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应对
2021-05-24何小霞
何小霞
摘 要:成都市近年来老年人口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开放了全面二孩政策,不断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增加了户籍人口数量,降低了老龄人口占比,但依然存在人口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然增长率偏低,青年人才落户难和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对老龄化,需进一步加强婴幼儿服务保障、落实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在实现“内生动力”增长的同时,做好“老有所养”无遗漏,将成都打造成生活宜居新高地。
关键词:老龄化 生育率 养老服务 人才引进
人口老龄化是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文中数据如未特殊说明,均来自《成都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且中国老龄人口占比年年增加,相比于日本的“边富边老”和新加坡的“先富后老”,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未富先老”的国家。[1、2]经济条件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薄弱,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将面临的严重性社会问题。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直接影响最大。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婴幼儿出生率的持续偏低,未来老人、青壮年劳动力和儿童占比将呈现倒三角发展形态,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生产力难以持续发展,这对一个国家、社会或者某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3]二是对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养老服务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式养老”依然是中国家庭喜欢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精力十分有限,无论是抚养小孩还是照顾老人,其物质和精神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对于超大型城市如北上广深,以及成都这种新兴一线城市显得更为突出,而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的偏差与不健全,也导致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4]三是老龄化的加剧将导致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生产、服务、经营等设施和非生产性领域的经济活动将扩展,自然会使得投入生产性资金的比重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5]因此,加强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研究,对提升城市发展建设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经济快速增长,外地青年人口流入量有较大提高,然而婴幼儿出生率持续偏低,老年人口占比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老龄化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常住人口1658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10万人,增长154%;户籍人口1500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02万人,增长163%;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6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8万人,增长031%,占户籍人口的2107%。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9年成都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中2019年成都人口出生率暂未公布)。图2中除了2019年“人才新政”实施,吸引了大批外籍、外省、外市青年人才落户,致使户籍人口增速有所提高,降低了老年人口占比以外,其余年份均显示老年人口增速快于户籍人口增速。从图3可以看出成都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除了2017年全市集中开展户口应注销未注销人员清理工作,使全年死亡注销户口人数较往年大幅增加以外,其余年份趋于平稳,但增速并不高。成都市户籍人口的增长主要还是来自外地人口的落户即图中机械变动增长率,成都市户籍人口机械变动增长率随着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增长,但自然增长率却呈现下降趋势。图4中近年来成都市结婚率持续降低,离婚率却在逐年增高,综合避孕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处于高位,一孩出生率也处于下降模式,这些也是导致成都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综上可知,过去实施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婴幼儿出生率不断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2011年全国各地开始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都不明显。2015年10月开放“全面二孩”政策,此后两年生育率有所上升,成都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有一定提高,但老年人口增速也较快,至此之后的年份户籍人口增速明显下降。[6]为了加快城市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都市实行了两项举措成效显著:一是依靠“人才新政”吸引外来青年人才落户拉动了成都市经济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老龄化现象,弥补了人口自然增长不足的短板。二是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建设,如制定政策、开设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建立社区“医养结合”示范点等,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和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二、存在问题
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成都市近年来不断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医养结合”等多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出台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推进了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对成都市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成都市2019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健康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可知,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546家,床位数1250万张;有医养结合机构93家,其中70家已纳入医保定点,医疗床位7306张,医养服务人员9251人;有380对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有1244对医疗卫生机构与日间照料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城乡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4%、50%以上。同时成都市正在建立“关爱地图”数据云平台,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养老模式,推动养老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更好为老年人服务。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成都市老人分布情况、身体状况、经济来源及养老服务需求等,可以看到全市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点位的布局情况及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可以让养老服务更加便利、更加精准,解决养老资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成都市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内生动力不足,自然增长率偏低
近两年“全面两孩”政策的效力正在减弱,特别是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和人流的聚集,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育龄妇女(家庭)对婚姻和生育子女已有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大龄剩男剩女”、不婚族、丁克家庭数量和离婚率都呈上涨趋势,持续降低的生育率与高速增长的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产生严重影响。
(二)青年人才落户的后续问题较突出
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现代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落户成都后,其父母养老的问题比较严重。未来几十年农村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随子女将户口迁入成都或长期居住成都的老年人数量也会呈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这对成都市乃至全国老龄化产业发展都提出了挑战。
(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区域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片区其养老服务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片区,如锦江区社区养老的发展明显快于边界城区,需求和供给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城区里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养老院或日托形式养老的自愿性较强,并且自己承担费用,同时对居住环境和服务要求更高。而位于市边界的县级片区,养老环境设施较差、使用率较低,服务质量要求低,老人话语权弱,养老费用也多源自子女的帮助。
公共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或使用率偏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养儿防老”观念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集专业化、便捷化和集中化等特点于一体的机构养老,然而目前大多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看钱办事现象严重,这也是很多老人不愿意进养老院的重要原因。根据《成都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成都市2015-2017年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相对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构成应涵盖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文化娱乐室、理发室、洗浴室、康复(义诊)室等11个大项和相应的30多个小项,但是大多数设施使用率极低,甚至未使用,如日间照料中心、心理咨询室、洗浴室等常年处于关门状态,且社区事务工作繁忙,老年服务专职人员少,相关工作基本靠志愿者完成,但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无法满足现代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需求-供给”匹配精准度不高。养老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养老制度的实施,既要保障老年人的稳定生活,更应帮助年轻人减轻养老负担。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多设施设备和关爱服务,但很多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认知程度较低,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子女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社区管理者或者政府的帮助。出现这类问题主要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匹配精准度不高造成的,老人的身体条件、家庭情况不同,其需求也不同,而社区老年服务却是统一模式,且缺少专属的老年服务平台供家庭与社区之间共享信息,因此应探索出一个由政府引导、社区构建的信息化平台,采取社会介入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平衡老人、家庭、小区、社区、社会之间的供需关系。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成都市依靠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批青年人落户,提高了人口机械变动增长率,降低了老龄人口占比,但婴幼儿出生率低,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下,同时持续上升的离婚率和下降的结婚率,都是影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积极应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加强婴幼儿服务保障,刺激“内生动力”增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年轻人的家庭、教育、婚姻等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抚养子女成本的增加和缺少照护时间等问题,都是导致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婴幼儿出生率,刺激“内生动力”增长,需解决时间和抚养成本等问题:一是扩大公立幼儿园建设,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减少青年父母的照护时间成本;二是采取激励政策,对于生育二孩家庭给予相应的补贴,可采取适当放宽入园入校、房屋改善等摇号条件,减轻纳税负担等措施;三是给予女性生育充分保障,很多女性不愿意生或晚生子女主要是工作与家庭无法兼顾造成的,在新时代女性生育问题仍然是很多企业招聘考量的条件之一,女性在市场大环境中依然处于劣势,所以必须加强女性生育保险保障,如联合政府、企业、社会建立“女性生育保障公益基金”,为因生育影响工作的女性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所养”无遗漏
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养老服务保障的建立,只有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才能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坚强的后盾。一是从制度上均衡城乡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合理分配运用资源,如建立品牌连锁养老机构,设置星级评价标准,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运用现代信息化智能产业产品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二是重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成立“老年人服务”专业、校院或培训机构,培育类似于月嫂、月子中心等具有专业化服务水准的群体和机构,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考核、等级评定后择优聘用,相应提高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让服务群体对这项工作充满热爱,具有荣誉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三是根据老年人分布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条件等不同需求合理运用、分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设备和人才,如合理选址设立老年人食堂,给予餐饮补贴,健康的老年人可自行前往就餐,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对于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可选择上门服务或社区日间照料;对于失能老年也可选择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或居家上门服务。四是开设“轻老年”工作岗位,如社区里的知识文化宣讲、餐厅服务、帮带老幼等一些不需要耗费大量体力适合老年人的“轻工作”岗位,这对身体硬朗、行动方便的退休老年群体是一个不错的再就业机会,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负担,也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老年群体的人生价值。五是设立监督考核机构,对养老机构、社区、照料中心、服务人群、培训机构等进行年度考核和等级评价,以此督促养老服务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三)完善“人才引进”新政策,打造生活宜居新高地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落户,降低了老龄人口占比,增加了劳动力,但相比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成都的人才吸引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为成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还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高企”(高校和企业)合作,引进高精尖产业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需根据区域和产业性质的不同,制定利于各区县均衡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
参考文献:
[1]刘瑞丽日本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新西部,2013(29):171-172
[2]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7):163-165
[3]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2-54
[4]周学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N].重庆日报,2020-12-10,第011版
[5]陳友华,张子彧延迟退休对老年人口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2:24-32
[6]刘佩,孙立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12):3-16,18
〔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市人口发展和老龄化应对研究”(项目编号:YY0920200247)成果〕
(何小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