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
——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证据
2021-05-19徐圣杰
徐圣杰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各地在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与人口。城市作为现代经济部门的代表,其与传统部门的显著差异在于要素集聚的程度,集聚的要素借助于规模经济。从静态角度看,产生了要素空间再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而从动态角度看,更高的要素集聚也降低了诸如“面对面交流”等机制发挥作用的门槛,使得新观点和新发明以更快的速度涌现,助推了创新活动。基于此,一个合理的推论是集聚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使用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2003-2017年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求厘清集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从来都是不均匀的。哪怕是在人均经济长期踯躅不前的前现代社会,人口也往往集中于资源较为丰腴或是商贸相对发达的区域,这点在当前也不鲜见,新古典经济学对此使用区位来解释,或者说第一天性(皮埃尔,2011)。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启动,要素集聚的规模经济越发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三个机制:分享、匹配和学习(Duraton and Puga,2004;陆铭,2017)。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分享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某些具备不可分公共物品获利,更大的市场范围也增加了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概率,比如企业之间、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在更大的市场规模中,就可以提高匹配的质量和概率,要素集聚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使得知识更快扩散。此外,要素集聚增加了本地市场潜力。斯密定理指出,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分工的深化,而分工的深化能够带来效率的提高。反过来看,如果扩大了市场规模,分工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化(刘霞辉,2020)。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集聚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否则将会出现全部经济活动集中于某个区域。Brakman et al.(1996)提出了集聚可能产生的拥堵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包括环境污染、空间和资源限制以及拥堵的交通、电信和储存设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性障碍不断得到破除。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各类要素开始了跨空间流动,以捕捉潜在的套利机会,这点可从中国日益集中的要素集聚得见。但是,考虑到现实中存在的各类摩擦,中国的集聚程度是过高还是过低,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本文认为,考虑到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的不利于要素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束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导致的市场分割,集聚经济的益处可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即便存在这么多的障碍,目前各类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发达区域流动的趋势仍未转变,这表明要素在集聚区域的边际产出必然高于非集聚区域。换言之,如果能够破除要素流动障碍,要素会更多地流向集聚区域,而集聚经济的好处也能得到更大的彰显。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1: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H2:集聚程度的提高也会产生拥挤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
pgdpi,t+α+β·aggi,t+X+δ
表1 描述性统计
其中,pgdp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agg是集聚水平,X是控制变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invest、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城市基础设施infra和财政支出gov等。
(二)变量说明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gdp,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agg是本文核心解释变量,表示集聚水平,用产出密度来衡量,由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与地区建成区面积之比来度量。固定资产投资invest使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衡量,外商直接投资fdi使用城市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衡量,城市基础设施infra使用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来衡量,财政支出gov使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来衡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首先,本文对长三角41个城市2003-2017年进行了线性拟合和二次项拟合,结果见图1和图2。图1的拟合方程为pgdp=7431.734+6 610.83*agg(P=0.00),R^2=0.636 2;图2的拟合方程为pgdp=-1 2 293.02+1 1 882.51*agg-251.67 7 3*agg^2(P=0.00),R^2=0.6873。从图中结果我们可以直观看到集聚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一定联系。
(二)回归分析
表2汇总了回归分析的结果,表的前3列中agg均在1%水平显著为正,证实了本文的第1个假说,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于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是0.0144,说明FE模型更适合本文的估计,我们在最后一列加入了agg的平方项,并使用FE模型重新进行了回归,来检验本文的第二个假说,agg^2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负,验证了本文假说2,集聚程度的提高也会产生拥挤效应。
从表中结果来看,集聚程度每提高1个点,会使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提高6 477.438元,这表明在现行阶段,提高集聚水平,加大要素的集聚程度,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表的最后一列agg的系数是8 422.03,agg^2的系数是-129.31,可知当agg的集聚程度为32.56时,集聚产生的促进效果最大,这表明从目前中国的城市规模看都偏小。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总体平均效应为,集聚程度每提高1个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6 477.438元。此外,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最优集聚规模为32.56,从这个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城市的规模偏小。
基于本文结论,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当进一步破除要素向都市圈、中心城市流动的障碍,城市主政者也应当减少以前限制要素集聚的障碍,充分发挥要素集聚的规模经济,通过要素的高效集聚,挖掘经济增长的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