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认知特点 促进个性化成长
2021-05-23林蕊馨
林蕊馨
学习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它必然具有人的活动的特性,符合人的活动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反映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也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活动的过程,它会受到个体个性倾向和不同心理特点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因此,充分了解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视角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实际获得,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一、调研了解认知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
学习很多时候就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正如奥苏泊尔所说:“如果我们不得不将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个体认知经验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开展。个体不同,学生的认知经验也就不同,不同的认知经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路径、认知方式也会不同。因此,调研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规划不同的学生路径,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
如《长方体认识》一课,为了了解什么样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特征,不同学生对什么样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特征的认知,我们进行了课前调研,设计了五种操作活动让学生选择,分别是:1.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2.用面摆成长方体;3.利用土豆削出长方体;4.直接观察长方体;5.观察比较长方体、圆柱、圆锥及其他立体图形。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任务以及操作获得结果的整个过程,研判活动任务的设计是否有效、能否帮助学生完成对特征的自主建构、不同的学生对哪种活动更感兴趣。
我们选择了20名学生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如下:
由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用小棒搭和用面摆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管哪一种学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都能够完成对长方体特征的完整认识。那么,教学中要为学生准备哪些学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我们又进一步做了访谈:课堂上你希望老师只提供一种学具还是多提供几种?学生回答:因为每个人喜欢的活动不一样,可以多准备几种让学生自己选。看来,学生希望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已经准备好的活动,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意识,另一方面也看出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认知经验进行合理选择,具备了一定的选择能力。基于此,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这五种学具,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交流分享,丰富认知,形成共识,实现了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学情调研,让我们能够充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选择,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个性化路径形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个体,个体不同,认知方式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特点,对不同材料的喜好也就不同,学生更容易被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材料所吸引,而这样的材料也更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因此,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具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应用特征创造方法画圆,并为学生准备了多样化的学具材料:直尺、铅笔、图钉、线绳、正方形纸片等,学生依据自己自身认知特点选取了不同的学具画圆,有的学生选择两只笔仿照圆规的样子构造了一个简易圆规画圆;有的学生选择图钉线绳画圆;有的学生选择直尺,从一点出发画长度相等的线段,再将线段的另一端连接起来;还有的学生选择正方形纸片,运用切正方形的方法画圆。多样化的材料为丰富的学习路径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拓宽了学生对圆的認识视角,加深了对圆的认识与理解。
三、设计不同水平的学习支架,实现个性化获得
数学学习的实践充分表明认知水平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因此,教学中面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应该为他们提供不同水平的支撑策略,使每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鸡兔同笼》一课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鸡兔同笼共有8个头,20条腿,鸡兔各有几只?一些学生没有思路方法,一些学生有初步的想法,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支架,按照学生的不同问题、不同需求提供给他们。如面对毫无头绪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支架:一只鸡几条腿?一只兔子几条腿,一共几条腿?2只鸡、2只兔子呢?像这样接着想一想;面对杂乱无序凑数的学生,为他们设计这样的支架:将尝试的过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一下,看看你能发现点什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支架,这些支架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了支撑,让不同认知路径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够有所获得,实现了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关注学生认知特点,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视角设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实现了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长,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风格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DDB1827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