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方加减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Δ
2021-05-20费芹芹葛荣美李云涛王振国李玉明
费芹芹,葛荣美,李云涛,赵 莉,王振国,李玉明,崔 涛
(1.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江苏 南京 210011; 2.南京市上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科,江苏 南京 211100; 3.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研究部,天津 300162; 4.武警后勤学院学员三大队,天津 300093)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且容易反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的胃黏膜因腺体及上皮萎缩,可导部分患者出现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等癌前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目前,中医治疗是CAG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CAG在中医辨证中主要分为5种证型,即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阻证及胃阴不足证[3],本研究纳入的为寒热错杂证患者。乌梅丸是一种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由乌梅、黄柏、蜀椒及附子等组成,具有虚实兼顾、调和肝脾、温清并用和辛开苦降等临床特点[4-5]。研究结果显示,乌梅丸具有修复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损伤、促胃肠动力、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等作用[6-8]。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可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通过作用于氢钾ATP酶而抑制胃壁细胞中的胃酸分泌,从而保护胃黏膜[9-10]。上述2种药物联合应用,在治疗CAG中是否能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改善CAG的预后,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了乌梅丸方加减与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治疗CAG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为武警特色医学中心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CAG患者,共88例,包括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5~71岁,平均(53.74±8.25)岁;病程0.5~12年,平均(4.61±3.11)年。西医诊断标准:胃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胃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黏膜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及黏膜成结节状改变等,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腺体萎缩、肠化。中医诊断标准:(1)主症,①胃脘隐痛或胀满;②疲倦乏力;③餐后加重。(2)次症:①四肢不温;②纳呆;③大便稀溏。(3)舌脉:①脉细弱;②舌质淡[3]。纳入标准:(1)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且中医诊断符合CAG,无幽门螺杆菌感染(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的患者;(2)尚未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3)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好;(4)性别不限,但年龄在25~80岁范围内。排除标准:(1)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对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或乌梅丸方过敏者;(3)以往进行过胃相关手术者;(4)病理检测疑似胃部恶变者(如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胃息肉等);(5)伴有精神、智力或语言障碍等患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7)伴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如肝肾衰竭等)者。
纳入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8~65岁,平均(51.8±5.2)岁;病程0.5~8.7年,平均(6.6±7.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26~67岁,平均(52.4±4.9)岁;病程0.5~9.6年,平均(7.2±7.8)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年龄及性别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合理饮食、戒烟戒酒、生活规律及避免刺激性食物。(1)对照组患者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规格:20 mg(按C17H19N3O3S计算)],1次20 mg,1日1次,共治疗1个疗程(4周)。(2)观察组患者进行乌梅丸方加减与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治疗。乌梅丸组方为党参、当归和乌梅各10 g,细辛、黄连、桂枝、干姜、蜀椒、黄柏和附子各6 g;脘腹痞胀,加枳壳、木香各6 g;纳呆便溏,加炒白术、山药各10 g;反酸,加吴茱萸3 g、乌贼骨30 g;加水煎煮至200 ml,1日分2次服用,治疗1个疗程(4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给药方法和剂量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所有证候均分为四级(包括重度、中度、轻度及无),其中主证(包括嗳气、饱胀、胃脘疼痛、纳差和痞闷)分别记6、4、2及0分,次证(包括嘈杂、睡眠差、疲乏和反酸)分别记3、2、1及0分。(2)中医证候疗效。(3)内镜病理组织学积分(包括异型增生积分、肠化生积分及萎缩积分):治疗前后分别通过内镜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分析异型增生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和萎缩程度,按其严重程度分为4级(包括重度、中度、轻度及无),分别计3、2、1及0分。(4)血清学相关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以及胃泌素-17(G-17)的水平。(5)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所有患者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的评定标准[3]:(1)痊愈,疗效指数≥95%,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2)显效,70%≤疗效指数<95%,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得到改善;(3)有效,30%≤疗效指数<70%,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得到好转;(4)无效,疗效指数<30%,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显效率=(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1.1 主证积分: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主证积分(包括嗳气、痞闷、饱胀、纳差和胃脘疼痛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证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嗳气、痞闷、纳差及胃脘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饱胀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证积分比较分)Tab 1 Comparison of main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2.1.2 次证积分: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次证积分(包括睡眠差、疲乏、嘈杂和反酸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差、疲乏及嘈杂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次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次证积分比较分)Tab 2 Comparison of secondary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2.1.3 总积分(主证积分+次证积分):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1.19±3.92)分,对照组为(21.12±3.7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为(8.43±2.95)分,对照组为(15.28±2.81)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4 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显效率分别为38.6%(17/44)、27.3%(12/44),总有效率分别为79.5%(35/44)、70.5%(31/44),观察组患者的总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Tab 3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TCM syndrom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ases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镜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异型增生积分、肠上皮化生积分和黏膜萎缩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异型增生积分、肠上皮化生积分和黏膜萎缩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黏膜萎缩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异型增生积分、肠上皮化生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异型增生积分、肠上皮化生积分及黏膜萎缩积分比较分)Tab 4 Comparison of dysplasia score, intestinal metaplasia score and mucosal atrophy scor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17、PCT及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G-17、PCT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G-17、PCT及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G-17、PCT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G-17、PCT及CRP水平比较Tab 5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G-17, PCT and CRP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肠道反应2例,恶心呕吐2例,头晕头痛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4%(5/44);对照组患者出现肠道反应3例,恶心呕吐4例,头晕头痛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2%(8/44);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AG是一种长期反复的慢性疾病,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将CAG归于“胃脘痛”范畴,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饮食不调、外邪犯胃、脾胃素虚、情志失和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胃是其主要病位,但也与脾、肝等其他器官相关[11-12]。乌梅丸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方,属于寒热并用、补虚泻实、辛开苦降之剂,具有和胃止痛、疏肝补脾和清热驱寒的作用,还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而发挥促进消化的功能,从而加强糖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13-1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更显著;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总显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表明观察组的治疗可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提高治疗效果。内镜组织病理学检查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织学积分虽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其中黏膜萎缩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外,研究结果表明,胃黏膜萎缩会导致G-17分泌降低,而PCT、CRP分泌升高,因此可用于筛查CAG[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17、PCT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显著,从而间接表明乌梅丸方加减与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治疗CAG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乌梅丸方加减与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胃黏膜萎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