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科面临的护理风险与管理对策探讨

2021-05-24邱文波QIUWenbo

医院管理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室护理人员新生儿

□ 邱文波 QIU Wen-bo

护理风险贯穿于各种护理活动中,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还会增加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及风险[1-2]。新生儿科为临床高风险科室,由于新生儿刚脱离母体接触外部环境,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易发生感染、新生儿黄疸等一系列疾病。此外,新生儿无任何行为和语言能力,无法表达自身感受,在护理过程中,新生儿出现哭闹,部分家长因缺乏护理经验,认为护理效果不佳,责怪护理人员,易激化护患矛盾导致护理纠纷[3-5]。因此,在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还需要对新生儿面临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前做好针对性管理对策,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台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46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其中男29 例,女17 例,足月病患儿16 例,早产患儿30 例;涉及护理人员27 名,其中主管护师2 名,护师5 名,护士13 名,实习护士7 名。

2.研究方法。对46 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统计并记录发生时间、具体原因及相关负责人工作年限,并对纳入信息进行统计学比较,拟对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前做好针对性管理。

结果

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纳入的46 例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8∶00 ~12∶00 发生31 例,12∶00 ~18∶00 发生11 例,18∶00 ~次日8∶00 发生4 例,见表1。

表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

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具体情况。纳入的46 例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以皮肤损伤36 例为主,其他事件类型包括感染8 例,胃食管反流窒息2 例,见表2。

表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具体情况

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纳入的46 例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原因以输液外渗为主,共25 例,其他原因包括意外拔管13 例、药械管理不规范5 例、消毒管理不到位2 例、核心制度未执行1 例,见表3。

表3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讨论

1.护理风险。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的46 例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事件类型以皮肤损伤为主(78.26%),与相关学者报道相似[6-7]。分析其原因:(1)新生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防御能力差,沐浴时温度过高、足月儿指甲过长自行抓伤、反复吸痰、建立静脉通道、蓝光照射时手脚保护不当等均会造成皮肤损伤;(2)新生儿在诊疗过程中需裸露身体部位,因本身缺乏自护能力,加之疾病、疼痛等因素易使患儿出现哭闹等现象,导致肢体过度活动增加了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风险。发生时间段主要集中在8∶00 ~12∶00,原因为该时间段属医务工作的重心时段,各项诊疗活动集中,护理操作复杂,往往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输液外渗、意外拔管、药械管理不规范、消毒管理不到位、核心制度未执行均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护理人员方面:①护理技术因素:由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频繁轮转,刚进的护理人员轮训时间短,缺乏儿科护理经验,对患儿病情发展缺乏预见性,往往贻误治疗最佳时机,导致患儿病情恶化。②违反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个别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耐心,往往疲于机械的完成工作任务,或在专科仪器操作过程中不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导致操作不当,诱发二次损伤或感染,影响护理效果。(2)科室管理方面:①管理体制不完善:新生儿科人员流动性较大,护理管理者对潜在护理危险因素缺乏防范性,护理管理体制不健全、护理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均会影响护理效果,造成科室内混乱和护理过程中的差错。②设备、药械管理不规范:新生儿科医疗设备较多,如心电监护仪、床边血气分析仪、远红外线辐射台、氧疗机、蓝光治疗箱等,这些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不及时,或抢救设备、药品疏于管理、导致未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而对新生儿的安全造成严重危害。③消毒管理不到位:新生儿科人员复杂,若病房通风不良、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感染。此外,新生儿无陪护,一切护理均由医护人员完成,医护人员频繁接触患儿,若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认真落实洗手指征,都会引起获得性感染的发生[8-9]。

2.管理对策

2.1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1)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定期对科室风险因素排查,并根据新生儿科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专科技术流程、交接班流程及出入院管理流程,在制定规范流程后,使用PDCA 循环管理方法对制定的规章流程进行审核和完善。(2)坚持预防为主:一方面根据科室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实施压疮、跌倒等重点风险病情评估,定期组织风险演练以预防不可预知的风险事故。另一方面设立护理安全重点标识,强化重点环节、重要患者的管理工作,如建立液体外渗、红臀等护理缺陷补救措施,将风险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3)规范仪器设备使用:建立仪器档案资料及使用记录本,定期检修仪器性能,如不符合使用要求登记在案并予以报废处理。此外,培训护理人员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考核成绩达标后方可使用。(4)加强科室清洁、消毒管理:严格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10]、《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1]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2]中的相关标准,对诊疗环境(空气、地面、医疗器械、卫生材料)进行清洁、消毒,对需要隔离的病种需按照要求进行隔离。

2.2 提升护理人员技能和素质。(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规范临床护理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床号、姓名、性别、药名、剂量、时间、浓度及方法),保障患儿正确治疗及用药。(2)护理技能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专科技能操作、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制定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带教工作,强化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专科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理人员急救知识。并将护理培训与绩效、评优挂钩,保障护理培训效果。(3)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落实责任制和分级管理,满足护理人员数量保证病床需求,在新生儿入院高峰期和危重症患儿抢救任务繁重时可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13-15]。

2.3 新生儿及家属管理。(1)充分掌握新生儿状态: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对外界适应能力差。因此,可通过建立新生儿护理档案对新生儿生命体征、表达习惯进行全面了解,并加强病房巡视,做好记录工作,若新生儿出现不适症状,尽早对不适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诊治[16-17]。(2)新生儿身份识别:身份识别是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杜绝错抱、用错药等不良现象的翻身,应加强防范措施,新生儿入院时可通过佩戴手腕带进行身份识别,护理人员每日查房时认真查对手腕带是否脱落,字迹是否清晰,若出现差错应立即进行更换。新生儿外出检查、办理出院手续时应认真核对床号与手腕带信息是否一致,以确保护理安全[18-20]。(3)风险因素防控:①皮肤损伤管理:手腕带松紧度适宜,合理选择静脉输液血管、防止药液渗漏,新生儿沐浴时调节好水温,定期修剪指甲。②胃食管反流窒息管理:加强巡视,准确记录,发现体位不当及时纠正,给予倾斜式卧位,上半身垫高或床头抬高300,喂乳后30 分钟或睡眠时,采取俯卧倾斜位,双臂屈曲置于头部两侧,30-60 分钟/次。③感染管理:护理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区做好消毒工作,传染病患儿安排隔离室,接触患儿穿戴一次性隔离服及乳胶手套。另外还需要对新生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定期讲座、微信平台等途径提高家属婴幼儿护理相关知识掌握度,指导家属对新生儿进行观察,了解新生儿病理变化,从而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和治疗。

结语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通过总结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努力从制度规范、人力资源配置、护理管理流程、风险评估等各环节入手,不断分析总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才能杜绝护理风险,保障新生儿安全。

猜你喜欢

科室护理人员新生儿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急诊科护理人员同情疲劳研究进展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