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情感交流的探究
2021-05-19郭宏仓
郭宏仓
摘 要:理科教学注重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形式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交流,学生和教师没有情感沟通,没有深层次的思想共鸣,沟通方法、语言形式单一,课后的交流更少。学生和教师不能平等对话,深入交换对课程的看法和意见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分歧也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也不能及时处理,教学过程缺少人文气息。人们通常认为文科教学中,情感交流十分重要,其实理科学习中,也需要注重情感交流,如此才能产生情感的碰撞,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真正投入学习中,实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情感;理性学习;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5-0168-02
A Probe into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UO Hongcang (No. 2 Middle School of 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
【Abstract】Science teaching focuses on logical reasoning and rational analysis. The form between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is single,classroom teaching lack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students and teachers have no emotional communication,no deep-seated ideological resonance,sing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language forms,and less communication after class.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not have equal dialogue,in-depth exchange of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curriculum and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students' differences on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can not be solved in time,teachers can not deal with students' ideological problems in time,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lacks humanistic atmosphere. People usually think that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liberal arts teaching. In fact,in science learning,we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communication,so as to produce emotional collision,make students really love learning,love life,really invest in learning,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in all aspects.
【Keywords】Emotion;Rational learning;Humanistic environment
人的情感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高中学生情感波动较大,对学科的热情更多建立在对教师的热爱或感性认知上,没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学习是理性认知过程,但情感仍然可以支配学习的热情和动机,课堂教学中和课后的情感交流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升理性思维,热爱学习,提高成绩,更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以后长久性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热情。高中教学如果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意学生情感的需要,教学可能并不能取得太好的结果。
1.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正常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发展
有序、有合理規则的校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交流顺畅,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学科的看法、对知识的认识、对课程的建议,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话,交流各种看法,及时提出疑惑,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学习能力,学生的行为被合理限制,但不抑制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学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有利于在竞争中逐渐认识自我,更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自我、培养个性,从而使学生对学科学习和未来人生逐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竞争和情感交流,学生之间能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同时能相互补充,不断弥补学习中的短板,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不断的比较和交流中,学生才能逐渐加深对学科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在不断的思想碰撞和冲突中升华自己的能力,深度认识学科特点,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接受自我,理性认识自我,理性认识世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一定的抗压能力、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依靠考试对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片面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更多元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良性竞争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没有交流的学习,效率比较低,同时不能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沉湎于考试区分能力的学生,不太能得到全面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2.师生平等的情感思想交流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传统的师徒关系更强调尊重,在形式上发展成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和主动地位,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教学过程,表面上是学习的主体,更多是在被动学习,而考试是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最重要方式,而考试答案的唯一性和有限性,使学生很难发展质疑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成绩,很难发展学生的质疑和探索精神,学生很难和教师在课堂、课下进行平等、深刻的交流,教师更注重课堂讲述、知识传授,很少深刻启迪学生,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交流和思考中,甚至有时扑灭学生的思想火花,这种模式逐渐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思想的懒惰性,仅把学习当成考试或考试成绩,没有培养学生为未来准备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中,尊重不应该注重形式,情感交流应该在师生之间正常进行,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我表现,提出问题,表达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表观点、质疑结论、质疑教师的能力,并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培养学生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质疑,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不能压迫学生顺从陈观腐见,把学生的视角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之内,教师平等的交流能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解除学生的思想禁锢,释放学生学习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平等方式、亲和力是学生重要的明灯,课堂教学仅局限课标、课本和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较为枯燥、乏味。
3.基于兴趣和成功感的情感交流利于学生克服消极情感
由于高中生的人格、心理尚未发展成熟,在情感上往往处于一种复杂的状态,既有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积极心态,又有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的消极心态。积极的心态利于高中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消极的心态却会导致高中生形成不良的心理,最后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对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唯成绩制”评价学生的方法,基于日常生活、课堂表现、课后娱乐、学校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并予以口头嘉奖或物质奖励,提高学生的成功感。同时,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学生消极的心态,通过发展学生的兴趣来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兴趣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第二技能,还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并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趣味活动,在兴趣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进学生能够自主投入探究学习当中。立足于兴趣之上的情感交流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友情的培养和发展。此外,教师可在学校开展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自行选择,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举办趣味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促进其积极心态的形成。
4.多种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情感需要是人的重要需求之一,学生也须要表达观点,述说情感态度。课堂的教学,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学生情感的需要,并不会在情感上和学生拉近距离,和学生以恰当方式进行各种交流,课下的交流更少,教师只是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和与成绩相关的交流,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几重压力下,也逐渐放弃自我表达、交流的欲望,在对成绩的依赖中逐渐产生与成绩相关的容忍感,对课堂模式逐渐适应,不再产生更多问题和想法,大多数时候,反而是距离感增强,学生也逐渐不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情感需要逐渐被忽视,学生被迫作为学习机器,被动接受教师的模式,在应试中逐渐失去各种能力,在课堂中和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这种交流的减少逐渐使学生产生焦虑、孤独、自闭、冷漠等心理问题,不太能从学习的过程和竞争中找到快乐,甚至很难融入群体中,不能得到认同和情感宣泄。
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感、隔阂、交流的欠缺,教师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不够,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过于功利化的考试和教学评比模式,使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逐渐使学生同化、模式化,适应不了的学生逐渐被边缘化,学生的个性特征逐渐消失,他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不再关注自我的想法,而更关注别人的看法。而这些非知识性的心理过程,对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健康都会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正面的疏导都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学生对学科、对自己、对未来比较客观的认识,能比较好地面对考试、挫折、成功、失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的人格。
5.合理的情感交流既能加强师生关系,也能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作为问题的引导者,面对学习多元化和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简单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挑战,学生选择能接受的信息和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的情感世界也复杂多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对知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对自我价值、自我存在也今非昔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并不是教师都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并不一定与课程有关,但是,如果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反过来会影响学习,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全方位的、合理的、方式恰当的。這些零散的交流方式是多样的,它并不会影响课堂,反而能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感情,并能深刻影响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和探索精神,甚至能对一个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不注重情感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依照传统模式,教师辛苦讲课,学生被动学习,中间没有桥梁连接,教学过程就如同没有润滑剂的机器。
高中学生无论情感、学习还是世界观都不成熟,思想起伏较大,他们更想得到关注,更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想张扬个性,更需要细心指导和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情感表达更强烈,教师是除父母之外他们能接触最多的成熟人群,也是他们比较信赖的人,教师和他们的情感交流,更能影响他们。他们更渴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更羞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复杂、敏感、脆弱,更需要较好的指导或倾听,如果这些基本的情感过程不能得到关注或疏解,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对学习的热爱,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教师和学生情感的合理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能在未来社会中有更大贡献的人,不能只关注课程知识和考试成绩,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之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
6.结语
面对现在学生的多维度需求、学生更加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传统只注重知识传授、师生关系简单、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学习过程的新变化,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新需求,仅关注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心理的教师,没有更渊博知识的教师,不随时代进步的教师,都有可能不适应现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