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心理技术在寄宿制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2021-05-21王美娥王秀慧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王美娥 王秀慧

摘要:健康的人际关系、稳定的情绪状态、明朗的人格发展方向是个体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寄宿制高中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时间长,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低落、自卑、叛逆等问题。在学校教学中,根据寄宿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需要,运用绘画心理技术,通过主题绘画、团体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我,释放压力,改善关系,调节情绪,塑造人格。

关键词:绘画心理技术;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课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强调:高中阶段应帮助学生认识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部分生源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教育与家庭关爱的缺失引发学生自尊感削弱、安全感降低,再加之其在校学习与集体生活时间长,课业与考试压力重,教师管控力度强,学生自主性受限,情绪调节能力弱,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情绪焦虑、抑郁、人格自卑、敏感、自我认识不清晰等问题凸显。绘画心理技术可操性强,隐蔽性高,注重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较小,既有对绘画结构的量化分析,又有对绘画内容的定性分析,同时结合画者的自由联想和言语陈述,能够对画者的心理进行分析与疗愈,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课程。

一、绘画心理技术的内涵及优势

(一)内涵

绘画心理技术以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心理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为基础,以绘画为媒介,建立在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和绘画作品等多边关系基础上的促进来访者心理成长、療愈来访者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绘画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语言,可以自由表达个体的情绪与情感、体验与感受、困惑与愿望,能够反映与个体有关的意识或潜意识信息,绘画心理技术以平和、自省的方式帮助来访者转变情绪状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改善行为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优势

绘画心理技术作为一种心理投射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广泛使用。

1.操作简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小

绘画心理测试无需大量的测试材料,节约了测试成本,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开展绘画心理测试。测试时间较短,对测试空间的严密性要求相对较低,尤其适合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高中生开展有效的群体性测试。

2.隐秘性强,能够降低受测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高中阶段,个体人格逐步趋于稳定,认知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其行为和情绪情感中的文饰性和隐蔽性逐步增强。传统的问卷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受测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进行测量,受测者容易觉察测试内容,进而掩饰自我的真实心理状态;而绘画心理技术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在短时间内把自我的情绪情感状态,自我体验和经历呈现在纸上,满足了学生对自我隐私的保护,减少其阻抗与防御心理。

3.视角积极,注重对自我的积极探索

高中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心理上渴望并追求自我的独立,但现实中由于经济等客观现实因素,对成人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落差,进而出现自我认识不够清晰、自我定位不够准确、自卑等问题。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的负性层面,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而绘画心理技术则是在积极视角下,教师引导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阐述,积极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潜在能量。

二、绘画心理技术在寄宿制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经过众多教育学者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究,绘画心理技术日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流教学载体。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和实际心理需要,选择不同的心理绘画主题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一)把握学生的人际关系

寄宿制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其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有关。寄宿制高中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亲子关系不融洽,二是师生关系紧张,三是同学关系不协调。我校部分学生家庭关系复杂,亲子关系紧张。此外,寄宿制学校中,生生与师生间朝夕相处,学习与生活中极易产生摩擦;同时,学生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下,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其缺乏人际沟通技巧,不懂如何与人交流,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友谊出现问题,进而演变为关系不融洽甚至破裂。由于高中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受到外界刺激易封锁自我心扉,拒人于千里之外,产生孤独感、压抑感,不知晓如何寻求合适渠道排解压力,从而陷入自我矛盾的焦虑中,对学习与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以图1绘画作品为例,在团体心理绘画课程中,左侧的图片是绘画者的原始绘画作品,右侧的图片是经过小组合作之后形成的绘画作品。在左侧的绘画作品中,作画者呈现的画面内容主要有:四周带有阴影的长方形,长方形内有一个充满空心圆的心形,在心形的低端和顶端分别有一个小人儿,心形的右侧有一个大的问号和大的叉形,长方形的右侧有一小的缺口通向外界。整幅绘画作品透露出作画者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人际交往模式为孤独的、封闭的。在经过团体绘画合作之后,小组成员为图画添加了一些元素。在画面的下方添加了正在发光的手电筒,在画面的右方有两只手要打破长方形的壁垒。结合进一步的谈话得知,作画者性格内向,住校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权威型父母的管教下,亲子沟通模式僵化,面临心理创伤时,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内心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与同学交流较少,缺乏人际沟通技巧;但也希望拥有他人的理解与帮助,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小组成员添加的绘画元素恰好满足了作画者的心理诉求。

借助绘画心理技术,教师不仅可以获知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对不完整的人际关系进行修补。针对学生绘画作品中所反映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打破闭锁状态、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家校合作,结合学生的原生家庭和自然成长背景,引导其从根本上疗愈自我。

(二)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

寄宿制高中生长时间处在学校的封闭空间内,情绪情感受到压抑,情绪表达和情绪宣泄方式受到限制,日积月累,微小的情绪波动易酿成巨大的情绪隐患。绘画心理技术可以分析个体即时的情绪状态。每幅绘画作品的画面内容、画面大小、画面位置、笔触轻重、色彩浓淡等,都会帮助教师快速、高效、简便地了解学生当下或近期的情绪状态。从画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作画者自主地探寻情绪症结所在,转变不合理认知,重塑积极情境,建立正性情绪。

以图2绘画作品为例,在以“情绪”为主题的绘画心理课程中,一名学生以“考试”为主线,将自己近期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呈现在纸面上。从整幅作品布局角度分析,作画者思路清晰,选择了三个时间点体现出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情绪状态,从画面的线条角度分析,“考试后”和“对答案”的两个画面内容上,作画者笔触出现重复且较为凌乱,体现出作画者在这两个时间段内焦虑、不安的情绪,同时伴有巨大的压力。从画面的色彩角度分析,作画者选用黑色画笔呈现出大部分的绘画内容,但在左侧的成绩单上添加了亮黄色的波浪型闭合曲线,透露出作画者对于优异成绩的渴望与不确定,而对于分数的过度执着与重视可能正是作画者心中的压力之源。尽管作画者在整幅画面中着重用黑色凸显了自我的焦虑与压力,但我们仍不难看出,画面的右侧,暴雨中,一颗红色的太阳正从海平面冉冉升起,这是希望也是能量。

从整幅绘画作品中,我们清晰看到作画者当下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作画者所呈现的画面内容,教师可引导作画者深入思考“考试结果”与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关系,主动发现自身对于“考试”的不合理认知,探寻不合理认知的根源,转变认知,打破“成绩即能力”的定势思维,了解个体发展的多種可能性与选择性,接纳自我的不足,欣赏自我的优势,发现自身的潜能,善于运用自身的积极能量,创造安全、稳定、正性的情绪环境。

(三)透析学生的人格特点

作为人的典型行为方式的心理系统或动力结构,人格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环境变化及其适应过程中态度、信念、情绪和行为。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微观系统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在寄宿制高中,学校环境和教育是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因此学校承担着学生人格培养和形成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对高中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示范和矫正的作用。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人格特点,帮助其制定并健全自我的人格发展目标,需要教师更多地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其中,绘画心理技术可行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选作人格测量与教育的载体。

以图3绘画作品为例,在以“自我认识”为主题的绘画心理课程中,作画者以一只刺猬的形象表述了对自我的认识。整个画面中,“刺猬”位于纸张的偏下方且占比较小,在作画者的自我认识中,“自我”的形象较小,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从高中生智能特征、认真自控、情绪稳定性、外倾性、亲社会性五维度人格结构分析,在智能特征维度,刺猬给人的固化形象是跳跃的、灵敏的,表明作画者内心比较肯定与认可自我的学习能力;在认真自控维度,作画者所画的“刺猬”处于拘谨的状态,表明作画者可能天性比较软弱,但软弱是具有底线的,在特定的环境或刺激下,有可能竖起“尖刺”,出现攻击反抗行为;在情绪稳定性维度,画面内容透露出作画者易敏感多疑,易紧张;在外倾性和亲社会性维度,刺猬本身具有喜安静,怕光、怕热、怕惊的生物习性。在与作画者的进一步谈话中得知,他认为自己喜欢安静,不愿意自我表现,胆怯怕生,做事比较小心谨慎;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画面中的“刺猬”没有竖起尖刺,也没有蜷缩成球形,表明作画者虽胆怯不自信,但也希望放下心中的疑虑与警戒,与周围人和谐共处。

以绘画心理技术为基础,结合访谈,我们可以透析学生的人格特点,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提出差异化建议。针对寄宿制高中生易出现自卑、敏感、多虑等人格发展焦点问题,教师应促进学生自我肯定,重视学生自我认知教育,激发学生自我建构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优化学校育人心理环境,平衡与协调学校、家庭在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中的职责。

三、运用绘画心理技术的建议

(一)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绘画心理技术在寄宿制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心理绘画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对绘画过程或绘画结果的担忧,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担心和疑虑,并选择恰当合适的方法消除学生的担忧。如果学生的画作与教师的指导语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首先,教师要反思指导语是否清晰、明确;其次,对于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理解和包容。当教师在绘画心理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创设师生、生生间互信的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卸下心理负担,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表达自我,认识自我。

(二)遵守价值中立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绘画心理技术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评判学生的观念和体验,需要保持价值中立,激发学生进一步袒露内心活动。寄宿制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监管力度较大,师生处于严格的监管与被监管的不平等关系。教师应调整心态,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承认学生独特的个性,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念为准则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是非评判。教师应倾听学生对绘画作品的解释,不以专家或管理者的身份无视学生的经验和独特人格。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

(三)合理看待绘画作品的内容

在绘画作品解读与沟通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解读语言与态度,不能武断、绝对地分析绘画作品。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在学校集体生活环境和早期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复杂而敏感,而绘画作品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因此不能单纯地根据绘画作品诊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绘画作品中的积极、正性因素,挖掘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改善方法,唤醒潜在的心理能量。

绘画心理技术在寄宿制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为教育者把握学生的人际关系,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透析学生的人格特点提供了良好途径,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琳.绘画疗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

[2]赵静.绘画疗法在日常心理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2019(8)(下半月).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寄宿制学校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对高三体育教学的几点反思
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谈山区寄宿制高中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浅析寄宿制学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管理之我见
农村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谈
试析我区民族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