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外国观众满意度实证研究
2021-05-25高凯
高 凯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83)
“市场是整个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市场营销的核心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解消费者需求,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对企业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而就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而言,外国观众满意度是除了票房、获奖等指标,用以衡量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能力的一项重要尺度,提升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满意度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有效实现的关键。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经说过,无论电影创作、电影评论和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观众对于电影评价所形成的“观众力”,为完善电影产业价值链条贡献独特智慧。电影观众研究应该成为健全电影风险防范机制的一项努力。探究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其本质在于探究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与评价,从而尽可能降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风险。所以对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无视外国观众研究是注定行不通的。
目前已有不少成熟研究论证企业顾客满意与忠诚等方面的关系,并有一系列相关成熟模型,然而在电影产业领域,相应研究稀缺,鲜有论及。本研究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效果研究,以外国观众为调查对象,在调查问卷基础上,对中国电影外国观众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深化传播效果理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当下国内有关“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维度:
(一)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的意义与维度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走出去”越来越被重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自然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与理想发展愿景。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电影天然具备跨文化传播优势,与国家形象塑造及软实力提升关系密切。如何使中国电影提质升级,推动其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对外传播交流,向外国观众传递积极中国形象及文化价值,自然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项重要任务与目标。
(二)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武侠片热的落潮”“单向的文化隔膜”“竞争惨烈的北美电影市场”及“技不如人”等,近年中国电影海外收入下降。对于中国电影海外的问题还应该回归文化交流本体意义层面,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既要竞争也要合作。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除了面临好莱坞等外国电影的挑战,同时自身的原因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文化折扣影响中国电影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观众的吸引力和理解力;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出台,然而操作性较弱,缺乏实际有效指导,亦缺乏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具体扶持;中国电影当前海外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依靠个别传媒巨头,辅之国际电影节展及电影交易市场,同时缺乏专业国际营销人才;中国电影目前缺乏创新与想象,制作水平较低,精品电影缺乏;另外,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面临其他国家的文化壁垒等问题。
(三)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电影实现海外传播,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品质,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电影海外传播层面需要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激发影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已经初步实现“走出去”,但是依然面临国内市场蓬勃与国际市场遇冷的尴尬境地,存在结构性障碍与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拓展传播渠道降低文化折扣,从而更好地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落到实处。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的实现主要依靠海外传播产业策略的实施,该策略既有“依托于中国电影优质资源的推广、依托海外影人和海外流行文化的区域影响力的借力推广、利用海外销售代理商进行的国际营销等。此外,还有电影节和电视平台的文化推广等”主体路径,亦有重点辐射亚洲主体区域,尤其抓住当下“一带一路”战略机会,积极向亚洲推广中国电影。
通过文献梳理及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主要面临“客体制约”与“主体困惑”双重问题,即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外强我弱”的全球电影竞争格局难以突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备受客体制约;从内部竞争实力来看,中国电影主体竞争力偏弱,在全球电影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文化价值与电影质量对中国电影外国观众认知及评价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一)理论基础
早在20世纪30年代,Hoppe与Lewin就在实验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开满意度理论研究先河,他们的研究发现满意度与自尊、信任以及忠诚有关系。而后伴随对顾客满意度的不同理解与研究,一批专家学者推出众多顾客满意度模型,“在目前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CSI模型中,SCSB、ACSI和ECSI是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型”。瑞典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模型(SCSB)涵盖5个变量与6个关系,并提出了消费者满意度弹性的概念。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美国的Fornell教授基于SCSB基础上发展而来,较之SCSB模型的主要区别就是ACSI模型增加了一个变量——感知质量。“Fornell教授认为模型中感知质量的增加有两个优点:一是价值与质量的区分给我们提供了二者(价值与质量)驱动满意程度相对强弱的相关信息;二是质量结构变量的增加有助于我们探求产品的特色和可靠性在决定顾客感知质量中的相对重要性。”欧洲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模型(ECSI)的提出基于SCSB模型与ACSI模型,消费者满意有5个前因变量和1个结果变量。
(二)变量分析
本研究依据以上模型,基于相关文献分析,综合外国专家咨询建议,经过梳理,最终形成6个维度,即:
1.文化价值。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关系,包含两项规定性,其一存在着可以满足一种文化需求的客体,其二便是存在某种具有文化需求的主体,当一定的主体发现可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对象,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获得时,这种文化价值关系便由此产生。文化的价值是在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承载独特的地域特性。本研究中的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中国电影中所展现的思想、语言(台词等)、传统风俗、历史和社会等内容。
2.电影质量。电影质量主要指消费者在购买及使用时对产品本身质量的感受。在本研究中,电影质量主要指电影产品质量本身,包含故事情节、视觉效果、声音效果、明星表演和导演水平等元素。
3.观众满意。观众满意即外国观众在观看中国电影以后,产生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态度。
4.观众保留。观众保留主要包含中国电影外国观众的流失与忠诚建立方面的问题。
5.观众忠诚。观众忠诚指外国观众在观看中国电影结束以后,愿意再次观看或者向他人推荐中国电影的可能性。
6.观众承诺。承诺是一种关系缔结的最高阶段,中国电影成功的海外传播的理想状态就是与外国观众建立起一种承诺与信任。观众承诺主要指外国观众从中国电影的观看转向其他国家、地域电影观看时所面临的成本,以及其与中国电影保持关系的意愿等。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初步提出中国电影外国观众满意度概念模型:
图1 中国电影外国观众满意度概念模型
(四)研究假设
H1:文化价值与观众满意显著正相关;
H2:感知质量与观众满意显著正相关;
H3: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显著正相关;
H4: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显著正相关;
H5: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显著正相关;
H6: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显著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样本选择
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研究,外国观众的接受与反馈是至关重要一环。当前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主要观众仍集中于华人,但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终究是以外国观众的接受为理想目标,下一步亟待突破华人观众群。鉴于当前相当部分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知晓度较低,无法从其处获得对中国电影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信息,在此,本研究主要选取在上海的外国观众发放纸质英文调查问卷,主要问卷对象涵盖了高学历、年轻化,并且对中国电影有所接触与了解等特征,适合本研究。
(二)变量设计与测度
概念模型包括6个变量,各个变量采用多项指标进行测度,为每个变量设计6个测度项,考虑到设计的便捷性、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及信度等情况,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度。
(三)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
经过外国专家咨询、审核,以及经过预调研所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对问卷测度项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本研究所使用的正式调查问卷。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共回收问卷812份,回收率为95.53%,经过审核并去除缺失回答较多且重复同样答案过多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89份,有效率为92.82%。
经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以性别划分,男性491人,占62.2%,女性298人,占37.8%;以年龄划分,18~24岁332人,占42.1%,25~34岁410人,占52.0%,35~44岁35人,占4.4%,45~54岁9人,占1.1%,55~64岁3人,占0.4%;以学历划分,高中27人,占3.4%,未取得学位的大学生11人,占1.4%,本科432人,占54.8%,研究生319人,占40.4%;以月收入划分,0~499美元202人,占25.6%,500~999美元207人,占26.2%,1000~1499美元185人,占23.4%,1500~1999美元80人,占10.1%,2000~2499美元21人,占2.7%,2500~2999美元39人,占4.9%,3000~3499美元28人,占3.5%,3500~3999美元20人,占2.5%,4000美元以上7人,占0.9%;而从调查对象的职业来看,涵盖学生、公司职员、教师、媒体工作者等;调查对象来自美国、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巴西、德国、意大利、法国、巴基斯坦、韩国、日本、柬埔寨、黑山、俄罗斯、加拿大、泰国、墨西哥、伊朗、印度和瑞典等46个国家。
四、数据处理
(一)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系数为测量信度的方法,结果显示,所有的克朗巴哈系数都大于0.7,并且其中5个α系数都大于0.8,都达到内部一致性、稳定性比较高的程度,整个问卷具有很高可靠性与有效性。
(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两种测量效度的方法:内容(专家)效度和结构效度。
内容(专家)效度方面,由于调查对象皆为外国观众,整个问卷设计使用英文,在问卷设计之初便与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沟通,进行意见采集,在此基础上形成问卷,再经外国专家学者修订后,进行预调研,并与部分在中国学习电影、媒体类专业的留学生进行小组访谈,对个别题项进行再次调整,形成最终本研究所使用广泛调研的问卷。
经专家咨询、小组访谈等环节,本调查问卷被认为测量所选择的题目都符合测量的目的与要求,效度较高。
结构效度方面,主要是考察测度项的载荷系数。根据测度,所有变量的KMO值都大于0.7,且其中4个都大于0.8,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并且所有载荷系数均大于0.5,说明每个测量题目能够较好反映概念内容,意义明确,无须改变或删除,这些概念之间有较好的效度。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旨在研究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在统计学中,常常利用相关系数定量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紧密度。
1.文化价值、电影质量与观众满意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见,文化价值与观众满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2,相伴概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文化价值与观众满意呈显著正相关,即文化价值越高,观众满意越高。
电影质量与观众满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65,相伴概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电影质量与观众满意呈显著正相关,即电影质量越高,观众满意越高。
表1 文化价值、感知绩效与观众满意之间的相关分析
2.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见,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3,相伴概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呈显著正相关,即观众满意越高,观众保留越高。
表2 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之间的相关分析
(续表)
3.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8,相伴概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呈显著正相关,即观众满意越高,观众忠诚越高。
表3 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之间的相关分析
4.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见,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0,相伴概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呈显著正相关,即观众满意越高,观众承诺越高。
表4 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之间的相关分析
(续表)
5.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5可见,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93,相伴概率小于0.01,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呈显著正相关,即观众忠诚越高,观众满意越高。
表5 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之间的相关分析
经相关分析,得到以上所有相关矩阵,从相关系数中可以发现,在0.01水平(双侧)的显著性水平上,文化价值与观众满意、电影质量与观众满意、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的P值均等于0.000,小于0.01,具有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符合研究要求,且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5。由此,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为假设检验奠定基础,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将对维度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检验,从而达到概念模型验证的目的。
五、模型验证与分析讨论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对子假设进行验证,而后根据路径系数、因变量解释的比例及显著性水平完成模型验证,基于得出结论,展开讨论。
(一)子假设回归分析
在子假设验证过程,对H1与H2将综合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得出文化价值、电影质量对于观众满意的回归方程,其余将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验证。
1.文化价值、电影质量与观众满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性回归分析中,回归的决定系数用R表示,来评价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所谓拟合程度,是指样本观测值聚集在样本回归线周围的紧密程度。判断回归模型拟合程度优劣最常用的数量尺度是样本决定系数(又称决定系数)。它是建立在对总离差平方和进行分解的基础之上的。”决定系数越大,模型的拟合程度就越高,相反,决定系数越小,模型的拟合程度就越低。R是自变量个数的非递减函数。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中,所有模型所包含的变量数目皆相同,如果所用样本容量亦相同,决定系数则可以直接作为拟合程度评价的标准。然而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各个回归模型所包含变量的数目未必一样,以R作为评价拟合优劣的尺度并不恰当。因此,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更常用的拟合程度评价指标是调整R。
以文化价值、电影质量作为自变量,以观众满意作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由表6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为0.499,调整后的拟合程度为0.498,即文化价值、电影质量解释了观众满意的总变异性的49.8%;根据预测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文化价值、电影质量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均小于0.01,说明该回归方程系数显著,两项因素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另外,由表7可见,自变量的容差为0.632,大于0.1,VIF为1.581,小于10,所以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因此,假设H1、H2得到验证。
文化价值、电影质量对于观众满意的回归方程为:观众满意=0.299×文化价值+0.483×电影质量。
表6 文化价值、感知绩效与观众满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汇总b
表7 文化价值、感知绩效与观众满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系数a
2.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观众满意作为自变量,以观众保留作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由表8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为0.453,调整后的拟合程度为0.452,即观众满意解释了观众保留的总变异性的45.3%;根据预测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观众满意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小于0.01,说明该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因素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
表8 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之间的回归模型汇总b
3.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观众满意作为自变量,以观众忠诚作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由表9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为0.488,调整后的拟合程度为0.487,即观众满意解释了观众保留的总变异性的48.8%;根据预测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观众满意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小于0.01,说明该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因素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因此,假设H4得到验证。
表9 观众满意与观众忠诚之间的回归模型汇总b
4.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观众满意作为自变量,以观众承诺作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由表10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为0.463,调整后的拟合程度为0.462,即观众满意解释了观众保留的总变异性的46.3%;根据预测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观众满意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小于0.01,说明该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因素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因此,假设H5得到验证。
表10 观众满意与观众承诺之间的回归模型汇总b
5.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观众忠诚作为自变量,以观众保留作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由表11可见,模型的拟合程度为0.629,调整后的拟合程度为0.628,即观众忠诚解释了观众保留的总变异性的62.9%;经预测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观众满意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小于0.01,说明该回归方程系数显著。因此,假设H6得到验证。
表11 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之间的回归模型汇总b
(二)模型验证
综上回归分析,所有假设的路径系数、因变量被解释的比例(R值)及显著性水平如表1所示。由表12可知,所有假设都得到支持,变量的可解释能力均较高,所有假设均成立。
表12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满意度模型验证
(三)分析讨论
1.刻板印象与品牌偏见影响,中国电影缺失应有评价
在小组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电影质量的问题影响他们选择观看中国电影。这一点在调查问卷结果中也可以得到体现,即电影质量显著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经过文化价值、电影质量与观众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所构建的回归方程看来,虽然双因素对观众满意度都影响显著,然而具体看来文化价值的影响度是低于电影质量的影响度的,可以说长期以来研究界把“文化折扣”“文化差异”等归结为中国电影无法“走出去”的“根本原因”是难以完全站住脚的,或者说被习惯性地拿来作为一种“托词”与“借口”。可以说“中国文化”或者“中国元素”非但不会成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产生“折扣”的“绊脚石”,而且可能更多时候会成为中国电影增加魅力与吸引力的“砝码”,实现有效的“文化增值”。中国电影参与全球竞争,归根结底的竞争力还是需要拥有过硬的电影质量,高水平制作的电影才是一部电影有可能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核心部分。中国大片越来越“好莱坞化”的制作并非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电影当下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便是“如何中国”“如何电影”。中国电影制作需要坚持民族性特色,善用中国元素,而非“照搬”西方,由此才可屹立世界电影之林。
中文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数量虽然庞大,但是集中于中国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群体,真正的全球性语言则属英语,而且当下英语电影的国际流通度最高,在世界范围内有最大可能畅通旅行的空间。加之中国文化、历史自身的特质使其中相当部分内容具有强烈的“不可翻译性”(untranslatability)而“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ility),使中国电影在全球旅行的路途上都难以摆脱“异域”与“他者”的陌生化标签。
在小组访谈时,会发现外国观众除了对中国动作片和武侠片感到很新奇、有趣以外,更多的对于中国电影观感的反馈集中在“看不懂”“很奇怪”“教育意味太强烈”(如有调查对象表示“看电影只是想放松娱乐,并不想去上课”)或“不是特别有兴趣”。中国电影的海外认知十分固化,依旧停滞在功夫武打层面,而且外国观众多“惯性地”认为中国电影“政宣”意味强烈,极易对中国电影产生意识形态化评价。到后来本人也意识到关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克服的问题就是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没有兴趣”,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电影更是受到“品牌偏见”影响而难以被顺利接受,甚至一开始便遭到“排斥”。如此一来,中国电影想要实现有效海外传播便不仅仅是需要提升电影质量这么简单,因为即便电影是有品质保障的,而观众没有兴趣观看,其余也是徒劳。中国电影容易被“想当然”地认为强加了政治和宣传因素,使中国电影缺失应有的评价,由此中国电影缺失了国际亲和力,这一切因素都极大阻碍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
2.中国电影外国观众满意度较低,海外传播面临结构性障碍
在本次研究问卷设计时,曾经直接发放问卷,但是后来发现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相当部分外国观众完全没有看过中国电影,无法谈论态度及评价,只能“交白卷”。考虑到研究有效性,后来问卷第一个问题更替为“Have you ever seen any Chinese films?(你是否看过中国电影?)”如果选“是”,则继续答卷。 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当前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率、知晓度非常低,缺乏客观认知,更毋庸谈及“审美”;而相当部分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度也很低,甚至没有兴趣观看中国电影,更难谈得上有所“期待”。
就调查问卷中具体测度项的统计分析,68.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将中国电影作为观影首选”,只有7.1%的调查对象同意考虑将中国电影作为观影首选。而经过与表示愿意将中国电影作为观影首选的20余位对象进行焦点小组访谈,结果发现,他们的原因呈现一致性,即主要出于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或者是社交需要,这其中鲜有对象是因为喜欢中国电影或者因为中国电影高质量而具备的吸引力才做此选择。有29.8%的调查对象对“我认为观看中国电影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偏向“不同意”,有25.6%的调查对象选择偏向“同意”。由此可见,相当部分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后的好感度偏低。36.6%的调查对象平时不愿意向周围的朋友等人推荐中国电影,27.9%的调查对象表示观看中国电影后的愉悦感很低,更有高达57.4%的调查对象直接明确表示自己对中国电影“不忠诚”。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就“观众满意度”而言,根据有效的789位调查对象回答统计,均值为2.7393(小于3),总体偏向“不满意”态度。而从具体百分比分数据分布来看,抽掉“中立”选项比例,偏向“不满意”的高达66.5%,而偏向“满意”的则仅占据4.2%,两项数据的对比可谓悬殊。就“观众忠诚”这一维度而言,均值为2.6218(小于3),总体偏向“不忠诚”方向。
在对子假设进行验证时,可以发现观众满意与观众保留、观众忠诚、观众承诺呈现出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观众满意对观众忠诚影响最大,具有48.8%的解释力。观众忠诚与观众保留呈现显著正相关,且解释力高达62.9%。提升观众满意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伴随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满意度提升,中国电影与外国观众的“默契关系”才有可期待,从而形成一种“发行—观看—满意—忠诚—保留/承诺—持续观看”的理想化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状态。
结 语
电影作为一类产品,其销售的终端就是观众。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理想效果就是“全世界电影观众都愿意(进而喜欢)看中国电影”,而这个前提就是外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需要有高满意度。诚然,如媒介效果研究专家彼得·达尔格伦教授所言,受众是难以揣摩的。电影观众更是难以揣摩,而且电影作为一种面世前完全不可接触的产品,前期就需要投入巨资生产,而后经过长期制作投向市场,观众用“买票”这样具体行为表示对其喜好,倘若成功便可能收获高于成本多倍利润,倘若失败便会惨遭影院抛弃而无更多露脸机会。由此,电影产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虽然,观众难以揣摩,然而并非完全无法研究与评测,而加强外国观众的研究与评测,就是试图健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风险防范机制的一种努力。
综合看来,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可谓纷繁复杂,该研究可谓一项宏大工程。而本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论证素材依旧有限,至于所涉及研究的维度与内容,更实不敢称可以覆盖命题的种种,而仅就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态度及评价尝试做答。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是一个涉及电影学、传播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复杂研究命题,而且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现实与语境一直保持变化,对此命题的研究不仅亟待需要更多不同学科研究背景的学人加入探讨、献计献策,更需要保持更新,紧跟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最新态势潮流,有效追踪评测而非停滞。
受研究时间、空间及成本等制约,本研究仍有不足:问卷调查对象中主要以上海的外国观众为主,难以与尚未到过中国的外国观众进行对比分析;再者,高达99.5%比例调查对象都完全不懂中文,缺乏对懂中文与不懂中文的不同外国观众群体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上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