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企业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
2021-05-19朱晓杰等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朱晓杰等*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党的十九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重要部署,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创新工作会提出“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导向,创新平台作为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型号的技术支撑;牵引专业技术发展、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和储备;着力技术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基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能力。
一、航天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意义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作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领域主力军及我国唯一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单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领域内的绝对技术优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自身局限性等因素影响,研究所曾经具有的显著优势正逐渐减弱,领域地位遭受严重冲击,创新发展已迫在眉睫,需开拓国际合作项目,扩大生存空间。
为推进国家对航天强国建设战略的实现,落实航天科技集团“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要求,围绕“技术立所、技术强所”的发展目标,研究所在客观分析内外部战略管理现状和经营环境的基础上,服务于核心技术快速发展进行创新平台体系构建。
二、创新平台构建与实施的内涵
创新平台是整合集聚科技资源,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支撑和服务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科技机构或组织。一般而言,从事创新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称为“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具有5 个基本特性:一是资源集聚性;二是功能协同性;三是运行开放性;四是机制创新性;五是载体多样性。中心、基地、实验室都可以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创新平台体系构建的总目标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实现创新平台布局完善和技术创新能力升级,使创新平台真正成为凝聚人才、凝聚思想、聚集资源和新模式、新制度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新理论、新概念、新系统、新领域和新文化的孵化地,支撑研究所最终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军民融合型、产业发展型国际一流宇航核心部组件及其应用服务的高技术企业,引领空间技术发展。创新平台体系以平台布局为核心,辅以平台组织、平台管理、平台保障,促进创新效能逐步提升。
三、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主要举措
研究所在创新平台体系构建方面,目标明确、链条完整,有效支撑回收、遥感两大主业和航天应用产业。在组织优化方面,架构合理、有效落实技术创新的主体责任;在管理优化方面,职责明确、机制健全,支撑创新平台高效运转;在创新保障方面,超前投入、激励创新,有效保障创新目标如期实现。
1.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平台布局
(1)战略层面建立平台架构
一是在研究所战略层面,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上采取全面布局和重点突破、非对称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聚焦重点方向和任务配置资源,按照“科技创新型、军民融合型、产业发展型”的发展模式,明确创新平台任务。
二是对接国家及平台主管部门发展规划、管理要求及扶持政策,结合研究所技术发展,利用全球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水平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等工作。
三是着眼长远和全局,统筹布局各级创新平台的申请和建设。创新平台布局覆盖研究所全部专业,按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究、工程研究与成果转化、联合研究4 类布局,建立以“核心技术快速发展”为中心,涵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的“三位一体”平台架构(见图1)。
图1 “三位一体”平台架构
(2)建设层面明确布局目标
各级各类创新平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以高校为主体的合作伙伴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补充,是构建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针对各级各类创新平台的设立需求,对标集团、北京市、国家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的设立要求和标准,找差距、定目标、定措施,由平台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创新平台发展规划,形成涵盖国内国际、层次清晰、架构合理、专业全面、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布局(见表1)。
2.建立两级平台组织架构
为优化创新平台管理,保障创新资源聚集,提高创新效率,研究所建立所、平台两级组织,辅以决策层、管理层、创新层的3 层管理模式。
所级组织架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创新层,建立以所长为创新平台体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创新体系组织架构,将多个机关整合到管理层,负责制定对创新平台的统一政策和制度,为创新平台高效运行奠定制度基础和运行规范,给创新平台提供宏观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研究所创新平台组织架构见图2。
表1 创新平台体系布局
图2 所级组织架构
平台级组织落实平台主任负责制,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研究所自行或与联合共建单位设立创新平台领导组,设立学术委员会、管理办公室、研究部以及依托一线科研部门,联合国内外优势资源运营创新平台。根据平台定位和目标,组织协调研究部开展创新活动。平台级组织架构模板见图3。
3.建立开放融通的平台管理制度
(1)以“放、管、服”为指导,全要素规范管理
围绕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和年度考评、动态调整、分类建设的管理机制,支撑研究所技术和产品发展规划落地。以“放、管、服”为指导思想,下放平台主任责权利,建立各平台运行独立经费预算,赋予平台业务运行经费审批权;将平台年度工作策划纳入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策划,解决创新平台与实体科研部门运行“两张皮”问题;根据创新平台工作当量核算方法(见表2),建立年度工作任务绩效包,稳定平台研究团队;建立平台年度考核机制,给予优秀平台年度绩效包30%的绩效奖励。
图3 平台级组织架构模板
表2 创新平台工作当量核算方法
(2)深度挖掘平台资源,搭建协同创新网络
以创新平台牵头,协同内、外部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为进一步增强合作机构、团队的参与度,研究所建立创新平台、研究方向、课题组多层次网络节点,降低创新网络因环境动荡而导致的不稳定性,进而构建了各平台内、外部创新网络,搭建平台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框架。各平台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系统梳理合作需求,明确合作目标与定位,面向国内外优势研究机构和领军人才,采用多种模式建设长期、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跨行业整合优势资源。
4.建立覆盖全面的超前资金投入结构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超前自主投入,优化、稳定投入结构,建立覆盖全面、层次分明的创新自主投入体系(见图4),实现创新过程的顶层推动、部门联动、人员互动,加强对原始创新和系统创新的投入,确保满足创新需求,培育创新成果,支撑后续国家重大专项、重要型号、重要基础科研项目立项和研制;通过技术服务等横向任务和向民用及商用市场进行成果转化,多渠道获得外部经费收入,逐步实现创新的自主造血功能,支撑核心技术持续引领。
5.营造允许失败、敏捷快速、创造价值的文化
(1)打造“吾创基地”,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本着“做思之吾,创吾之思”的建设理念,成立航天吾创基地,从而提供设备资源进行仿真与试验,兼具路演展示、交流培训等功能,打造敏捷快速、开放融通的创新基地,为青年研究人员试验、试错、开放交流提高创新空间和创新条件,以创新理、创新术、创新益为指引,鼓励青年人才在技术创新上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在新的领域、新的方向上继续和国际先进对标,在系统集成创新、专业技术创新、前沿领域创新和抢占国际制高点上有所建树,更好地服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图4 创新自主投入体系
图5 创新奖励激励生态系统
(2)全方位即时激励,充分激发创新热情
建立基于速度和价值的奖励体系,体系覆盖创新环境、创新过程和创新人才的全方位创新要素和全周期创新过程,激励创新成果产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创新奖励激励生态系统(见图5)。创新平台是重要的创新环境,支撑整个创新过程;创新过程从战略规划到型号/项目产出创新成果;以创新环境和创新过程培养创新人才。在创新环境方面,设立创新平台评估优秀奖和创新平台认定成功奖。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建立覆盖战略规划阶段、立项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转化阶段全生命周期创新成果的奖励体系。在创新人才方面,设立创新之星、技术进步之星和卓越贡献奖。
四、创新平台构建与实施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建设,研究所现有平台总数达到11 个,其中国家级2 个、市级3 个、集团级2个、院级4 个;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院8 个(4 个国际)、1个院士工作站,多家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了层次清晰、架构合理、覆盖全面、高效运行的创新平台体系。
基于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近3 年研究所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项目大幅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较“十二五”同期增长3 倍;核心技术方面,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尤其是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光电探测器,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空间光学遥感核心器件的技术封锁,做到自主可控,摆脱了欧美等的制约;支撑国家重大任务方面,完成近百台套星船器件、遥感相机研制能力提升,满足了宇航、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国际各类市场需求;连续两年获得“集团公司十大技术突破奖”和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建立了稳定的科研队伍,多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创新平台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益,可为航天企业及国内的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