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人工栽培培养基用料配比技术研究
2021-05-20高旭
高 旭
(国有新宾满族自治县赵家林场,辽宁 新宾 113213)
赤松茸Strophariarugosoannulata又名酒红球盖菇、大球盖菇、皱球盖菇,属于草腐菌而且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1-3]。赤松茸色泽鲜艳、肉质细腻、口感极佳,同时具抗癌活性高,降低血脂、血糖,安神以及改善动脉硬化等多种功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4]。目前对赤松茸栽培基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木料为原材料的配方上,所用栽培基料的配方成分复杂多样,未经优化配比,对赤松茸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等指标具有很大的影响[5-6];而利用各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化栽培基料配方研究报道非常少,农作物秸秆配方不仅避免了玉米秸秆被废弃或焚烧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更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实现变废为宝,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带来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多样化[7-8]。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124°27.15′E,41°40.33′N。新宾满族自治县是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地表坡度多在10°~36°,境内峰峦突起,沟壑纵横,平均海拔500 m左右,最高峰为碰子沟,海拔962 m,是典型的冰川地貌。新宾县属北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750~850 mm。夏季气温炎热,高温可达到37 ℃,早晚温差大;冬季极度寒冷且持续时间较长,低温可达-38 ℃。全年无霜期5个月左右,植物生长季为4-9月,全年大于10 ℃的年有效积温平均2 750 ℃左右。该区森林资源茂盛,分布着大量珍贵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首选地区。
1.2 试验设计
所设试验均为生料栽培,木料采用沙松、黑松、落叶松的木屑或者树木枝丫粉碎加温蒸煮,晾晒让松木颗粒充分挥发油脂和其他抑菌类物质,晒干后攒成大堆固料备用。玉米秸秆和青稞秸秆选择当年生产且新鲜无霉变的,在栽培前2 d将栽培料放入水池进行浸泡并加入适量石灰,确保栽培料充分吸水,第3天将栽培料取出使其自然沥水,当水分达到60%左右时即可建堆栽培。设计4种配料方式,筛选出适宜赤松茸栽培的最佳培养基配料比例。
T1-1:木屑30%+棉籽皮30%+麸皮15%+玉米芯10%+玉米面5%,含水量65%(用量5 kg·m-2);
T1-2:木屑30%+棉籽皮30%+麸皮15%+玉米芯10%+玉米面5%,含水量65%(用量7.5 kg·m-2);
T1-3:木屑30%+棉籽皮30%+麸皮15%+玉米芯10%+玉米面5%,含水量65%(用量10 kg·m-2);
T2-1:棉籽皮80%+麸皮10%+糖5%+石膏5%,含水量65%(用量5 kg·m-2);
T2-2:棉籽皮80%+麸皮10%+糖5%+石膏5%,含水量65%(用量7.5 kg·m-2);
T2-3:棉籽皮80%+麸皮10%+糖5%+石膏5%,含水量65%(用量10 kg·m-2);
T3-1:75%青稞秸秆+20%麸皮+3%玉米面+石膏2%,含水量65%(用量5 kg·m-2);
T3-2:75%青稞秸秆+20%麸皮+3%玉米面+石膏2%,含水量65%(用量7.5 kg·m-2);
T3-3:75%青稞秸秆+20%麸皮+3%玉米面+石膏2%,含水量65%(用量10 kg·m-2);
T4-1:30%玉米秸秆+30%香菇废料+30%玉米粉+10%稻壳,含水量65%(用量5 kg·m-2);
T4-2:30%玉米秸秆+30%香菇废料+30%玉米粉+10%稻壳,含水量65%(用量7.5 kg·m-2);
T4-3:30%玉米秸秆+30%香菇废料+30%玉米粉+10%稻壳,含水量65%(用量10 kg·m-2)。
采用高压锅蒸汽灭菌,在100 ℃以上温度条件保持9~10 h,锅内在0.15 MPa压力保持1.5~2 h。将4种培养料各装100袋,每袋装湿料1.2 kg,接种赤松茸菌种,按常规方法进行发菌、管理,观察赤松茸出菇整齐度测定赤松茸产量。
1.3 测定指标
1.3.1 发菌时间和菌丝长势
每天调查1次,记录不同处理菌丝长势,*表示菌丝长势一般,**表示菌丝长势较强,***表示菌丝长势强。
1.3.2 出菇数量和质量
自出菇开始,每天调查各处理的出菇时间,50%以上出菇记录该处理出菇,同步调查出菇数量和出菇质量。
1.3.3 赤松茸子实体产量
赤松茸达到采收标准时,每处理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菌株调查菌盖厚度和直径、菌柄长度和直径、整齐度等表型相关参数,求其平均值,并计算菇型指数,菇型指数=菌盖直径(mm)/菌柄长度(mm)。另外,全区收获计算产量及相关参数。
1.4 数据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 5、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v7.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料配方及用量对赤松茸菌丝发菌的影响
12个不同栽培料配方发菌时间差异显著,其中T2-2和T4-2栽培料的菌丝发菌时间最短,仅30 d,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而T1-3 和T3-2栽培料的发菌时间最长,达到了36 d(表1)。在相同质量水平下,T2、T4的栽培料3配方比T1、T3栽培料配方发菌时间短。T4栽培料配方比T1、T2和T3栽培料配方菌丝生长强。总体而言,栽培料使用量 7.5 kg·m-2的菌丝长势比5 kg·m-2和10 kg·m-2强,而T4-2处理(30%玉米秸秆+30%香菇废料+30%玉米粉+10%稻壳,含水量65%,用量7.5 kg·m-2)更适合菌丝的生长。
表1 不同栽培料配方及用量对赤松茸菌丝发菌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料配方及用量对赤松茸出菇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赤松茸菌丝在发菌以后需要15~20 d后期管理才能出菇。不同栽培料配方的出菇时间均为15~19 d,且随着每个配方栽培料质量的增加,赤松茸的出菇数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不同栽培料配方的出菇数量差异显著,其中T4-2和T4-3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T3-1处理出菇数量最少,显著低于其它处理。从出菇质量及外形来看,配方T1、T2、T3的出菇质量较细弱,而T4的赤松茸较粗壮,且数量较多,尤其是T4-2和T4-3处理更突出。
表2 不同栽培料配方及用量对赤松茸出菇情况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赤松茸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栽培料12个配方中菌盖厚度、菌盖直径、菌柄长度、菌柄直径普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各配方栽培料质量的增加,子实体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出菇的整齐度也随着栽培料质量的增加而增加。4个不同栽培料配方中,随着栽培料质量的增加,菇形指数总体上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菇形指数T4-1、T4-2和T4-3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发现,当栽培料配方为T4-2和T4-3 时,赤松茸的商品性最好。
表3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赤松茸形态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料配方及用量对赤松茸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料的子实体个数、单株干质量、单株鲜质量和鲜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每个配方中栽培料质量的增加,子实体个数呈现增加趋势,且鲜子实体总产量也呈现增加趋势,子实体单株鲜质量虽然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加趋势不明显。在栽培料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子实体单株鲜质量和鲜子实体总产量表现为T4>T1>T2>T3。在配方相同而用量不同的T2栽培料情况下,子实体个数的差异达到31个;在鲜产量方面,配方T4-2和T4-3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4 不同栽培料配方及用量对赤松茸产量的影响
3 结 论
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料T4配方比 T1、T2和T3配方菌丝长势强,出菇数量较多且粗壮,尤其是T4-2和T4-3处理更突出;在鲜产量方面,配方T4-2和T4-3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因此,筛选出适合赤松茸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栽培种培养基及用量为30%玉米秸秆+30%香菇废料+30%玉米粉+10%稻壳,含水量65%,用量7.5 kg·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