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内器外
——基于东方审美的汉字设计实践
2021-05-21成朝晖
成朝晖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2
视域所及,万象皆存道器间,每个时代都会跳脱出其特定的设计思想与视觉语言,哲思蜕变亦共享互存。在致力于创造多元化、多维度与综合性的生态环境、健康文化的人类生活价值相互和谐的智能时代,设计发展的方向更加趋向于人文、个性与情感之特点。
道内器外,是一种人文传统精神引导的设计实践观。“道”与“器”并重的研究落实在修行层面,不仅研究形与物的外观之美,更在于心、言、图、物、境关系的追问与探究。
汉字设计饱含有机的设计智慧,不仅体现在字与图的构成中,也流露于以汉字设计为核心的造物领域。汉字设计实践是笔者基于探寻创新范式的东方审美的造物与设计。东方有着大雅之美,即物我两忘,意象且含蓄、从容亦淡定,似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具有东方文化精神和美学特质的内蕴之美,标志着一种自然本源且独具文化传承特色的本土活化设计。将“师法自然”的东方思维与智慧进行融合与创造,以身心之感悟进行劳作与融造,内敛中释放简洁、人文与自然本色,顺应人们在当代设计中最为需要的情感需求,践行设计理念和造物方法的创新,启创“造图、造物、造境”的东方智慧设计。
一、自然融造·善韵生活——《字·造》系列产品设计
造物是造“器”,“器”是人们从具体的使用目的出发,以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物质形态构成的一种内涵体现。笔者以汉字为元素进行的一系列家居实用品的产品设计。汉字本身形意结合,探索汉字设计“形”与“意”内涵与外延的再创造,诠汉字之形意视觉,释东方之审美境界。
《字·造》系列是笔者基于东方造物的汉字设计实践,探求汉字从平面到立体,从视觉到触觉的自然融造,将平面的文字图形深化为凹与凸的立体层面,结合材料本身的淳朴质地,暗含细致的肌理质感。对整体设计的构建,首先是对设计内涵的准确定位。除了汉字视觉形象力求新颖,笔者更关注材料、质地与工艺之间恰如其分的有机结合所能带给人们的五感体悟,包含:从视觉到触觉的重量感、温度感等感官作用,从平面立意到空间布局,从造型到材质选材,从制作工艺到成品表面肌理与质地,从视觉、触觉、空间感上综合构成一种整体意境,使人从视觉感知到触觉感悟得到更舒适的愉悦感,获得汉字造物的更多可能性。
《字·造》系列之器的作品是将汉字“器”加以平面图形化,并转换成三维立体且赋予功能性,让汉字“器”的视觉呈现完美契合的融于简练内敛的造型之中,诠释寻常之外的视觉趣味和东方诗意,呈现虚实相生的悠远意境。笔者视材料为主动交流的情感媒介,是呈现设计内涵与意境的镜子。汉字之形赋予材料以人文内蕴,两者结合,传递着视觉,带动观者心灵触动,是营造一个和谐的、富有表现力的汉字美学天地。如果材料存在的自然魅力与汉字形态设计相辅相成,不仅是良好的设计表达媒介,而且材料美感也可以丰富整体的造型形态。因此,笔者以为,汉字的形态是中国汉字文化形意融汇的符号,与材质的有机融合是带有自然天地之温润感觉的材料审美意象;与自然共存的一体感产生美的记忆,是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融造。同时,设计呈现的不是单纯的材料,而是承载人类情感的材料本体的记忆,如,树木的年轮、厚重的金属。此件作品,笔者选用的是木质集成材料,其原始状态已具有了形态美感,美在其天然色泽、自然纹理、原始气息……带有一切本原的质朴痕迹、表情与记忆。当竹器茶杯置入于“字里行间”,休憩之中品味茶香,也可以体味自然材质带给人们的丰厚联想,品鉴在不同质地材料中展现的自然肌理诠释的述说与力量。(图1-2)
图1-《字·造》系列之器顶视效果图
图2-《字·造》系列之器正视图
《字·造》系列之观山、思雨、听泉的作品,力求创造集欣赏、陈设与实用为一体的器物。下方为大理石,雕刻以点线,点线连接而形成“观山”、“思雨”、“听泉”的汉字字形,与上方另一材料乌木的自然纹理呈现的山水意境遥相呼应。汉字的“点”中插入透明的有机棒,可以搁置名片、卡片、书册等实物,上方对应的三角形、长条形和正圆形的凹槽,可存放签字笔、首饰等生活小物件。如此,将汉字之形的视觉表现自由地融于整体造型之中,呈现自然的诗意,传递东方人文情韵,体悟东方的视觉趣味和悠远情怀。此系列设计具有实体性,石材与天然的乌木构成物质材料的实体。作为物质实体,材质自身所具有的质地感能够作用于人的触觉,可令人感知材质的软硬、轻重、冷暖、光亮或粗糙,以及色彩、透明度、光泽感等,再反馈于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审美感悟与记忆搜索。
笔者希望将材料从物质维度所担负的任务中解脱,回归到其充满魅力的原生面貌中。诚然,产品是材料与工艺相结合的产物,不但要关注材质的自然属性,也要开发工艺与材料的审美创造。材料从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是设计者精心择选、艺术提炼和再创造而审美转化生成的结果。乌木的天然纹理与色泽的对比,形成自然的峻山、净泉、皎月的意象。材料的表现力,不但体现在内容呈现,亦体现在形式构建中。笔者选择乌木,是因为其质地呈漆黑的重量感,但抚摸上去却如丝绸般滑润与温暖;而乳白色的大理石呈现着現代感的光洁质地,轻轻触碰却有着一丝凉意。《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乌木与大理石材的结合,呈现出一半是和善,一半是冷静的表情,这是自然材质与人的心理反映融合后的感悟与智识,此设计正是源于笔者心中的善意,慢享生活。适合的设计,如同水一般贴合万物而润物无声,健康生活的设计也需要善韵生活。(图3-5)
图3-《字·造》系列之观山、思雨、听泉顶视图
图4-《字·造》系列之观山、思雨、听泉正视图
图5-《字·造》系列之观山、思雨、听泉局部乌木材质效果
二、劳作上手·哲匠相融——哲匠奖杯设计
“哲匠奖”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研创最高荣誉。“哲匠”奖杯是体现此奖项核心理念的造物设计,是为最崇敬的智者们设计。笔者接到设计任务第一个直观地思考是材质:即选用厚重的设计材料与相应工艺,如铸铜或份量重的木质,或黄花梨、檀香木等有留存价值的木料制作。
考虑到需要给制作留出时间余地,笔者迅速进行设计概念的思考。首先,从“哲匠”两个汉字的字体设计入手,这既是奖杯的核心内容,亦是东方设计精神的符号,将“哲匠”做成立体形式的铸字工艺,也是“哲匠”精神的体现。于是,根据设计思路进行字体变异、立体效果图制作、材质效果表现,并呈报给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于是,在三套方案中确定了以“哲匠”汉字设计为创意的一款。
“如哲人般思考,如匠人般劳作。”笔者的设计正是回归“哲匠”两个汉字的本体内涵而进行字形演绎,延伸成两个并列的立式方体,寓意“教学与科研并重,树德与成果并重,立己与领军并重”,“哲匠”二字亦体现“哲思匠作”的艺术教育理念。以汉字为东方视觉元素,简练、鲜明、直观地表达哲匠奖的权威性、庄重感和人文关怀,树丰碑式的气息,彰显“哲”与“匠”的内涵品质。
设计稿确定后即刻开始寻找制作单位,且各单位就设计稿提出不同制作技术与工艺。笔者也在比较中分析,如采用铜拼接手段,手工的拼接缝、平整度与挺直度较难保证;若是开模铸铜,奖杯重量高达7-8公斤,时间来不及。劳作技艺是作为理想与完善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技艺的刻度,也是“哲匠”理念的分离。
于是,开始探寻新的制作材料与工艺。千钧一发,一刻不敢停歇。
第一步,采用整体防锈的合金铝块切割。寻找制作厂家与技术,并果断确定打样。奖杯设计的特征是汉字的直立式造型,切割技术可以一次性将文字从立体的条状材质中将汉字形态成型。这样的切割的准确度大大超出铸铜和手工的铸造,是最精密和准确的。
第二步,购买材料并整体切割。历时四日,立体初样成型后,根据工艺的特点,再调整“哲匠”的字体结构和细节笔画,以利于制作技术与工艺实现。这一步是了解切割设备的特点,最精密的机器也有其制作的局限性,笔者设计的笔画在第一次切割中就存在着局部的制作困难,汉字的笔画结构无法使切割机一次性走线成功,必须结合手工切割,造成制作上的粗糙和时间上的延误。因此,重新调整“哲匠”两个汉字的笔画细节结构,使得笔画全部通透顺畅且开放,易于切割走线。
第三步,奖杯表面文字制作工艺选择。分別尝试腐蚀与雕刻制作,字体腐蚀若想达到一定深度,小的文字就会有破损;金属雕刻文字相对精致,但费时费工,雕刻的深度也需要根据材料的硬度尝试,但现代机器设备的激光雕刻更能体现品质与精微。
第四步,打磨与抛光奖杯的表面。为赶时间,重细节,笔者亲自上阵,参与打磨与抛光!将切割机裁切过的生涩的材质棱角全部进行精致打磨,让手感细腻、顺滑且柔和。
第五步,表面质地制作工艺与色彩选择。笔者最初是考虑镀金,这样表面可以达到化学的稳定性,但若是磕碰,表面的镀金容易破损;铝氧化金的制作可达到材质的内部组织,整体上可以阐释金色块状的效果。于是试验与比较各种金色:香槟金、偏暖金色、偏冷金色,色彩呈现和配置成份与氧化的时间有关系,经过反复试样最终确定“哲匠奖”金色及表面略有细微肌理的质感,完成奖杯成品的制作工艺。(图6-9)
图6-哲匠奖杯立体效果
图7- 雅素中暗发光亮的金色 “哲匠奖”杯
图8- 笔者亲自参与打磨与抛光制作
图9- 切割、打磨与雕刻过程
在视觉美感与内涵同时重视的时代,尽管材料与工艺的可选择性很多,但每一个设计所选取的材质都会透显出其本身所具有的表情,我们需要细细体味的是材质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反应。在“哲匠奖”颁奖的前一日,雅素中暗发光亮的金色“哲匠奖”杯终于呈现,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教育教学奖的崇高之金色丰碑。在颁奖的这一刻,笔者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压力、困顿、劳作、费神、技道相生的纠结都化解在颁奖的激动与喜悦时刻,是“哲匠奖”给美院人带来一种理念的更高追求。思想者致广大,劳作者尽精微,“哲匠奖”杯同样蕴含着劳作上手之工匠精神。
许江院长在首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中说:“在东方人的世界中,匠者的劳作运其心、劳其神,表达其意念,赞天地,育众生。哲匠正是用自己的劳作来体现人格的力量、进而化人的这样的一类作匠。”[1]在“哲匠奖”杯的设计实践中,笔者进一步体会设计与制作的不可分割,尤其是制作工艺的研究与探寻是此设计重要的部分,工艺环环相扣,不可忽视每一个细节。《考工记》中早已经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描述。材料价值绝非审美价值,材料之美需有工艺之巧。奖杯设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实用和材质、工艺的完美结合,它是多种工艺进行的综合性形式。材料与设计造型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制作工艺与技术,而且决定了造型形式与风格。一个完整的造物设计形态,是道器相生,其中包容了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匠心之“巧”,揭示的是“美”中之“真”、“精”中之“因”、“巧”中之“道”,需要我们设计师做到的就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三、和而不同·生生不息——《和·生》系列海报设计
汉字的平面设计已然成为传播东方视觉的代表,连络着个体与公众,潜移默化的浸润着人心。笔者在2002年进行汉字设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原初的目的就是通过探索汉字设计形意之创造、汉字图文信息传达之功能、汉字图形表达之方法以及汉字设计之审美等相关问题,把中国东方文化与设计表达方法及其艺术想象力融入汉字体的创意之中。一方面,在日常的汉字设计实践中,让视觉信息传达更加独特且富有生趣,同时探索中国汉字焕发视觉活力的方法与范式;另一方面,使汉字体创新活化,拓展汉字形意创造更加广阔的设计空间。
《和·生》系列海报设计,是以汉字作为形象要素的平面设计。真善于内,必美于外,以形达意。(图10-11)
图10-《和·生》-和而不同
图11-《和·生》-生生不息
首先,将汉字“和”与“生”进行现代演绎,字形流转东方神韵,似绸带、似波浪,赋予生命之感,展现汉字图形魅力,呈现悠远意境。笔者的汉字设计更着力于“意”之传达。所谓“意”,可以延伸出含意、意图、意象、意匠、意义、意味、意趣、意蕴等相关含义的词语,是一个集合“意”、“象”、“趣”、“蕴”等多内涵的复合体。
其次,在形态的转折中借鉴书法的笔意,充分考虑汉字书法的视觉流动,营造酣畅淋漓的观感和动人心神的气韵,让汉字“和”与“生”的视觉呈现更为自由的融于简洁、遒劲的虚拟造型与材质之中,珠联璧合。所谓物以情观,设计之“意”是滋生于人们的审美心理活动,必然伴随着情感活动。笔者把主观的感受、情绪和情感融汇于视觉的汉字意象中,牵引出人们的主观情感。因此,“意”既产生于情又是情的表现,是“情”“意”相携与伴随。
再者,在色彩表现和视觉表达中,强调整体上的协调和局部的对比,于统一之中又具有灵动的变化。整体的汉字材质感为金色,右上角的“和而不同”、“生生不息”的汉字简化与变异也采用金属材质感,形成呼应与和谐的效果,体现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汉字设计语言的迭代更新;大的汉字字体与小的英文书法字体,是形态和笔意上的呼应与融合,亦是大小而产生视觉的对比之美。作为汉字的视觉设计,以黑底色衬托主体的汉字物象为基础,以主体“绸带”流转的视觉流程为主导,化合为汉字“和”与“生”之意象,借助于一定的软件技术与艺术手段物化为视觉形象,让“和”与“生”的汉字设计超越日常的现实原貌,主动积极的诠释令人以形会意、以意会心。
诚然,汉字本是表意炼形的典范,凝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象。笔者一直不断地探寻古今、东西之间的映射,在熟悉的汉字文化中寻找千年源头,追觅具有生命力的、质朴丰硕的设计形态,酿造东方审美且焕发超越时空的现代性,唤东方设计之和而不同,启汉字智性设计之生生不息。
注释:
[1] https://www.caa.edu.cn/yzjt/201701/10337.html 许江院长在2017年首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