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会质疑问难
2021-05-24魏艳君
魏艳君
【摘 要】学,起于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紧扣文章重点难点质疑,就可以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达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氛围,创造促进学生质疑的空间,鼓起学生质疑的勇气,使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阅读 质疑问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1.042
在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以及帮助教师确定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方案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閱读活动的作用及界定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阅读教学中,它表现为教师、学生和书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课外阅读中主要是学生与书本之间的直接对话。本文所指的阅读活动则包括了这两种形式。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在感悟理解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其阅读理解能力得到训练,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但是,课堂阅读时间是有限的,阅读材料篇目也是不够的,无论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及阅读方法的训练,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将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阅读实践走向生活。在阅读指导下,教师如能合理地利用,就可以使学生既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形成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又能在课外阅读实践中运用方法、开阔眼界、增大积累。
二、学会阅读与质疑问难
如何来激发学生阅读理解的思维自觉性,使之真正学会阅读呢?笔者认为提问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手段。只有让学生主动向阅读材料质疑问难,才能使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感悟阅读理解的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指导中,当我发现学生未能提出问题时,就会先向他们发问,在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后,要求学生针对阅读材料提出各自的问题。这一过程中,我的提问仅仅是启发,但教师启发的精髓应该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思索了才提得出问题,问题提得好说明他们思维深刻,也说明教师的阅读指导有成效。
三、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因此,质疑问难是一切探究和创造的基础。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当他们提出问题后应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提问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渐渐地,他们就会对提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提问萌生兴趣后,就会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提问的需求和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一旦对提问有了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阅读材料,进而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深入理解阅读材料奠定基础。
四、在阅读活动中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策略
提问能力是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阅读活动中,很多学生都想提出问题,可就是感觉仿佛都懂,似乎没什么问题可提。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提问所做的要求过于简单,对学生而言缺乏操作性。只有当教师循着阅读理解的方法针对性地发问时,学生才能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理解。那么,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提问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构建起提问的基本模式。笔者从三方面帮助学生构建提问的模式。
1.问题的形成。让孩子们在读完阅读材料后就产生疑问,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基础。在提出的所有“为什么”中,有的是可以靠自己的自读、自学理解解决的,在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后,有些“为什么”就不再成为问题;但还有部分“为什么”却与学生们头脑中的工作记忆的知识经验形成空缺,这时他们就处在问题情景之中了。而那些“为什么”也就自然成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维活动时所形成的问题。而且,在形成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2.提问的方式。这里说的提问的方式,是指学生怎样向同学和教师提问。在阅读指导中我告诉学生们提问可以用两种方式:(1)把你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当小教师考考其他同学,看他们是否和你一样弄懂了这个问题。(2)把你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同学和教师帮助。当然,多数学生要真正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更需要每一位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3.提问的角度。这是指学生在读完阅读材料后思考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在阅读指导中,我一般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提问:
(1)文章的内容。它是指阅读材料讲了些什么。如课文《小老鼠》中,主要讲了谁、干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文章的内涵。这是指阅读材料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和它们所蕴涵的事物的特征和特性。如“咕噜咕噜滚下来”是小老鼠逃跑时发出的声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呢?因为它表现出小老鼠对猫的害怕。尽管学生没能提出这个问题,但当我问学生时,很多学生都能用语言明确地表述:从这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到老鼠跑时很害怕的样子。在朗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生活的经验,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小老鼠害怕的样子进行形体和表情的再现。(3)文章的延伸。这是指与文章有一定关系的其他题。如一个学生问道:“可不可以说是大老鼠上灯台呢?”“当然不能!”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是大老鼠上去一定会把灯台打翻的,因为它很重。”虽然“我”没亲眼见过老鼠上灯台的情景,但“我”的心里却十分赞同前者的这类质疑和后者的答疑。应该说,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深刻思考并异想天开的提出看似不着边际和不合情理的疑问,其实是给学生们想像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发展空间,并通过这种提问能力的训练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才能更深层次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