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及培训效果调查

2021-05-24李瑞丰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卷技能培训

李瑞丰,王 梓,付 仪,濮 凡,唐 帅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此外,文明的进步在带来社会活力的同时,又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人民生命安全受到诸多无形的挑战[1]。以四川省为例,根据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会发布的《2018中国应急报告》数据,四川省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排在中国各省市区的第4位,但在应急表现能力评价中,四川省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实际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仅位列全国第14位[2],这种风险和应急能力的不对称不仅会影响民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限制四川省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脚步。本研究通过调查四川省某地级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及培训前、后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取的方法,在四川省某综合型大学10个非医学及相关专业二级学院中进行随机分层抽样,每个学院随机抽取5个班,其中一年级新生2个班,中年级学生2个班,毕业年级1个班,调查经过学校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被调查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共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急救技能培训2360人,回收有效问卷2318份,有效回收率98.22%。其中男生1115人,女生1203人;理科学生1463人,文科学生855人;城镇生源1346人,农村生源972人;一年级新生974人,中年级学生886人,毕业年级学生458人。平均年龄(20.1±2.6)岁。所有被调查者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和级别的分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方法

1.2.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借鉴了国内其他城市关于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及培训的相关文献,参照《四川省红十字会关于在高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函》中的培训具体要求,结合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前在该综合型大学中随机抽选了5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卷内容,最终确定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参与急救的意愿和障碍以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三部分构成。

1.2.2研究方法

本次急救知识普及情况调查及技能培训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以大班(250人)理论授课和小班(50人)技能操作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授课和技能操作示教的教师均参加了四川省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师资培训班并取得救护培训师资格证,参与技能操作指导的志愿者为该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在校学生并已取得救护员资格,理论授课不少于8学时,技能操作演练不少于8学时,培训前后参训人员需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评价培训前后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采用双录入法将全部数据录入Epidata3.1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2.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数据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不同组别大学生培训前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及培训意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综合性大学中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较低,被调查者中仅有28.00%的学生“曾系统的学习过急救知识”,且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和年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另一方面,该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意愿十分强烈,有96.5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愿意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90.00%(见表1)且急救知识知晓情况、是否愿意投入一定时间与精力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和年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培训前后文、理科大学生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

通过对未经培训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调查发现,部分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好,其中掌握率超过60%的项目有“判断呼吸骤停(77.31%)”、“溺水救助方法(73.64%)”、“关节扭伤(84.17%)”、“酒精中毒(90.12%)”、“触电(80.59%)”、“正确拨打急救电话(86.63%)”和“正确搬运伤病员(90.51%)”,但对于CPR的过程较为专业且操作复杂的急救技能掌握率普遍偏低,其中“CPR心脏按压的部位(15.40%)”、“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10.48%)”和“成人胸外心脏按压深度(10.14%)”三项掌握率尚均不足20%;对培训前后文、理科大学生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培训前理科大学生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优于文科学生,培训后理科大学生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在部分项目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培训前与文科学生之间的差距被缩小;总体来看,经过系统的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急救技能培训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急救技能掌握程度具有显著的提升(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文、理科大学生对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调查

2.3 急救技能培训前后大学生施救意愿及障碍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在培训前大学生的施救意愿中,“愿意施救”和“看情况施救”的比例较大,分别为46.89%和45.38%,不愿意施救的仅为7.72%。经过培训后,愿意施救的比例显著增高(86.93%),“看情况施救(10.40%)”和“不愿意施救(2.67%)”的比例下降显著。在对急救技能培训前后大学生施救障碍的调查中发现,培训前大学生施救障碍主要来源于“缺乏信心与技能”。而经过培训之后,这一障碍被显著降低(44.52%vs7.30%)。

3 讨论

3.1 四川省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开展的意义重大

发生意外伤害后,群众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开展正确的自救互救,对于减轻伤害、挽救生命的意义重大。但是,与发达国家超过60%的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相比,我国公共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尚不足1%[3]。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院内急救水平的提高与现场急救能力的滞后形成极大的反差。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与成功率,重在提高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4]。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群体中责任感最强、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高的群体之一,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于构建安全和谐校园乃至建立广泛的社会现场急救体系意义重大。

此次调研结果也显示出该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急救意识,96.55%的学生认为在校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90.00%的学生表示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急救知识。但只有不到28%的学生曾系统地学过急救知识,所掌握的急救知识不完全正确,存在认识误区,对急救流程及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未能准确掌握。在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对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对于急救流程中判断呼吸骤停、正确开放气道、CPR按压部位及深度等环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往错误的急救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证实了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对于提高青少年急救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3.2 系统科学的急救技能培训是提高施救意愿、保证救助效果的重要途径

公民的急救水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发达国家,每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知识与技能[5];而中国的急救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几十年,虽然有关部门,如红十字会发出通知开展急救培训,但没有产生强烈的反响。国内的院前急救培训工作目前没有现成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培训质量控制标准,在培训时间上也无统一要求,各个地区相差甚大[6]。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发现,尽管部分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但是总体施救意愿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之前接受的培训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操作指导,因此导致“缺乏信息与技能”,这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7-8],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探索理论授课+技能操作的培训方法、并思考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项目进校园的活动相结合,实践证明对于增强在校大学生施救意愿、保证救助效果是十分可行的。如果经过系统培训之后取得了救护员资格,对于大学生敢于施救、正确施救无疑增加了信心。

3.3 高校加强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将生命安全教育、急诊医学纳入必修课程。在入学军事化训练中增加简单的外伤急救内容,如骨折的复位、固定、搬运;伤口的止血、包扎;胸外心脏按压等。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救互救意识。其次,以本地高等医学院校或红十字会为依托,建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心。招募志愿参加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免费进行集中规范化培训,并经严格考核合格,成立志愿者队伍,以每学年新入校大学生为主要培训对象,将培训纳入新生入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9]。第三,丰富急救培训模式,以多样化培训模式吸引学生参加,以多趣味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0]。急救培训理论知识一般通过讲座方式进行,但单一的讲座显得枯燥、乏味且易走神,因此改善培训模式,以“玩”教学,寓教于乐,将急救知识融入趣味知识竞赛、红十字日答题抽奖等社团活动使同学们对急救知识乐学、好学,将会使全校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度大幅度提高。

猜你喜欢

问卷技能培训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