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05-25张勇
张勇
【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学应依据数学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发散思维,实行鼓励创新的课堂教学,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主要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和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充分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要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有效创意的思维活动和方法。
数学的创新“创新”是有层次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应把创新理解为能完成多少项发明、创造,以及能不能将发明应用到经济领域。而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实质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即便是这种方法已经被其他人发现并广泛利用,但对于这个学生个体而言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障碍
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基本的数学素养不够就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学生对于定义的理解不够通透,基本的计算能力,基本的解题技巧不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不能领悟,就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因此,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习惯性思维严重影响性思维的发挥。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我们难免培养学生一定的定势思维,这样我们在面对高考的时候可能就比较迅速的解决一些问题,然而过度的思维定势的训练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并且最终影响创新思维的发挥。
信心的不足导致自我沮丧不利于创性思维的发挥。在我们学生中间普遍认为创新是科学家、数学家的事情,作为一名中学生很难去创新一些东西,这种悲观的论调导致了自我沮丧,以致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其次,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目前的高考大环境下,有很多的时候是以老师讲为主,数学的学习沦为了机械的模仿,学生的创新思維长期被压抑,并最终形成了思维的僵化。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就要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比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究法,运用变式教学,教法有新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②提供创造学习的气氛,平等、自主、民主、开放度全、温暖、幽默,让每名学生都沉浸在创新式学习的快乐中;③善于发挥每名学生的长处,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课少而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为主线,指导学生学会思考;⑤避免过早地下结论,特别是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判断,鼓励学生要有独立见解,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意和与众不同的观点。这样我们可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2.设计有挑战的问题情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知识的学习时,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能在学习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最终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3.创设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做无关紧要,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做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比如,对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的每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地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或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
4.利用课本素材,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突破己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 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前瞻性。 首创性,就是想前人所未想、想别人所未想;独立性,就是勇于和善于独立思考,前瞻牲,就是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又能看到未来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课本上的定理和结论的证明,其创造的过程都是非常的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到知识创新的艰辛和其中的乐趣。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可以说对于学生个体他完成了一次知识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利用具体的方法来训练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常见方法:
a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b一题多变,通过题目条件的变换,使学生逐步的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c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
d发散思维 培养发散机智 培养变换机智 培养创优机智
e直觉思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丰富的背景材料2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聯系3教学中安排一定得直觉阶段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f灵感训练,
g解题后的归纳反思,通过归纳反思提炼整理自己的思维过程.
6利用专业创新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头脑风暴“ 即兴创造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
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的生理、心理、社会会及知识环境。”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重视数学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2003·10
2、戴建坤·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与学》
3、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纲 《教育研究》1999·8
4、朱及群·社会心理学 新华出版社 1991·12.
5、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91.
6、郭长椹·.心理学专题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