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阈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1-05-21万陈芳

世界教育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

万陈芳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际化是大学教育改革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被理解为将国际维度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文章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因,并从提高全球意识、丰富前沿知识、提高就业技能三个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学通过国际化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当策略,旨在激发对世界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化 高等教育 世界一流人才 培养质量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迄今,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些学者把高等教育国际化描述为学生留学、教师国际交流、国际研究项目合作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1]。但也有学者主张,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国际活动,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2]。加拿大学者简·奈特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化和全球化融入到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职能的过程[3],这个观点广泛用于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教育机构的全球互联,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化已经从大学的边缘战略逐渐转变为核心战略,并成为大学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逐步从模仿发达国家办学模式和输出学生到国外求学的被动国际化,转变为立足自身文化的办学模式和积极吸引国外生源、学者的主动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涉及高等教育各环节一系列持续性的、综合性的改革举措。国际化维度的融入,丰富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也使得大学的文化更具包容性、理念更具多維性、价值更具开放性,同时学术也更具全球性,而这些特性的日益强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多数是由外部因素驱动的,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的描述多种多样,大部分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学术四个方面[4]。也有学者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响应,或者说是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化的重要举措。这些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的描述,大多侧重挖掘外部因素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影响[5]。然而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出发,可以探寻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因所在。“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6],大学的所有工作都应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根本动力。

国际化本身并不是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7],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为了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加入国际化视角,融入全球性的思维方式和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拓展大学的育人视野,扩充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不能简单地用物理属性和技术指标来衡量和描述其质量。为了较为清晰地阐述国际化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过程,本文将以学生的主体视角,从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两个维度分析国际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其中客观质量可以理解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程度,而主观质量则是学生感知到的高校教育教学满足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成功的个性发展需求的程度。同时,从意识、知识、技能三个质量属性,探讨国际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并从提高主体认同感,提升课程作为载体的承载能力,以及营造支持性环境等方面分析通过国际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能路径。

二、国际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世界一流创新性人才的国际属性,决定了国际化战略实施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密切相关性。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抽象的、无形的,其内涵非常丰富,是由核心利益相关者拥有和决定的。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高校的“产品”,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从产品增值过程来看,既有“产品性能”的物理性叠加,也有化学性、生物性的内化吸收和升华。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和发展的过程,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手段,在这个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但是国际化战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际化主要通过作用于意识、知识、技能等质量属性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国际化有助于全球意识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智力需求。在此背景下,大学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增加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全球意识。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站在世界角度思考问题,在国际层面分析问题,是一个从广角向超广角转变的过程。全球化思维,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具有更广阔的世界观。与培养全球意识密切相关的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思维模式。“跨文化”本身蕴含着两个思维方位,一个是学生所属国的文化,一个是外国的文化。与此同时“跨”蕴含着两个思维内涵,一个是对自己所属国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宣传,另一个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理解,包容或者欣赏。而国际化恰恰为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提供了渠道,也为学生跨文化思维和全球化意识的养成提供了平台。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内外文化的碰撞,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国际化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拓宽

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更庞大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可以从各国教育机构的共享资源中获益,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获取资源、使用资源的能力。特别是世界范围内实践平台的延展和扩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球性的硬件支撑。学生可以通过留学、实习、就业实践等国际化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通过跨学科、跨学校、跨文化的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了解世界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校内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也会逐渐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分享和学术立场,会为本国学生提供国际比较的视角。国际化为学生强化第一外语提供了语境,也为学习和使用第二外语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产生对其他文化的共鸣,从而获得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三)国际化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时代,学生面临着适应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也面临着适应全球化市场的就业压力。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是一堂立体的通识教育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以出国交换为例,学生走出舒适圈,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和新的环境,遇到的学术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等,都需要自己去想办法克服,这些锻炼对学生的批判精神、探究能力、适应能力等的提高起到了催化作用。与其他文化接触的深入,也会逐渐提升学生识别差异、理解差异和整合不同信息的能力。这种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辨别、吸收和升华的能力,是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业并成长为担负使命的行业领导者必不可少的。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化建议举措

国际化的动因从本质上决定了国际化战略的路径(见图1)。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选择国际化的路径,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如何看待教育质量,并从他们的角度找出最重要的质量要素,从而选择恰当的国际化战略路径,这也是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关键。同时,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理念,也决定了国际化过程中组织的构成方式和战略的目标,以及资源整合的方式和战略举措的具体功能。

(一)制定综合性的行动纲领和整体规划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生在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是一个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大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综合性改革,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在全球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对学生在读过程中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導,也包括对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的影响和渗透。可见,要保持大学国际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必须要形成一个系统的行动纲领和综合的实施方案。首先,要避免学生、教师或者院系各自为政的分散的国际化,而要由统一的思想统领、统一的理念贯穿,使得国际化维度能够渗透到大学改革的整体进程。其次,国际化战略应该是全面的。全面性意味着国际化战略必须影响到教育过程的各个层面,以及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学生毕业后的国际化可延续性。因此,在学期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充分拓展国际实践平台、校友联系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国际化的交际圈,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以及持续保持追求世界一流的态势。

(二)增加核心利益相关者对国际化的认同感

学生作为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不仅是大学国际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高校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关键。首先,获得学生对发展国际化的认同感,并确保学生在制定、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及反馈意见、改进战略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其次,教师作为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也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担负着知识传授和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教师的言行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学生、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成熟、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策略。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起源就是人员流动。直至今日,人员流动仍然是提高教师、学生跨文化能力、全球意识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流动,可以让师生身临其境,根据实地所见所闻所感,从而有所思、有所悟。但是,覆盖面不够广、交流渠道不够通畅、交流项目质量不高仍然是目前高校人员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为师生流动排除障碍、畅通渠道,是高等教育推进人才流动的关键。

为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国际交流计划是目前大学较为欠缺的一环。因人而异、因需制宜的国际交流计划,虽然对学校来讲实现起来有很大难度和挑战,但对提高学生的交流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要提升学生的主观认同感,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国际化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参加国际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认可并支持学校的国际化战略。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分认定等政策认可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加大校内国际化力度,可以通过国际交流经验分享、主动承办国际会议、组织国际节日庆祝活动等形式促进国内学生间、国内与国际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同伴效应提升学生国际活动的参与度。

奖励或者认可教师的国际化成果和国际化贡献对提高教师的国际参与度也同样重要。目前的教师国际交流活动,主要是由教师本人发起的,动机主要是提升自身科研合作范围和促进学术发展,起因是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或学术兴趣,而学校并没有为教师提供系统的职业发展建议,或者帮助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国际活动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国际化战略的积极性和效率,也直接影响到世界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虽然各大学正在有意识地鼓励教师通过沙龙、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进行交流和合作,但教师参与国际化的积极性目前仍受到一些抑制因素的影响,包括资金不足、缺乏奖励机制等,这些将对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学术前沿知识的传播等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可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奖励力度,以及承认国际参与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价值,对激励教师参与国际化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课程国际化内涵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国际化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是简单地增加英语授课课程。课程国际化的过程应该是通过国际化维度的融入,提升课程的质量,使课程能更好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是将国际视角融入到课程的各个方面的过程,包括授课方式、手段、内容、评价方法等。课程国际化的目标是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改进知识传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学术视角,丰富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载体的内涵。

课程是向学生传递全球意识、跨文化能力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一流课程承载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教学内容。同时,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课程的国际化是一个将国际化维度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进程的动态过程。首先,语言是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类课程是学生学习外国语言的主要途径,为了丰富学生语言技能,加强语言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在已有课程中强化国际化意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程中设计相关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要将最前沿的理论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国际经验分享也会为课程的国际化注入新的活力。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率不断提升,这为高校课程建设与推广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学生享受全球优质资源提供了新的平台。

(四)促进组织文化国际化

提供全球化、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是大学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日益依存,但绝不能把全球化等同于去民族化,等同于各国文化的同质化。高等教育应该是借助于全球化之势,发扬和宣传本国文化,并在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确立本国文化的主流定位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外国学者、学生学习和融入本国文化,使得学生在国内校园接受国际化学习和浸润式学习。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对大学校园文化而言,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文化才应该是主流文化,也体现了校园的核心价值观。校园内的雕塑、建筑、设施、符号、文字等正是这种主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际视野的系列讲座,学生节、电影节,以及节日的庆祝活动等,也是宣传主流文化、营造对国际化支持和理解的文化氛围的有益方式。同时,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文化传播、推广和融合的作用,在校园内创造开放的文化氛围。

激励学生与校内国际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这对学生的全球能力培养也至关重要。激活校内国际学生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联合成立社团等形式,帮助国际学生从文化上、学术上融入到校园生活中,而不是孤立的成为学校的一个少数群体。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有机会分享文化和学术感悟,通过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碰撞、交流,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这种非正式的接触也有助于伙伴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3]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4.

[2]RUDZKI R E J.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owards a mod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D].Newcastl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1998.

[4]菲利普·阿特巴赫,简·奈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别敦荣,杨华伟,陈艺波,译.高等教育研究,2006(1):12-21.

[5]菲利普·阿特巴赫.全球化与国际化[J].姜川等,译.高等教育研究,2010(2):12-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18-12-29)[2020-05-22].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226.html.

[7]簡·奈特.国际化的五个误解与五个事实[J]. 杨勇,译.世界教育信息,2013(22):56-57,72.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