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神思”与文章创作的关系

2021-05-23罗丹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2期
关键词:刘勰桃花源虚构

罗丹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刘勰于其《文心雕龙》此般言说神思。须臾间通观古今,一瞬内旁触四海;“恢万里而无阂,通意载而为津。”此谓形象构思(创造想象)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千载以上和万里以外的事物,都可以想象得到。《文境秘府论·论文意》:凡属文之人,常须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此谓通过视觉想象,当吟咏时能听到和吟出各种美妙的声音。通过视觉想象,在眼前能看到风云变色。思理的意思略同于现在所谓思路,在这里指的是构思。周振甫注:神思指变化不测的思想。

由此可知,我认为刘勰提到的“神思”是一个偏正结构,而不是一个复合词,“神”是“思”的修饰语。“思”是文学的构思,“神”这个修饰语是指无拘无束游弋在天地时空之间的状态,“神思”可以离开形而行动,人的形体是可以陨灭的。但是想象力却可以跨越千年的岁月,思维是可以超越形骸之外而自由活動的,李建中提出“神思”就是想象,也包括灵感,就是指创作主体身在此而心在彼的心理状态。

刘勰引用的“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是庄子的话,也就是说身子住在江海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里去。东晋玄言诗人孙绰,他曾写过一篇《游天台山赋》,里面有一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意思是驰骋神思,开展艺术创作的构思与想象活动。他创造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因图其状,遥为之赋”,并没有亲身登临,却是根据自己的听闻以想象为之。

南朝画家宗炳,宗炳喜欢游山玩水,走过很多地方,但是他年老以后身体支持不了,就只能在家里“卧游”,卧游就是典型的神思,身体躺在那里,精神在他游历过以及没有游历过的山川里漫游。他提出“万趣融其神思”“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还提出要“应目会心”,也就是说山水的趣味都融在主体的神思里面,这体现了心物交融的关系,与刘勰提出的“神与物游”十分类似,都说明了创作过程中作者的主观心境与客观的现实形象紧密结合的过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跨越岁月,跨越空间,思维超乎形骸的例子很常见。如在春节,不少家庭有扫墓的习俗,可是从物理层面上来讲,曾经的亲人形体已经陨灭,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坟墓前探望怀念他们呢?因为我们相信亲人的身体虽然已经殒灭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在。所以在母亲去世以后,史铁生在《合欢树》里写道: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神思,在文字的世界里蔓延出想象的厚重。

神思于文学创作,是鲲鹏大翼之下的风,是扶摇羊角,才有柳永《雨霖铃》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虚衬实,倍增其黯然之哀的效果;才有屈原“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于污浊世道对君王的一线希望;才有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里对立时想象最近的距离。

创作者把神思孕育于创作中,使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流传下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站在人类宏观的角度去阐释对于人类生命意识的考虑:人的寿命很短,江月所映照的人可能今年与去年都不尽相同,人类的寿命如同蜉蝣一般脆弱短暂,但是却在不停地流转,只有“流转”是不变的,因为流转,所以人类永远生生不息,就好像长江的水一直流动一样。通过文学建立起了跨越时间的心灵之间的桥梁。

此外,《神思》篇目中提到的“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之妙,神与物游。”的观点,不仅表明了思绪可以穿越时空,同时也提出了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思问题———虚构,刘晶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学观》中提到,“刘勰主张‘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但又应该包含着“非虚构”的因素。”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关于文学中的“虚构”问题,并不是只有眼见为实才可以成就名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虚构一片与世隔绝的宁静祥和“桃花源”的文章,让“桃花源”这个词成为许多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天堂。

据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陶渊明曾祖陶侃为溪族。因临溪而居而得名,世居两湖———洞庭、鄱阳,以捕鱼为生,唐宋后与“蛮”“越”一起逐渐形成瑶、畲等族。梁仁安贫《武陵记》:武陵之地,民“多淳孝者,少宦情,常弹五弦之琴,以黄老自乐,有虞夏之遗风。”

可见《桃花源记》所述之事,与武陵这一少数民族地区习俗有关,虽然桃花源是一个完全想象出来的寄托美好希冀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有它生活细节的现实依据。例如,为什么寻找到桃花源的路径是一条水路,为什么是一个渔夫找到了这个地方……

“神思”是一种让自己的思维在天地之间遨游的状态,是作者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想象。但是这样的想象也是有限制的,不能凭空胡乱想,它要结合于存在的外物,外物可以是触发创作文章想法的灵感,也可以是找到灵感后,需要表达神思结果时自然流露的现实依据。

立言者通过想象完成文章,使得文章可以穿越时空,成为让立言者的思想可以流传下去的载体。神思与文章互相依赖互相成全,使二者成为古往今来“立言者”交流的独特方式。

猜你喜欢

刘勰桃花源虚构
刘勰的“借力”
虚构
菊与星
刘勰拦路拜师
虚构的钥匙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桃花源记》
虚构
你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