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研究
2021-05-20李凯欧阳斌
李凯, 欧阳斌
(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第一,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课程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备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也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国内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逐渐应用了俱乐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有着积极意义。
虽然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高校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实现全民健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1]。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的呼声[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文中选取江西省的6所高校,分别为: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宜春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以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发放学生问卷的数量为600份,回收591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572份,回收率为98.5%,有效率为95.33%。
(2)确认好访谈内容及提纲之后,利用江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交流平台,向江西省部分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就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受访者有30人,访谈结果均为有效作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现状分析
1.学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同情况
与传统式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3]。被调研高校已形成了多元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作类型:一是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二是体育课教学俱乐部,三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四是“3+2”阶段化俱乐部。通过上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能够依据个人喜好或兴趣选择体育活动。在相同的兴趣爱好下,俱乐部中的学生有着更多的共同话题,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4]。此外,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方面与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有着较大差别,其教学形式更为丰富,且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时间选择体育学习活动。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时间的自主规划性,避免了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冲突,其积极性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所减少,进而更愿意参与到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活动当中[5]。基于俱乐部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为此,该模式被众多高校学生所认同。如表1所列,学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同情况,结合统计数据可知,对该模式表示非常支持占比达51.7%,表示支持的学生占比28.3%,这意味着江西省接受问卷调研的对象中,大多数学生认同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
表1 学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认同情况
2.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情况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在以往时期,高校实施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学生的体育观念通常都是“要我练”,也就是说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体育活动[6]。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改革之后,体育课程的保健性、娱乐性、群众性、业余性、层次性、可选择性及可持续性等特点尤为突出。俱乐部教学模式将体育第一课堂与体育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不仅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对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有着积极助益。在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学校当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动机向多元化及合理化转变,学生不再仅以获得学分为目的而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是在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意愿下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我要练”的意识逐步提升。部分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人适应社会,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能使自己身心更为愉悦。表2为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情况。不难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参与体育学习有着更高的兴趣,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除了在于增进身体健康之外,84.1%的学生希望通过参与体育学习进一步充实生活,使个人的生活更为丰富;80.8%的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则在于适应社会。由此可见,俱乐部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社会化功能得以凸显。
表2 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情况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据受访的高校体育工作者反映,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大多数学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管理主体主要是高校体育部[7]。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时间不超过两年,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体育工作者由于缺乏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经验,体育教学模式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过渡时,许多教师无法快速适应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规划时间带来了较大便利,但同样也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难度。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是在教学模式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制定了不同的管理制度及方案,由于各高校的体育工作者鲜少接受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培训,仅仅只能凭借自身理解而构建基于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教学管理办法,导致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之处,教学管理体系较为混乱。在受访对象中,如表3,超过50%的高校体育工作者认为学校现有的场地及设施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同时,学校在不同学期设置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造成影响。
表3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2.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师资力量亟待提升
在有关“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师组织、管理经验的评价”当中,如表4所列,大多数学生对俱乐部教师在组织、管理经验方面的评价并不理想,54.7%的学生对教师组织、管理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并不满意,指出体育俱乐部教师在组织、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仅有5.4%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的体育俱乐部教师有着丰富的组织及管理经验,对此持以非常满意的态度。近年来,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越来越普及,大学生对时尚类的运动项目有着更高的积极性,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发展及能力的提升[8]。因此,高校开设体育俱乐部需要与学生的需求有着更高的契合度。在调查过程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也普遍表示,选择体育俱乐部项目时,更为倾向于选择个人感兴趣的项目,其中选择时尚类运动项目的学生比例最多,占比达到53.5%。但受访高校体育工作者表示,现有的体育教师业务专项结构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的教学及组织管理较为擅长,对于时尚类体育项目的教学则相对较弱,例如,足球俱乐部中的花式足球项目,在竞赛类中,学生Battle、团队表演赛、Ironman、Sick3在学生群体中较受欢迎,新颖的运动方法和竞技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其中。然而,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专项结构却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选项要求,时尚类运动项目的教师尤为匮乏,尤其是时速单骑、定向越野、户外营地、街舞、花式足球等相关项目的体育教师并不多,部分教师是由其他类型的项目改行而来的。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亟待调整,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表4 学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师组织、管理经验的评价情况
3.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实践差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俱乐部中的多元化的体育项目可供学生选择[9]。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无差异化的体育教育方式,学生可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选择不同层次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对于那些个人体能及体育技能较好的学生,较高层次的体育知识及技能更为适合其学习;而对于一些领悟能力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基础层次的体育项目来达到巩固体育知识并逐渐掌握体育技能的目的[10]。此外,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学生还能够在完成必修课的情况下,选择其他层次的体育项目进行拓展锻炼。学生通过参与各类俱乐部中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表5为学生对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分层教学实践的满意度情况,样本学生中,表示非常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要高于其他选项的学生,占比分别达到37.6%和26.7%。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实践情况,与高校体育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之后发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俱乐部体育项目的开设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偏离,对于部分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受场地及设施的限制而无法较好地开展,因此,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较为有限。如此一来,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实现体育运动项目的选项自由。受访高校体育工作者表示,尽管高校公共体育课已开始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部分高校实践个性化教学及分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没有真正得到满足。
表5 学生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满意度情况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尚且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较为认同,且在该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逐渐发生改变,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及习惯。有51.7%和28.3%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和支持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仅有8.7%的表示不支持,这说明学生对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比较认同的。同时,一半以上的学生均认为,参与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不再仅仅只是获得学分,更多的在于陶冶情操、帮助个人适应社会、充实生活等。为此,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依然面临阻力
高校公共体育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俱乐部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在受访高校体育工作者当中,66.7%的教师认为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而55.3%的教师认为学校场馆设施器材利用不足,同时还有33.4%的教师认为俱乐部体育教学项目设置不合理,这些因素都是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的体现所在。为此,学校应对教学管理予以重视。第二,在师资力量方面,25.5%和29.2%的学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师组织、管理经验的评价是非常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受访高校体育工作者也表示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会对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造成影响。所以,高校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64.3%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分层教学并不满意,18.4%的学生则认为一般。这意味着当前江西省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并不理想。后续阶段,学校应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予以强化。
(二)建议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及其依然面临阻力的情况,有必要加快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设,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育人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以科学管理助力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管理助力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第一,合理规划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活动时间。各校应充分结合本校实际,灵活安排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避免体育活动时间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无法真正享有自主权。第二,调整俱乐部体育项目与活动内容。不同高校在场地设施及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方面存在差异性,而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因此,体育项目及活动内容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相关项目[11]。例如,目前大多数学生对时尚休闲类体育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高校可以适当增设此类项目,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俱乐部体育活动当中。第三,创新俱乐部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高校可以选择高质量的体育知识,灵活将教材应用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当中,进而实现俱乐部体育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吸引力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颇受学生欢迎,因此,俱乐部体育教师可搭建专门的体育俱乐部网络化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发布各类体育知识,以便学生灵活应用体育俱乐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第四,协调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高校要在设定好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及标准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权,且俱乐部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应具备一定的自由。在管理过程中,俱乐部教师应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人本为主”的体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此外,俱乐部的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考核、检查及评比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并做好体育俱乐部管理的反馈,进而提升其科学性及合理性。
2.以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项业务素质、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专项业务素质方面,高校有必要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通过在职培训,体育教师可以学习更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提升个人的专项素质,倡导体育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并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使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结构得以优化[12]。在体育教师选聘阶段,高校应制定合理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计划。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学科及学术梯队的建设,打造高素质、专项业务能力强、敢于创新的体育教师队伍,进而满足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设需求。在科研素质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要对自身的科研能力进行提升。一方面,体育教师应主动学习俱乐部教学科研理论及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针对俱乐部体育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体育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给予俱乐部体育教师政策及经费方面的支持,鼓励俱乐部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立项,促使体育教师积极深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更多适合时代变化及学生需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科学化管理手段。
3.以分层教学改革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建设
据了解,部分高校的体育项目俱乐部实行的是三级会员制,学生按照初、中、高各等级相对应的上课时间进行学习,并每周至少参加俱乐部体育活动三次以上(含教学、训练、辅导课)。此方式可供其他高校借鉴,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将不同体育基础水平的学生进行划分,同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高校需要针对不同等级设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例如,对于初级学生,课程学习应侧重于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进度方面适当放缓,因为初级的学生的个人体能及领悟能力等相对较弱,俱乐部体育教师应充分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教学,帮助学生夯实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基础,进而为更高层次的体育学习做好准备[13]。对于中级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体育知识及技能学习的难度,但要注意不能跨度太大,在学习进度方面可稍微加快。在中级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基础,适当提升俱乐部体育学习难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级学生,可在增加学习难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拓展性教学,该阶段的学生的专项水平较高,学习进度要比初级和中级学生要快。对不同等级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同时,处于初级或中级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在主动参与俱乐部体育活动并通过考核之后成为高一等级的会员。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也可以较好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项目锻炼,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