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看工科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2021-05-20吴剑英吴彩斌杜侦
吴剑英, 吴彩斌, 杜侦
(1.江西理工大学教务处,江西 赣州341000;2.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南昌330038)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包括高等教育阶段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1989年设立以来,一般每4年评审一次[1],迄今共评选出8届。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首次接受香港、澳门申报[2]。
据教育部2017年统计,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而在2914所高等学校中,本科办学层次有1237所,其中工科院校400余所,占比三分之一以上,行业特色鲜明,主要涉及交通、建筑、城建、航空、民航、化工、石油、电力、地质、矿业、电子、铁道等行业,大部分以科技、理工、工业或工程大学冠名,是我国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力。
工科人才是我国体量最大的人才培养学科,从工学门类出发,分析工学获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基本情况,可探讨工科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分析
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3](简称候选项目)以教育部公布的1297项作为分析样本。该候选项目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院校。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4](简称获奖项目)以教育部公布的452项作为基准,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400项。为了统计分析的一致性,将候选项目中未公示出现的军事院校、港澳院校和教育部评估中心获奖数扣减,共20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8项),获奖项目样本数定为432项。
为了方便统计分析,将特等奖并入一等奖;联合申报获奖的按照第一申报单位统计,第二及之后单位不统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入山东省获奖数中;新疆建设兵团获奖计入新疆获奖数。因此,432项获奖项目可划分为一等奖50项,二等奖382项。按照申报学科门类统计情况如表1所列。
表1 按申报学科门类统计
二、工学获奖分析
(一)工学候选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1.工学候选项目在各申报学科门类中占比
在1297项候选项目中,工学候选项目371项,占比28.60%。工学依然属于申报热门学科门类,这与我国高等院校中工科院校的数量与地位是相称的。除工学外,其他申报学科门类位居前列的是教育学、医学、理学和管理学,占比依次为10.10%,10.02%,7.25%和6.17%。候选项目中按照学科门类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候选项目学科门类分布
2.工学候选项目在各省市推荐申报占比
除青海省外,其他30个省(市、区)均有推荐工学项目参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北京市推荐工学候选数最多,达到35项;最少的是西藏,为1项。工学申报位居前列的省市依次是北京、江苏、陕西、山东、上海、辽宁、湖北、广东、四川和浙江。这些省市无一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
如果按照各省市申报工学门类在本省市项目的占比,排名前十的省市是新疆、陕西、山西、宁夏、江苏、重庆、黑龙江、山东、海南和辽宁,如图2所示。而这十个省市,要么是边远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培养工科人才的省份,如新疆、宁夏、海南等;要么是工业发达地区,工科人才培养相对成熟的省市,如陕西、江苏、重庆、山东、辽宁等。
图2 申报工学门类占比排名前十的省市
(二)工科获奖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1.工学获奖项目在各获奖学科门类中占比
371项工学候选项目最终获奖129项,获奖率为34.77%,超过平均受奖率(33.31%),其中一等奖16项,二等奖113项。
工学一等奖项目占总获奖一等奖的比例为32%,是所有学科门类最高的;其次是医学,占比为12%;教育学、法学和文学占比均为6%。工学二等奖项目占总获奖二等奖的比例为29.58%,也是所有学科门类最高的;其次是教育学和医学,占比均为9.69%。位居后三位的学科门类是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
2.工学获奖项目在各省市推荐申报占比
各省市获奖率超过平均受奖率33.31%的省市有9个,依次是江苏、陕西、上海、广东、浙江、北京、天津、湖北和重庆,如图3所示。而这些地区,毫无疑问都是中国高等院校云集的地方,高等教育发达。其中江苏省以获奖率77.78%排名第一,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江苏省的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图3 受奖率排名前列的省市
从工学获奖绝对数来看,排名前十的省市依次为江苏、陕西、北京、上海、湖北、浙江、辽宁、山东、广东和天津,基本与受奖率相对应。但从获奖项目中工学占比情况来看,排名前十的是新疆、宁夏、西藏、云南、陕西、江西、江苏、辽宁、山东和黑龙江,如图4所示。这些省份中,除江苏、山东和陕西外,绝大多数都是工业欠发达和迫切需要培养工科人才的省份。
3.工学获奖项目等级情况分析
有12个省市获得了一等奖,依次为北京、江苏、上海、陕西、湖北、浙江、天津、山东、四川、安徽、广东和湖南,其中前三名的北京、江苏和上海共获得28项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6%。而二等奖则分布在31个省市,位居前五的省市为江苏、北京、陕西、上海,共获得196项二等奖,占二等奖总数的51.31%。
图4 获奖项目中工学占比排名前列的省份
工学所授16项一等奖中,仅分布在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天津、上海和浙江共7个省市。工学一等奖数在各省市获批一等奖数中,山东最高,达到100%,最低的为上海,仅为14.29%,其占比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工学一等奖数占比排名前列的省市
工学所授113项二等奖中,分布在23个省市,仍有河南、山西、广西、甘肃、贵州、海南、内蒙古和青海等7个省份没有获得工学二等奖项。而工学二等奖数在各省获批二等奖数分布规律,与图4相同。
4.与2014年工学获奖项目的变化分析
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总数和2018年完全相同[5]。同样为了对比统计分析,对2014年获奖数也扣减军事院校获奖项目数,并将特等奖并入一等奖后重新计算。近两届获奖项目中工学门类获奖对比分布如表2所列[6]。
表2 近两届获奖项目中工学门类获奖对比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与2014年相比,2018年工学门类获奖数上升14项,获奖门类占比提高3.24%。其中一等授奖数上升3项,获批一等奖门类占比提高6.51%;二等授奖数上升11项,获批二等奖门类占比提高3.49%。
(三)工学获奖项目高校和主题分析
此次工学获奖最多的高校为西安交通大学,共有7项授奖项目。紧随其后的是东南大学,有6项,浙江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各有5项,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各有4项。获批3个工学奖项的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和江南大学。获批2个工学奖项的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44所高校获得1项工学奖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按照主题的内容来分,可划分为八大类: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其他综合等[7]。但仅考虑2018年工学门类的授奖项目,其主题分布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占整个工学获奖项目数的85%以上,可见人才培养仍是工学获奖主题的重中之重。
三、工科人才培养趋势
新时代带来人才培养新要求。当前以信息、智能技术全面渗透为特点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工程人才,这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8]。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不断开拓[9]。教育部在2018年、2019年先后开展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遴选工作,分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三个赛道,从新工科理念深化、结构优化、模式创新、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
在“新工科”建设引领下,各地各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综合性高校如复旦大学投入巨资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脑科学数据库,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进行跨界突破性工程应用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工科优势高校如天津大学创立了工程博士模式,培养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完全学分制方式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高了学生学习成效并实现多元发展[10]。
我国高校工科体量大,涉及高校多。从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工学候选项目及获奖项目可知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11]。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能体现教育教学理论及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效,反映了工科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顶天”工科人才
工科人才培养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来培养工科一流人才,是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一大亮点,反映了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顶天”[12]。如授奖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方位全过程培养能源领域一流创新人才(浙江大学);面向国家急需,构建“三位一体”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聚焦海洋强国战略,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以上获奖高校主要是“双一流”高校,学校的办学基础扎实,办学水平较高,获奖基于“能源领域、集成电路、海洋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培养的是面向国家需求的特定工科领军人才。当前高等教育在履行培养人才这一基本任务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培育国家需要的“顶天”工科人才。
(二)结合产业需求培养“立地”工科人才
国家发展战略落实需要各个产业的协同推进,结合产业需求来培养工科创新人才,是工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另一个亮点,反映了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立地”。如授奖项目:产业需求牵引的计算机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东南大学);面向制造强国的建设战略,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上天入海、四维融合”,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西北工业大学)等,获奖高校基本也是“双一流”高校,办学特色鲜明,获奖项目都是结合了产业需求和行业特色来培养工科创新人才。做实产业发展,需要有真才实学的“立地”工科人才的支撑,高等学校结合产业需要在培养工科人才的同时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合工程专业认证培养国际化工科人才
工程专业认证作为工科专业的“国际通行证”,能较好地体现工科专业的专业水平与育人质量。一些高校结合工科专业的行业特征积极参加工程专业认证,大力培养国家化人才。如授奖项目:多层次构建全球环境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国际胜任力(清华大学);高峰建岭,打造铁道工程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高铁“走出去”战略(西南交通大学);以ABET认证为契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华东理工大学)。这些获奖项目都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行业发展优势,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四)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因经济发展等差异,高校发展不均。地方高校为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少地方高校都是结合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3]。如授奖项目:适应辽宁振兴发展的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协同机制的改革与实践(沈阳工业大学),地方高校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应用型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南昌航空大学),依托行业特色优势,区位协同、学科融合构建冶金与能源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昆明理工大学)。以上获奖高校都是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与一流高校相比有一定差距,扎根地方办学,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获奖项目充分抓住了“应用型焊接技术人才、冶金与能源”等地方发展特色,将工科人才培养融合了地方特色和区域需求,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五)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联合培养工科人才
工科人才培养是产业行业紧密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能有效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一些高校与行业紧密相连,联合行业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来培养工程人才。如授奖项目:校企深度融合“紫金模式”协同育人创新与实践(福州大学);“军民融合 校企协同”,培养具有献身精神的兵器类专业人才(南京理工大学);“产教融合 协同培养 多元发展”——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江西理工大学);“产出导向、产教融合”的地方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湖北工业大学)。这些获奖高校均是地方高校,积极投身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工科人才培养深入融合了行业和企业需求。
四、结 语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对推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工学对国家的工程技术发展至关重要,也支撑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8年工学门类获奖率为34.77%,较2014年提高3.24%。工学一等奖项目占总获奖一等奖的比例为32%,二等奖项目占总获奖二等奖的比例为29.58%,是所有学科门类最高的。
“双一流”高校,关注的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需求和工程专业认证等方面培养工程创新和国际化人才;地方高校,更关心的是结合地方特点、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也体现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各高校要充分根据学校定位及办学基础,结合国家战略、产业需求、行业特色等,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