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文学欣赏课的实践教学探究

2021-05-24张珂高星荻

南北桥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学生

张珂 高星荻

【摘    要】“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大语文课堂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学生诵读、学生辩论、学生解读、教师点拨、师生讨论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文学欣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文学欣赏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文学欣赏课  学生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19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至关重要。高校要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在此背景下,开展大语文课堂势在必行。我校所开设的文学欣赏课是一门集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本课程集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是跨越时空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运用到高职院校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为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对教师教学改革与不断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真善美的标准,应成为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識、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文学欣赏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需要教师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多形式多层次进行实践教学。

一、学生诵读,在氛围中提升文化自信

学生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语文的学习,有较多的古典诗词和文章的积累,这些都为学生诵读感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此入手,由简入繁,由旧引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探索新知识新内容的积极性。从《诗经》中的《蒹葭》到《桃夭》,从屈原的《离骚》到《山鬼》,从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到《饮马长城窟行》等,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时段、不同情境让学生诵读。如在面对疫情时,学生们读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慷慨声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对于熟知、简单的作品,可以分组接龙诵读,对于新学的,稍有难度的作品可以在预习和讲授后多次集体诵读。从四言、五言到七言、杂言,课堂上声声入耳,让学生在热烈奔放、铿锵有力抑或哀婉悠长、低沉韵致的浓浓的诗词意境中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汉语词汇特别是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从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语词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加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之美。除了课堂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文学社团活动开展读书会、朗诵会等,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感受汉代气韵、盛唐气象,宋词、元曲中蕴含的底气和骨气,不断使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根于内心深处,提升文化自信。

二、学生辩论,在碰撞中深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处于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重要阶段,思维活跃,开放自由,倾向于追求实用主义,而这些特点也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加强道德规范,培养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或行为,如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网络极端事件等,搜集材料,形成命题,展开辩论。优秀的经典篇章和传统文化内涵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荣辱意识、担当意识。在如何看待作者的人生选择或者作品中人物的价值取向等主题基础上,学生结合对作者作品和当下社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认识、理解确立辩题等,比如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思考缺乏信仰、价值观迷失、道德沦丧带来的危机和后果,与此同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明确正确地追求目标和是非道德标准,做仁爱、善良,有理想、辨是非的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并非一定要全盘接受,面对传统文化,应当有一种理性、辩证的态度,允许有疑惑的声音,允许有争辩的意识,在疑惑和争辩中逐渐明确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更值得传承及创新发展的部分。通过辩论的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方法,立足于今天的时代环境对古代文化进行辩证的思考。

三、学生解读,在情境中加强文化感知

对于教材中所选的经典作品或者学生早期学过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解读、演绎的方式,如诗歌作品《蒹葭》《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小说节选《林黛玉进贾府》,戏剧节选《窦娥冤》《雷雨》等,学生之前对文本有基本的理解,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搜集查找一些作者生平或典故出处等资料,相关的视频、文献资源,使他们从中捕捉有助于解读作品的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作品,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并深刻认知到一些思政元素,比如唐宋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欧阳修都是幼年成孤,身世坎坷,历经苦难但却克服一切困难勤奋读书的典型代表,查阅他们生平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他们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可以吸收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脚踏实地的精神。对熟悉的作品,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融入其中,结合体裁的不同特点,运用情境带入、故事演绎等方法做出更多、更全面的新的解读,目的是让学生深层次地感知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探究找到理解课程思政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教师点拨,在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

文学欣赏课的重点不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理解,更不是强迫性灌输某种观念,应是在整体把握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更完善的人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古代文学中的美和文化因子适时点拨,在讲授中渗透,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感受,从而在内心深处播下奇妙的种子。《论语》中“民无信不立”的讲解中,劝勉学生以诚信立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鼓励学生在人生追求中应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责任;“侍于君子有三愆”“君子有三戒”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点拨学生应如何立身为人。点拨学生在《诗经》农事诗中看到农夫的勤劳和艰辛,看到他们祈求丰收的愿望,更看到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国度里,我们的农民是土地的主人,有耕耘就有收获,更有社会的保障,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工作中务实肯干。征役诗和怨刺诗中学生在倾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安定、追求平等的心声,为民众的悲苦而动容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当下生活在自由平等和谐社会中的幸福感,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向上。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引导学生品味古代社会风俗文化,从“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中品味最朴素而又最深沉的关切,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家、爱人、爱生活的正确认知。在“唐宋八大家”部分,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都是有理想、有信念、有济世之志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有宽广的人生格局,值得后人敬仰。散文作品讲解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韩愈的《答李翊書》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的态度;《前赤壁赋》中树立了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师生讨论,在交流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年代久远,但仍然有它熠熠生辉的价值和魅力,时代有差异,亦有相连之处,特别是人的情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架起一座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对古典作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共同品读之后再进行讨论,走近古人的人生,反观今人的世界。有很多古代诗人作家的生命历程、人生选择、价值取舍都可以成为共同讨论的话题。如何看待屈原“举世皆醉我独醒”的独立和坚守?李白和杜甫是生命的两种典范,你向往哪一个?杜甫的苦难人生成就了他的诗歌成就,曹雪芹的家族遭遇催发了一部伟大著作的诞生。“心远地自偏”告诉我们要在浮躁喧闹中保持一份宁静的可贵;“也无风雨也无晴”提醒自己生活需要一种豁达。通过这些话题的交流,学生能够从古人的思想和追求中体会什么是家国情怀,该有怎样的社会担当;什么是人生信仰,又该如何实现。每个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明确目标,为实现人生抱负而奋斗。这些讨论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课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具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经典文本或经典电影,学生在阅读或观看的基础上进行书评或影评写作,将学生的评论看法再次纳入讨论交流,形成红色共识,对学生思想形成更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

这些教学实践首先有赖于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政治信仰,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有端正的人格和踏实的作风。其次要具备丰富的文学底蕴,并能深入钻研文本,深挖其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多角度多层次领会其中的德育因子,紧跟国家政策,关注时事,不断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提升思政意识,充分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方式,结合教育目标找到切入点,通过诵读、辩论、点拨、讨论等方法有效开展教学,使有情怀有信仰的老师培养出更多有情怀有信仰的学生,起到文学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达到课程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严仍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1):113-117.

[2]郑文文.协同育人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02):95-98.

[3]韩丽.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政教育探索——以地方院校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1):60,62.

[4]张体云.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古代文学(Ⅲ)”模块教学设计为中心[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37(06):136-139.

[5]龚红庆.“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5):116-117.

[6]瞿懿韬.和谐文化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规律研究——评《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7):236.

[7]黄辉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前沿论域》[J].领导科学,2021(08):126.

[8]成敏,王娇,马永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意蕴分析——基于利益多元化背景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158-160.

[9]周中兴,李晓虎.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探讨——以中国古典文学课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1,30(01):7-10.

[10]陆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评《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路径与载体》[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6):2.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