史籍所见侯廷珮事迹多上疏谏言之事,择一二述之。

2.1 揭发太监张诚

万历二十四年(1596)正月,侯廷珮以刑科给事中身份揭发太监张诚,上奏云:张诚背主欺君,任意骄横,买庄田不下数百余所,而市店遍于都市。明中期以后,皇帝聚敛财富者屡见,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其中之一。皇帝敛财又多借太监之手,诸如张诚之类趁机大肆中饱,以皇帝的幌子开矿、征税。张鲸罢斥后,张诚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东厂及内官监,更加肆意妄为,让其弟张勋(张老五)与外戚武清侯李氏缔结姻亲。又其家僮霍文炳冒功得锦衣卫副千户,进而并功至指挥同知、佥书南镇抚司。皇帝听闻后震怒,下旨斥退张诚,抄没其亲信张勋、霍文炳数十家田地房产,一并籍没入官。皇帝最初对张诚的处理仅仅是革任闲住,后改发配至南京孝陵司香火,所霸占庄田财物等尽行抄没入官。又改谪为南海子净军。这主要得益于侯廷珮的上疏。他认为最初的处分尚轻,不足以泄民愤、昭法度,因此极数张诚罪状:

太监张诚背主欺君,联姻外戚,擅作威福诸恶,固已仰荷圣明洞鉴,严旨诘责。乃于张诚,则准其私宅调理,不即显斥。勋等止于为民,不即正法,岂以张诚有帷盖之义,未忍遽弃?而并其弟所为,诸横尚可少贷耶?夫诚以刑余之族,举家受锦衣卫之荣,以侍从之流,乃敢联椒房之戚,岂不上蔑懿亲?而纵弟张勋、家人霍文炳,以卖莱之佣都富贵之地,强夺都中子女,恣肆讌乐,任意骄横,买邵皇亲等庄田不下数百余所,而市店遍于都市,所积之赀,都人号为百乐川。至于假功署四品要篆,彼何人斯,秉章绾钥,摄局理刑,则朝廷用贤之谓何?安可置而弗问耶?张锡、张士登,势若飞虎,被害者饮泪吞声,莫敢谁何。则朝廷为民除害之谓何?而仅使之为民还乡井,非所以洩民愤,而昭大法也。[3]5423-5424

侯氏上疏言辞激烈,切中要害,揭开张诚谲狡巨奸、作威作福的面目,万历皇帝采用其言。虽念及张诚效役之旧,也不得不改初意,另行发落。当然,侯廷珮的弹劾之辞是在张诚初败大势已定之后才发声,同其他言官朝吏一样,起初也明哲保身不敢言语。皇帝对其事先不纠举、事发马后炮的行为也严厉谴责:“张诚巨奸,尔等如何先无一言之忠?今已发露,方行参劾,其于触奸指佞之责何在?”[4]171对于侯廷珮弹劾张诚一事,《万历野获编》有云:“往日张鲸之逐,言路弹章山积,至内旨严罪张诚,事后助焰者,则仅廷珮一人而已。”[4]172时有刑科给事中徐成楚,与侯廷珮同籍而素不睦,因徐氏在一封奏疏中有“慎刑”一语,被侯廷珮借机指责为意欲救张诚。徐氏反驳并未提及张诚只字,不了了之。

2.2 营救御史曹学程

曹学程,字希明,《明史》有其传[2]6110-6111。为人耿直,任御史期间,敢于谏言,因上疏批评神宗怠政及三王并封,引神宗不满。又在万历东征援朝事上反对议和,上《谏封倭疏》,神宗大怒,“逮下锦衣卫严讯,搒掠无所得,移刑部定罪”[2]6111。曹学程因言下狱后朝臣极力申救,长达十余年之久。刑科都给事中侯廷珮便是其中之一。他上疏言“乃辄信道路之语,徒恚痛苦之愤,搆词过激含詈,伤沮时事,此圣心之所以不平,逮系之命所以下也”,“然详其深故,程亦无罪,亦不至刑辱”[5],请求宽赦曹学程。之后又有左都御史衷贞吉、吏部左侍郎孙继皋等人交章求情,尚书萧大亨更是极言曹氏所受菙楚之苦以求宽恤。万历二十四年十月,侯廷珮再次申救,云“持节而逃者身且有完肤,为逃而谏者臀乃无完肉,令学程告毙狱中,使皇上有杀谏臣之名,大臣有顺上旨之诮,即东事果竣,亦非完典。”[3]5680逃者指前往日本册封的正使李宗诚,侯氏认为曹罪不至死,如此重惩言官,不利于圣德。面对众臣的积极营救,神宗置之不理。《明史》记载,“尚书萧大亨请宥,帝不许,命坐逆臣失节罪斩。给事中侯廷珮等讼其冤,志皋及陈于陛、沈一贯言尤切,皆不纳。”[2]6111曹学程之案有着复杂的政治纠葛,也是万历朝神宗与言官紧张关系的折射。神宗早已厌烦了言官们的喋喋不休,并曾在十日内贬斥监察御史三十四人,降级、革职者不等,当时轰动一时。作为言官的侯廷珮,恪守己任冒死谏言实属不易,故墓志云“在刑科,休问籍甚,批鳞逆颜,謇谔切直,声震天下”。

3 诗文创作

侯廷珮进士出身,善著文,墓志云“至其论思,侍从沃心交感,史氏争操简书之。其为诗文,雍容和平,得先秦大历遗旨。其属奏草,顷刻千言立就,今诗文奏疏若干卷,梓行于世。”其著作今可见大致有奏疏文、诗文、序文三种。关于奏疏文,《明神宗实录》等史籍中有零星语段,前节有摘录。关于诗文,今四川青神县中岩寺刻有侯氏《中岩山月》诗一首,“水澈年年月照时,岩头树影入清溪。古今多少舟人易,独有青山影不移。”《(嘉庆)犍为县志》卷九“艺文志”中记载,作《平夷曲启》和五十首《平夷曲》[6]33-39,时在万历十六年(1588),署名为“赐进士出身观督察院政知犍为县事宁夏侯廷珮”[6]37,是侯廷珮任犍为知县时为歌功徐元泰的平夷之功所作,今清溪五龙场真觉寺内有勒石铭碑。明万历朝以来,西南吐司作乱成患,徐元泰接任四川巡抚后,三次出兵平定西南诸乱。后雷波、屏山一带“腻乃”部入侵犍为,侯廷珮作为知县即刻报告巡抚徐元泰出兵征讨。《平夷曲启》和《平夷曲》就是平定凉山和马湖地区的撒假、安兴、杨九乍“三雄”情景的记录。《平夷曲》 五十首,皆五言,主题集中,通俗浅显,兹录三首如下:

其一:土兵昼控弦,汉卒夜磨剑。怒气冲凉山,欲寻凶蛮战。

其二:脚禄身已裂,腻蛮首已悬。军中传号令,同唱凯歌旋。

其三:平叛三千里,安全十二州。麟形图可继,江左有伊周。[6]37-38

关于序文,明代范守己撰《御龙子集》,有侯廷珮于万历十八年所作序文。该序洋洋洒洒一千二百余字,表达了对范氏的仰慕和对其诗文的钟爱之情。序文忆及仕宦途中种种艰辛,言惟有范氏诗文聊以慰藉,云“先生所为诗文,读之困则醒然欲觉,饥则饫然欲饱,病则圪然欲起,倦则冷然如汲,有起舞之态,有击楫之壮,有毅然任天下事之心而不知劳,即裹马革而亦不辞”。反复咏叹,言辞恳切,辞藻铺陈,可一窥侯氏之文风。侯氏宦蜀入晋,几番辗转方有机拜谒范氏,求得文集。通过“佩(珮)遂授之剞劂氏,俾寿梓以传四方”之语,可知《御龙子集》一书由侯廷珮组织刊刻印行。

4 灰隔之葬

志云“孟孺人卜吉地,具大槨,负土石作灰隔”,谓侯廷珮死后营葬之法。“大槨”即棺外之椁。藏尸之器叫棺,围棺之器叫椁。椁根据使用材料不同有灰椁、砖椁、石椁等。“灰隔”之名,见于《朱子家礼·丧礼》:

穿圹既毕,先布灰末于圹底,筑实,厚二三寸,然后布石灰、细沙、黄土拌匀者于其上。灰三分,二者各一可也。筑实厚二三尺,别用薄板为灰隔,如椁之状。内以沥青涂之,厚三寸许,中取容棺。墙高于棺四寸许,置于灰上。乃于四旁旋下四物,亦以薄板隔之,炭末居外,三物居内,如底之厚。筑之既实,则旋抽其板,近上复下炭灰等而筑之,及墙之平而止。盖既不用椁,则无以容沥青,故为此制。又炭御木根,辟水蚁。石灰得沙而实,得土而粘,岁久结为金石,蝼蚁盗贼皆不能进也[7]。

实行土葬的遗体如何防水以长时间保存,是治葬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南宋以前多采用“高地厚棺深葬”,但工程耗费巨大且效果不佳。朱熹对治葬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上述灰隔之法。主要用料为石灰、细沙、黄土,即所谓三合土,按一定比例拌匀,四旁用薄板隔开夹筑浇注沥青成椁,上下及外层用炭灰实筑以防水辟蚁。简单来说,就是在棺的上下及四周围筑三合土,其间最关键的有二。一是三合土的搭配比例,朱氏认为灰、沙、土的比例为3:1:1。许楹推断以灰六分、土三分、沙一分为准则,他说:“三合土以灰为君,以土为臣,以沙为佐,以乌樟汁为使,四者缺一不可。石灰得土而腻,得沙而实,得乌樟汁而凝。然土太多则不坚,沙太多则易散。”[8]另一是讲求“实筑”,即把墓圹内的隙罅减少到最少,使密闭效果达到最大。灰隔之法在中国南方应用较普遍,主要是江南多雨、土壤湿润,做灰隔可防止尸体浸腐。考古发掘中这种“灰隔”墓葬并不鲜见,只是所用材料略有差异,或松脂、或糯米等。如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墓,外为砖椁,内为木椁木棺,在砖椁和木椁之间作灰隔,浇灌厚约0.38 米的三合土灰浆。圹底、椁顶亦平浇一层厚约0.25 米的三合土灰浆[9]。又如邹县元代李裕庵墓,用石灰米汁拌合花岗岩碎块、石英石及沙砾等浇浆垫底,四周用同样的灰浆烧灌,将石椁凝成一个异常坚固的整体[10]。侯廷珮墓志中所说“大槨”应该就是用灰隔葬法所筑灰墙。侯氏所葬之宁夏属北方,这种灰隔葬法较少见,除孝子孝亲以外,大概与其先世迁自南方不无关系,丧葬习俗上有所沿习。

[注释]

①“珮”字,史籍或作“佩”。

猜你喜欢

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明万历贵阳李达夫妇墓志铭考释
晚明疫情与地方应对
明万历时期内操的演变
从《万历起居注》管窥明代帝王的书法教育
小议明万历《铜仁府志》人物志
晚明合肥文人黄道日新证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