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

2021-05-21司马鑫利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偏角桡骨腕关节

司马鑫利

( 宽甸县中心医院手足及整形外科 , 辽宁 宽甸 118200 )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一旦出现桡骨远端骨折后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将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当前临床治疗该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即进行手法复位后用石膏进行外固定治疗,但是针对部分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且会造成关节面对位不整、稳定度差、顽固性腕关节及握力下降等一系列不良预后的问题[1]。近年来,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方法逐渐得到临床的重视。与保守治疗相比较,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疗效不稳定、并发症多等缺点,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纳入80例在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比和分析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旨在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8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均为在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病例资料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2019年3月,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有21例和1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43.16±5.4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跌倒12例,交通意外伤8例,外力击打10例。观察组40例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有22例和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43.20±5.5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9例,跌倒11例,交通意外伤10例,外力击打10例。且组间基线数据对比均衡性良好,因此具有后续研究的价值。纳入标准:就诊时均为新鲜骨折;均经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确诊;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行外固定架治疗;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继发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患者;合并血管神经肌腱损伤者及严重心、脑、肝、肾等严重病变者。

2 方法:对照组行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治疗前,对骨折复位前的X线片进行仔细的阅读,明确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类型,让患者取坐位,紧握其腕部及手部,拔伸牵引持续数分钟,结合骨折方向行向上或向下方位的桡侧或偏尺侧进行牵引复位。之后采用管型石膏进行外固定,并了解患者的感受与血运情况。嘱患者在术后 1、2、4、6 周复查X线片,以便了解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在治疗4-6周后将石膏拆除,并指导患者开始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行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给予臂丛神经麻醉或全麻,在掌侧作直切口,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将血肿完全清除,在直视下行骨折牵引复位,使用T型或L型钢板进行内固定,在C型臂机透视下,确认复位效果满意,对伤口进行冲洗,逐层缝合。术后2天让患者开始主动关节活动,并嘱其定期进行X线片复查,确认术后骨折的愈合情况。

3 观察指标:(1)治疗6个月后,测量2组的掌倾角、桡骨短缩及尺偏角等手术指标,评估患者的影像学疗效。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腕部疼痛情况。⑶用Cooney腕关节评分表[3]评估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包括疼痛功能、伸展活动度、握力、活动范围等方面,以百分制为标准,其中≤65为差,65-79分为可,80-89分为良,≥90分为优。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优+良)例数/40例×100%。⑷观察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神经炎、愈合畸形、关节僵硬及腕管综合征等。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术后掌倾角、桡骨短缩及尺偏角等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桡骨短缩及尺偏角等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如下: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桡骨短缩及尺偏角等手术指标分别为5.89°±0.42°、(2.67±0.15)mm,29.12°±1.54°,对照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桡骨短缩及尺偏角等手术指标分别为4.07°±0.78°、(4.39±0.78)mm,23.87°±1.26°;组间数据对比(t=12.993,13.696,16.687,P<0.01)。

5.2 2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如下: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02±0.65)分、(0.96±0.42)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57±0.79)分、(1.39±0.86)分;组间数据对比(t=3.400,2.842;P=0.001,0.003)。

5.3 2组患者的腕关节评分优良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00%,2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x2=0.720,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腕关节评分优良率对比(n,%)

5.4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中出现神经炎1例(2.50%),腕管综合征1例(2.50%),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中出现神经炎2例(5.00%),愈合畸形2例(5.00%),关节僵硬2例(5.00%),腕管综合征1例(5.0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8/40);2组间数据相比较(x2=4.114,P=0.04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x2=4.114,P<0.05)。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在患者发生骨折后若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救治,将会导致关节移位,最终造成握力下降、腕关节疼痛、骨关节炎及关节活动度受限等发生,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关键在于改善骨折部位血运,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恢复正常的腕关节功能。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是结合是否为粉碎性骨折、骨折是否涉及关节面等因素进行考虑。目前针对此类骨折患者临床主要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其中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或石膏固定,而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克氏针固定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及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术等。保守治疗具备操作简便,价格经济等优点,但是需要在拆除石膏固定后再进行锻炼,治疗后不利于术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4]。此外一些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关节僵硬、神经炎、腕管综合征、愈合畸形等不良事件,因此治疗后预后效果不佳。而外科手术治疗则能够于直视视野下即将开展解剖复位,从而促使关节面恢复光滑与平整,保持复位的稳定性,并且术后2天就可以让患者开始早期功能锻炼。但是由于年龄、经济条件、患者心理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患者不愿意选择手术治疗,而是选择保守治疗。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治疗优良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2种手术方式均有可靠的效果。观察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掌倾角、桡骨短缩及尺偏角等手术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更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结合临床实际治疗的经验,针对年龄偏大且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当出现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关节面移位>2mm、背侧成角>20°、腕关节骨折伴脱位、桡骨短缩<5mm、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较高,说明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更佳。针对神经刺激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可促使临床症状好转。畸形愈合此类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桡骨的短缩,当桡骨远端短缩>3mm,患者的腕关节旋前、旋后功能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当桡骨远端骨折短缩>7mm,将会引起尺桡关节韧带损伤,造成患者丧失旋转功能,同时还会增加传导负荷,引发各种不良情况[5]。而当患者共同出现桡骨短缩与尺骨角丢失等情况会严重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可以在行手法复位后对桡骨短缩和尺偏角进行纠正。

综上所述,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不同骨折发生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但采取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不但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偏角桡骨腕关节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桡骨头骨折治疗要点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