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观察
2021-05-24陈金辉
陈金辉
(黄冈市黄州区赤壁卫生服务中心外科 湖北 黄冈 438000)
胆囊结石以中老年人群为好发对象,经临床相关统计显示,该疾病的发病率约占总体胆道疾病的11.00%[1]。而且胆囊结石早期容易受到脏器功能衰退而发生胆汁滞留,诱发胆囊功能衰退,进而发生胆囊结石。临床针对胆囊结石患者的疾病特点、身体状况,若病程时间较差,则多伴有一系列疾病如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梗阻性黄疸等,因此,临床需加强重视该疾病的治疗方案制定[2]。为进一步控制胆囊结石的病情恶化,临床以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作为常用手段。且随着微创理念不断发展推广,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均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临床对于二者治疗效果优劣,依然具有不同争议[3]。基于此,本次研究探索小切口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中心收治的80 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实验样本,依照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40 例)和实验组(40 例),收集均在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完成。对照组: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龄25 ~78 岁,年龄均值(43.65±2.50)岁;病程时间1 ~8 年,病程时间均值(4.35±0.35)年。实验组: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龄26 ~77 岁,年龄均值(43.30±2.85)岁;病程时间2 ~9 年,病程时间均值(4.50±0.20)年。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工作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及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实施:取平卧位,行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行常规消毒铺巾;作一长约6 cm 手术切口于右肋缘下方位置,于腹腔仔细寻找胆囊位置并作大小分析,使胆囊管及胆囊三角充分暴露,对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实施分离,行常规结扎悬提处理,行胆囊潜行分离,直至胆囊管位置;确认并完成胆囊动脉后,进行切断胆囊管、切断胆囊动脉,接着实施结扎干预,以电凝止血,最后进行手术切口常规缝合。
实验组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体:调整头高足低体位,行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行常规消毒铺巾;作一长约1 cm 手术切口于脐下缘部分,将trocar 管置入,并常规建立气腹,控制气压在12 mmHg,置入腹腔镜,进行观察周围组织情况,进行分析胆囊周围粘连状况、胆囊周围粘连状况;选择四孔法(或者三孔法)进行胆囊底部固定,选择电凝勾分离胆囊管和血管,以使胆囊三角区充分暴露;选择生物夹进行结扎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选择电凝剪刀剪断,切除胆囊部位,并取出胆囊;手术后常规放出腹腔内气体,手术器械常规撤出。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包括相关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手术前后大便失禁严重度评分(Wexner)评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处理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 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的比较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GLQI、Wexner 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手术后GLQI 评分较对照组高,而手术后Wexner 评分较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1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的比较(± s)
分组 例数 切口长度/cm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下床活动时间/h 肛门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实验组 40 3.50±0.70 65.20±5.30 36.20±3.50 12.20±1.50 24.30±4.80 15.65±6.35对照组 40 5.95±0.55 89.55±7.90 72.00±4.30 25.90±2.60 38.60±5.45 25.50±6.45 t 17.4059 16.1884 40.8377 28.8661 12.4533 6.882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2 两组GLQI、Wexner 评分的比较(± s,分)
表2 两组GLQI、Wexner 评分的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GLQI 评分 t P Wexner 评分 t P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实验组 40 76.80±3.70 98.95±8.35 15.3387 0.0000 40.95±4.30 13.75±1.35 38.1696 0.0000对照组 40 76.95±3.55 82.40±7.45 4.1767 0.0001 40.80±4.45 20.85±2.60 24.4815 0.0000 t 0.1850 9.3537 0.1533 15.3279 P 0.8537 0.0000 0.8786 0.0000
表3 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n(%)]
2.4 两组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n(%)]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变化、日常饮食习惯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作用下,临床胆囊结石发病率也表现为持续升高趋势,且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胆囊结石属于临床常见的胆石症类型,该疾病具有密切的胆囊炎相关性。临床结合胆囊结石大小不同,其具体临床症状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如果胆囊结石较大,则会出现右上腹不适感、上腹不适感,以及产生油腻食品厌恶感等;如果胆囊结石较小,则会出现进食油腻食物后半夜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绞痛等情况[4]。如果胆囊结石患者未得到尽早积极治疗,则随着病情逐步发展,可以诱发胆管炎症水肿、肝总管受压迫、奥狄氏括约肌痉挛等不良改变,并增加肝损害,加重胆道梗阻等,诱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5]。
临床选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为主的胆囊结石常规治疗方式,该术式的手术切口较大,手术出血量较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机体创伤,并且容易导致术后感染可能性、胆漏可能性明显增加[6]。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腹腔镜手术已在临床领域中被越来越广泛应用。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不仅有较小手术切口,而且手术出血量少,手术风险性低,不能带了较大手术痛苦,同时,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能够有助于操作者更清晰观察患者胆囊情况,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分析本次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手术后GLQ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Wexner 评分、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治疗安全性更高,能够缩短手术各项指标,且对于机体应激刺激性较低,利于术后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较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而言,前者更能够减轻手术刺激性影响,提高整体临床疗效,且治疗安全性高,用于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