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双侧TAP 阻滞应用于全麻剖宫产的效果评价
2021-05-24李莉
李 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剖宫产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是椎管内麻醉,对母子的影响小且效果好,但有些产妇存在椎管内麻醉的禁忌证时则需行全身麻醉。对产妇实施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会不同程度透过胎盘,若药物用量过大,则会使胎儿呼吸受到一定抑制;而药物用量不足则会导致产妇生命体征剧烈波动,因此为保证母子安全,选择合理的辅助镇痛方案极为重要[1]。近年来,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因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而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腹部手术的术后镇痛。有研究显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TAP阻滞,可以有效阻断产妇前腹壁的痛觉传导[2]。基于此,本文探讨术前双侧TAP 阻滞应用于全麻剖宫产的围术期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9 月实施全麻剖宫产的产妇60 例,ASA Ⅰ~Ⅱ级,年龄23 ~40 岁,体重60 ~95 kg。排除标准: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对阿片类药物耐受,有恶心呕吐高危因素,既往有腹部手术史,以及不配合的产妇。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产妇其家属同意签署相关文件。两组病例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
1.2 方法
实验组产妇在进行全麻诱导前先行双侧TAP 阻滞,每侧各注入0.2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20 mL;对照组产妇则直接行全麻诱导,不行TAP 阻滞。两组产妇均给予七氟醚、氯胺酮和罗库溴铵进行全麻诱导,在胎儿取出前予七氟醚行全麻维持,待胎儿取出断脐后,更换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全麻维持,同时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并根据产妇生命体征追加适量的舒芬太尼。两组产妇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自切皮至胎儿取出期间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计算两组产妇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用量。
采用视觉模拟法(VAS)对两组产妇在全麻苏醒后、术后3 h 及术后6 h 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比较,满分为10 分,分数越低说明产妇疼痛感越轻。
对比两组产妇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产妇术后的总满意度。术后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软件包S P S S 19.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两组产妇自切皮至胎儿取出期间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进行比较
实验组产妇自切皮至胎儿取出期间的循环更稳定,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所示。
表1 两组产妇自切皮至胎儿取出期间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 s)
表1 两组产妇自切皮至胎儿取出期间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 s)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 平均动脉压/mmHg实验组 30 84.80±3.74 94.75±4.26对照组 30 93.87±6.16 102.97±5.65 t 6.89 6.35 P<0.001 <0.001
2.2 对比两组产妇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使用量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均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所示。
表2 两组产妇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使用量对比(± s,μg)
表2 两组产妇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使用量对比(± s,μg)
组别 例数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实验组 30 27.17±5.68 442.50±53.80对照组 30 34.17±4.75 479.17±43.59 t 5.18 2.90 P<0.001 <0.05
2.3 两组产妇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术后各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所示。
表3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对比(± s,分)
表3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全麻苏醒后 术后3 h 术后6 h实验组 30 1.03±0.93 1.17±1.05 1.80±1.16对照组 30 2.73±1.11 2.33±0.99 2.57±0.97 t 6.43 4.41 2.78 P<0.001 <0.01 <0.05
2.4 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实验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4 所示。
表4 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5 对比两组产妇术后的总满意度
相比对照组,实验组产妇术后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所示。
表5 两组产妇术后总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在临床上,剖宫产一般选择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多用于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减小等特殊情况的产妇[3]。除肌松药物外,全麻剖宫产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均会不同程度透过胎盘,若药物用量过大则会导致胎儿呼吸受到一定抑制,从而影响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 评分[4]。因此,为减少全麻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全麻诱导时所使用的麻醉药用量均应适当偏低[5]。但剖宫产手术应激较强,若镇痛不足则很容易导致产妇出现剧烈的循环波动。近年来,TAP 阻滞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腹部手术的术中和术后镇痛。所谓TAP 阻滞,即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注射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来阻滞该平面内的腹壁神经,从而阻断腹壁痛觉信号的传导[6-7]。TAP 阻滞属于外周神经阻滞的一种,对于未有出血倾向的凝血功能异常及血小板减小的下腹部手术并不存在禁忌。对于剖宫产手术,由于TAP 阻滞可有效减轻腹部手术所带来的疼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产妇术中的循环波动和阿片类药物的用量[8-9]。本文中,术前对产妇实施双侧TAP 阻滞,由于其镇痛作用,产妇循环明显更稳定,且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未行TAP 阻滞的产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剖宫产术后,由于切口疼痛应激,极易导致产妇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从而对产妇的睡眠、胃肠道功能恢复及早期下床活动等产生严重影响[10]。术前实施双侧TAP 阻滞的产妇术后镇痛更完善,其术后各时段的疼痛评分均明显更低,显著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
综上,剖宫产手术涉及产妇和新生儿的双重安全,在选择麻醉方式和药物时务必要慎之又慎。当必须全身麻醉时,除了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短效全麻诱导药物外,还可在术前对产妇实施双侧TAP 阻滞。本结果表明,TAP阻滞镇痛效果显著,产妇术中循环更稳定,阿片类药物用量更少,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