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风格性

2021-05-23姚成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民族性舞蹈

姚成

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民间舞,亦或者是民间素材课程,其是我国各大艺术院校、各个地区高等师范类舞蹈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整个舞蹈教学体系之中十分重要的构成,在高校舞蹈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民间舞蹈十分注重舞蹈中歌、舞、乐之间的有效结合,这也是民间舞蹈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在我国民间舞蹈之中,依然还是保留着原始舞蹈的存在,融入不一样的舞蹈风格自然能够在一定环境下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而让民族舞蹈因此而变得更加具有其风格特色,真正将其发扬光大。民间舞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从中我们不仅能够很好地感受到时尚风味,同时也能很好地从中感受到传统风格,而这一种提炼以及凝结,促使其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广受关注。为了能够将其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本文就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风格性研究展开了如下探索:

一、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相关概述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风格与现代意义上的舞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不单单是因为地域文化以及民族各方面而造成的差异,同时也是舞蹈多种表现形式本身就很好地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解读,具体包含了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艺术表现。传统民族风格舞蹈之中本身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民族文化以及基因,在不断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之间的融合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够让舞蹈很好地凸显出现代市场以及风味,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保留传统风格上的原汁原味。而这一种在经过有效凝结以及提炼之后的民族民间舞蹈,其不管是从体态亦或者是律动变化等层面来分析,都能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其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以及糅合,特别是从中我们能够很好地看到一些民族性动作的拆解以及呈现,而且在舞蹈形式上也不拘泥于原本的方式,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从中深度挖掘其中本身具备的民族性内涵。

二、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风格性研究

1.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体态以及律动表现方式

民族民间舞蹈其自身风格通常情况下是指已经超越了之前现代舞蹈中的一般性代表动作,也正是因为其独特性才能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较为全新的感官认知,从而有效带动现场氛围,十分契合文化气息。以东北二人转为例,其较为典型的动作主要是丢扇子、扭秧歌等极具东北特色的民族舞蹈,而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则能够很好地看到演员上半身在表现的时候相对靠前,通常是一种略微向前倾斜的方式来很好地吸引群众注意力,而这一种当地都有的文化动作也很好地凸显出了当地人的乐观以及自信等精神风貌。除此之外,在舞蹈呈现过程中还借助于腿部走法以及相关动作的有效配合来起到良好的律动效果,而这一种体态以及动率的有效结合本身就是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筛选的部分,其能够很好地借助于舞蹈动作本身的精气神来进一步提升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的本该具有的民族性风格。

2.民族民间舞蹈意念与动作相互作用

民族民间舞蹈风格较为特殊,在训练过程中,其肢体动作以及步骤分解工作在开展的时候需要时刻提高意识,而且有意识的民族性表现方式以及无意识地糅合动作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在舞蹈训练以及节奏把控这一点上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意识,一方面不仅要充分考虑到舞蹈人员自身心态以及目标,另一方面还需要在舞蹈过程中强化相关风格性的动作衔接,积极借助于有意识性的动作调节来将民族艺术风韵很好地展示出民族民间舞蹈之中,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养成较为良好的意念习惯,所以在不同的动作训练之中起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实践期间,高校舞蹈教师自然需要时刻意识到民族性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认知以及感悟艺术形态,这样才能真正将舞蹈意念与动作进行有效融合,促进舞者能够树立起较为良好的舞蹈民族性目标。

3.民族民间舞蹈中认同与理解的多维角度

民族民间舞蹈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本身就不一样,其参考性、审视性本身都具有较高的鉴赏性,可是因为民族性理念以及含义促使其产生了较为抽象的认知,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在对民族性表达与演绎等多方面有所难度,为了能够有效诠释民族舞蹈多种维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理念方面的宣导,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舞蹈人员对于传统文化、概念认同的理解和把握,并且结合实际动作案例、舞剧判断、图片欣赏、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让舞者在掌握舞蹈动作掌握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这样就能进一步优化民族民间舞蹈。

4.艺术的风格特性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情感理解

风格特性本就是舞蹈艺术的精髓与灵魂,其作为区别于不同舞蹈文化艺术的标签,本就很好地诠释了该艺术的独特氛围、独特形成背景等内容。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而言,更是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入到了其中,诠释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生活艺术以及价值情感。从风格性角度来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分析与理解的话,自然能够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更好地认识不同民族的劳动情感。

三、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风格性应用

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方式,我们通常可以将其规划成为以下几种,其分别是积累文化、培养情感、剖析动作。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优化高校舞蹈教学方式,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认知与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高校舞蹈教学工作,同时还能将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有效呈现出来。

1.从训练积累角度分析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重要财富,其本身就是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十分优秀的历史,也是长时间积累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高校舞蹈教学人员在对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把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期间不断强化功底,借助于“探本求源”的方式来一层层深入与推进,这样才能真正将舞蹈动作、神韵有效展示出来,同时还能将民族民间舞蹈长期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情感传统以及审美特征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充分将其内在意蕴揭示出来。为此,高校舞蹈教学活动在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准确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基于此来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生的训练与培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效果,而高校舞蹈教学也能因此而得到有效的优化与发展。

2.从动作分析角度思考

众多研究调查结果之中有提到,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大多数都是源自于创作者对于劳动现象的提取,其很好地体现出了人们生活常态的抽象化处理,身为高校舞蹈教育人员,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即可结合劳动本身所具备的美感以及艺术特色,来有效实现舞蹈舞姿、舞步的民间化风格,而且还可以对一些较为典型的步调节奏、体态动作进行有效把控,这样才能为学生发挥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舞蹈表现力。为此,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研究,还需要基于研究结果来优化高校舞蹈动作训练,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同时让学生在舞蹈学习的同时逐渐形成较为良好的民族民间舞蹈风格。

3.从情感培养角度分析

从情感培养这一层面来分析的话,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之中有其背后的深意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劳动群众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而且在舞蹈表现过程中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舞蹈之中本身所蕴含的一种舒畅、快乐以及自然的情感。为此,身为高校舞蹈教师在分解民族民间舞蹈步骤的时候,还需要将理论性、感官性的一些舞蹈动作内容直接上升为精神领域,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舞蹈动作艺术层次,而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动作与情感的有效融合、历史与动作的有效结合。另外,在高校舞蹈教学期间,还需要对民族民间舞蹈之中较为典型的民间性手法进行解读,及时将其历史、情感、文化以及表现方式来展开统一化处理,这样才能真正将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题材变成教学动力和资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造力与创新力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有其自身文化特征,从中我们不仅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其所展示出来的人文理念以及自然舞蹈语言风格,同时也能很好地从中体会到其风格性的表达与诠释,这能为高校舞蹈学生了解与感知民族文化提供良好保障。为此,身为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期间一定要准确意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然后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利用其舞蹈风格性特征来提高學生民族舞蹈认知,这能进一步优化高校舞蹈教学,同时促进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认知和把握,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舞蹈水平提升。

【本文系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一般课题《高职高专院校民族民间舞蹈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白马藏族舞蹈为例》(课题编号:MZY20B09)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民族性舞蹈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舞蹈课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