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操作的实现

2021-05-24林丽琼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学态度学习兴趣

摘要:有效的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面临对自己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生活问题情境,引起动手操作的兴趣,做好操作预设,并深入活动当中有效地调控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实现操作活动内在的“思维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有效操作 学习兴趣 合理指导 积极思考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阐述了手和脑之间的联系:“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可见,有效地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的重要途径,它促使学生手脑结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实现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悟。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各種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只有在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尽可能地让学生面临对自己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生活问题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实践探索的兴趣,这是保证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如教画圆时,教师提供了不同学具,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个操作活动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可以让每个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与操作,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人人跃跃欲试,大胆探索,一会儿就出现了不同的画法。有的借助保温瓶、杯子、纽扣等圆形实物画,有的用圆规画,也有的手握两只笔画出了一个圆等等。交流汇报时各自的成果都得到了肯定,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求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应采取哪种方法呢?请你试着画一画。”这个问题巧妙的引起学生更大的探索兴趣,因而积极动手寻找准确画圆的方法。通过操作与思考,学生发现要准确画一个圆,可以借助圆规,画圆时须“定圆心;定半径;再旋转一周”。这不仅解决了知识问题,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和动手操作的兴趣。

二、合理指导,促使学生有效操作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则容易盲目操作,认识粗浅。如何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更具有效性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好操作预设,设计好实践过程的教学,并深入活动当中有效地调控操作过程,恰如其分、巧妙地进行艺术地指导。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适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结论,并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在具体目的导向下进行操作与思考,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既发展了各方面能力,也在这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使整个操作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如教学三年级《搭配问题(二)》,教师设计了富有层次性的动手操作过程,让学生先摆一摆服装卡片,看看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共有几种搭配方法,汇报时教师提问出问题:“怎样做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思考、改进操作方法,发现必需有序地思考与操作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然后教师又提出“如果没有卡片学具,你如何进行操作与思考?”学生提出可以画图,教师再让学生探索如何用画图表达所有搭配方法。展示结果时出现不同的方法:有的画了衣服图案作分析,有的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衣服分析,有的用字母代替衣服分析等等。这时,教师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洁、更容易操作?学生自然发现用字母或几何图形的方法更优。老师又启发思考: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你对这些方法还有什么改进的意见吗?学生经过思考与交流发现:给字母或图形加上序号表达会更清晰。在这整个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比较优化和符号化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改进、优化操作方法,在充分有序的操作过程中深刻领悟了搭配原理和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发挥了良好地导向作用,及时有效地调控整个操作探究过程,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发挥,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内驱力,课堂教学也因此焕发了生机与动力。

三、深化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动手操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更重要的是实现操作活动内在的“思维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因此,在操作活动中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积极动脑,不断地发现问题,促进思维,经历从表象到抽象的深化过程,使实践操作发挥真正的思维价值。

四、坚持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多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学习,用动手操作检验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体悟 “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材很多学习内容都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如低年级数的认识、加减计算需通过摆小棒理解数的组成,理解算理;解决问题常需要借助画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几何图形、数学广角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慢慢养成实践、求实、检验与反思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可以发现:但凡在发明创造上取得卓越成就者,都是勇于实践并且具有不凡操作能力的人。数学学习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机会,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操作中,解放学生双手。鼓励学生放手去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创造的灵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随之上升了。

汕头市濠江区赤港小学 林丽琼

猜你喜欢

科学态度学习兴趣
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破解转基因科普困境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