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

2021-05-25范建波罗炳金

关键词: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范建波  罗炳金

摘  要:在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在操作层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创新联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搭建学生能力培养平台,形成多维实践训练体系;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人才的培养路径,把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3年的专业教育中。以纺织专业群为例,分析了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运行的成效。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4-0083-04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高职教育需要进行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而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以产教融合为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行业需求,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1]

产教融合是促进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及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育人的实践,尽管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专业与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平台和融合机制,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产教融合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功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在产业创新驱动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

以宁波某高职院校为例,其纺织专业群围绕“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时尚创意”的现代纺织产业特点,组建宁波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产教协同创新平台,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纺织专业群为载体,从联盟、平台、基地、团队、项目5个核心要素逐层推进,创建了现代纺织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1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1.1 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创新联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匹配产业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全过程、全方位构建协同育人的组织框架——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共同创新联盟,实现职教与产业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共同创新联盟不是企业与学校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集成化系统。

为了顺应纺织服裝产业向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时尚创意方向发展的特点,学校纺织专业群依托浙江省及宁波市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在2010年,成立了由雅戈尔集团、博洋集团等近30家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作为合作企业的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以育人和技术创新为目的,“教育融入产业”为导向,“集群、集约、跨界”为方式,打造资源共享的产教协同创新平台,并按照P(计划)、D(实施)、C(检查)和O(处置)的运行方式,从联盟管理、平台协同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等方面形成了校企分工合作,有序运行的协同育人集成化系统。

1.2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办学,需要找到融合的关键点、平衡点和合作机制。因此,在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互聘共用、过程共建、质量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需要深化“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校企共育”培养机制、“多元化”评价机制。

1.2.1 校企共建“混编”师资队伍

需要完善双导师制,健全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目标考核为重点的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实施校企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

1.2.2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体系

共同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制订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深化“校企共育”培养机制。

1.2.3 校企共同开发产教特色项目

校企共同开发能反映行业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具有产教特性的项目,促使由虚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转化,将企业标准融入教学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之中,形成对教学项目实施、监督、反馈与评价机制。

1.2.4 实施全方位多元考核评价

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评价机制,共建考核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从产品质量的角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成果转化,与社会评价对接。

2  搭建学生能力协同培养平台,形成多维实践训练体系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育人的关键问题是产教之间如何从“融合”到“共育”。“融合”目标为了实现“共育”,而“共育”的目的是为了“共赢”。实践证明,稳固的产学联盟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组织保障,学生实践训练基地,是学生能力协同培养的基础保障。

基地针对学生的技能习训、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育3个方面,通过校企联动,打造实战化、校企共育的实践平台,并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导向,形成多维训练体系。

纺织专业群,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工作室、社团活动中心,创业育人与孵化平台,搭建了学生能力三级培养平台。依托逐渐递增的三级平台,通过三阶段实践训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形成全过程的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多维实践训练体系(图1),并建立各平台对项目实施的监督与评价机制。[3]

2.1 构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工艺技术应用能力

由工作室、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依托专业技能训练平台,进行专业课程基础实习实训、认知实习、单项和综合实训等,通过引进企业产品生产案例、生产工艺和生产情境,校企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增强教学内容集成创新的力度,开展以问题导向教学、分组合作教学、探讨式教学、现实模拟式和工艺应用案例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活动、“动手”实践活动、“动心”体会活动、“动口”汇报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纺织工艺技术应用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职业规范、职业操守和团结协作等素养。这一阶段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校企共建考核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衡量学生工艺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

2.2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依托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社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校企协同进行能力培养。

依托校外紧密型纺织实训基地,基于企业岗位的生产性实训,学生在校企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使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岗位充分对接。通过“工作场景、学习情境、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个培养阶段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校企联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考核评价。

依托社团平台,课内与课外联动,开展省市级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如浙江省新苗人才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学生项目管理能力、科研与服务能力;并通过“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模拟、双创讲座、创客社团)、社会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创业知识、信念、价值观,同时提高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2.3 构建创业培育与孵化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培育与孵化平台由“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成。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包括毕业多年的校友作为创业导师,实行互聘共培,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创业孵化与投资对接的运作模式,形成“創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服务体系。[3]

依托创业培育与孵化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学生的创意和创新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灵感,灵感触发创意、创意引发创新、创新启动创业,将学生的创意和设计方案物化为作品和产品,遴选优秀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和成果转化、学生公司注册等。

2016年开始,该高职学校投入资金和场地,进行时尚众创空间的建设,学校的创业学院负责制定、实施时尚众创空间的政策制度和协同共育平台建设。依托时尚众创空间平台,开设创业种子班,如软装设计“双创”实验班、图案设计“双创”实验班等,每年新增20多位学员成立公司,年营收近2000万。

3  构建开放、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3.1 重构“学习领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是由德国职业教育界为适应现代化企业职业需求而提出的一种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一体化的新型课程模式。[4]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职业分析、岗位任务分解、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逻辑,构建课程体系。

纺织专业群,基于“学习领域”的理念,按照纺织品设计、现代纺织制造、纺织品检验三大模块,依据现代纺织产业的新业态[5],围绕“岗位链”,以新工科为理念,以“交叉、跨界”为特点,打造纺织专业群,实现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智能化纺织工程技术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选修平台课程、专业拓展选修课平台课程。课程体系在兼顾普遍性培养的前提下,力求弹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所有课程标准的要素,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项目任务都要围绕最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具体、可测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指标,来组织实施教学。

3.2 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新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路径

产教融合视角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体系中,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育人模式,促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管理和评价等要素纳入企业化的工作内容、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这样有利于校企教育要素的集成和资源共享。

纺织专业群依托产教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三教改革”,校企共同研制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编写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和行业最新趋势的教材,校企共同开发信息化资源、教学项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围绕校内线下课堂、网络线上课堂和企业实地课堂“3个课堂”,实施真实生产环境下任务导向性的校企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实现“3个课堂”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匠人精神。

4  结语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围绕基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育3个方面,从制度上顶层设计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搭建产教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建立“校企共育”的培养机制、“过程共管”的监控机制、“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营造产业与教育融合的良好社会环境,保障合作运行环境顺畅,使专业与行业企业真正对接融合,引入“学习领域”教育理念,重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纺织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进行融合,把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3年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打造全程分段融入式的创新创业与专业结合的多维实践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1]张宝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实现机制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01-105..

[4]黄国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養的思考——以产学研协同发展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0(03):150-152.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