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究
——以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2021-05-21刘琼春杜娟

流行色 2021年3期
关键词:王澍象山校区

刘琼春 杜娟

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和引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直至繁荣富强的重要思想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层面的论述也同样指引着一代代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象山校区建筑规划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最初是为当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下的中国指明一条道路,在其逐渐发扬光大后,后续的理论随之开始影响我国的艺术理论与思想。应该承认的是,于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人民毫无疑问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这种影响也许不是体现在表面上,但一定会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帮助我们以唯物主义的眼光认识世界,以科学辩证的态度改造世界。建筑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既属于艺术,也是公共项目,它是主观的产物,同时也要遵循客观条件,作用于使用对象。

出生于1963年的本土设计师王澍凭借象山校区建筑于2012年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这无疑给中国建筑界一剂强心针,让中国建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呈现给世界人民。列宁的反映论指出,任何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象山校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首先是一种社会需要,进而在设计者脑中酝酿,形成方案时又经过了包括校方、施工单位的多方考量与修改,最终建成后得到了国内及国外社会的认同。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转塘镇,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第二个小区,象山的选址可谓得天独厚。象山的北、东、南三面是建筑规划用地,周围两条小河蜿蜒而过,很符合传统建筑的规划意境。在一期建设中,王澍采用了典型的“回”字型建筑布局,同时兼顾了空间变化与建筑和景观空间的关系,整体相对统一。而在二期建设中,王澍则采用了复杂而多样的建筑形态,诸如蛇形排布与一字型排布等形式,给象山校区注入了活力与乐趣。这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知提升。

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象山校区建筑风格中的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少艺术家认识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方式就是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手法相结合,同时让自己的艺术具有人民性。实际上虽然“人民性”一词是由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提出,但中国艺术的人民性历史渊源却由来已久。在《诗经》中就收录了不少先秦时期古代劳动人民的诗歌,而属于人民的艺术也一直未曾断绝,如民宅、民窑、戏曲等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一切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艺术创作理念。

象山校区也是基于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王澍用传统元素包裹现代主义精神内核,即建筑手法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则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态来体现。位于建筑立面的每一扇窗户打开后都会以框景的形式呈现外界的景观,经过现代手法简化的坡屋顶上覆瓦片,而在建筑立面王澍匠心独运地想到了用浙东地区极富地域特色的瓦爿墙来铺贴。瓦爿墙源于早先平民,人们将建筑边角料拼接而成一面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地方特色。马克思主义中论述到,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注重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正是采用了瓦爿墙的建筑手法,使得象山校区虽然本质是现代主义建筑群,却具有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

图1 瓦爿墙(图片来自百度)

图2 象山校区建筑(图片来自百度)

三、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象山校区建筑结构中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如何理解和把握尺度,是衡量一个建筑师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里的尺度是广义的,它可以是宏观的,如人类层面,地理层面,也可以是具体的,如建筑高度,内部规划。建筑师宛如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直接关系到我们置身于建筑师营造的空间时与自然的相处模式。同时建筑师也是人与人、建筑本身与环境之间的桥梁。

象山校区建筑的形体组合与空间组合,以及建筑与山之间的联系处理的极为得当(如图2),从路径规划、园林布置也可以看出其专业性。王澍和他的团队是经过了实地的考察与测量工作后才着手设计的,纵观象山校区的建筑结构,有的简约,有的复杂,这是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和学生的活动范围确定的。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手段解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设计学生及人民真正需要的建筑空间,是一名设计者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基本的方法论。

四、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王澍的建筑色彩中的体现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整体色调质朴写意,以中国山水画为意象,以素雅的古旧小青瓦、纳阳的木质窗棂,以及南方建筑中常见的毛竹、土墙、山石、木檐,建筑材料本身呈现的质朴色彩让校园充满了江南意蕴和古朴色调。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巧妙地掩映融合在象山的自然环境中,在100万片青瓦的连绵起伏的一个屋顶之下,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穿透性空间,青瓦的颜色很暗,太阳照射下来,有着吸光不反光的特性,显得优雅又隐逸,消融在象山的夜色中,所以建筑材料的质感与色彩很巧妙地回应了传统美学中的“山野隐居”“天人合一”理念。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关于人类如何认识和对待自然、如何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其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论中提到,人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人类根据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能预见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短期或长期影响,王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建筑的色彩基调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天人合一的绿色设计手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充分体现。

图3 建筑材料与色彩(图片来自百度)

五、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王澍的建筑理念中的体现

对于王澍的建筑作品,荣誉的背后也有质疑的声音。有看法认为他设计的作品不具备现代主义建筑应该具有的实用性,对此王澍的回应是,对建筑本身实用性的理解也是相对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问题。如有人质疑窗户的采光性不够,王澍的本意就是想营造一种较为昏暗的感觉,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在光源不足的情况下还有灯光作为补充。而相对复杂的建筑结构,王澍的本意是追求让建筑具有情趣,跳脱出直来直去的枯燥路径,使人行走在建筑内部抱有乐趣及游戏心态。王澍曾说自己的建筑是实验建筑,他也一直在探索建筑在未来的可能性。人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不断实践,反复实验,才能在某天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许多建筑师一生的建筑作品可分为几个不同时期,如日本建筑师筱原一男,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其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家经济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果的今天,人们的艺术需求及创作、鉴赏艺术的能力也会快速提高。在马克思艺术理论的指导下,相信王澍会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与人民要求的作品,也相信国内会涌现出更多比肩甚至超越王澍的建筑大师。

猜你喜欢

王澍象山校区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象山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