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有德育与生活化视角的小学主题班队会研究
2021-05-19陈佳明
陈佳明
摘 要:德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亮点,因此,要渗透校园教育的每个环节,渗透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我校“五有德育”以培养学生五有品格(有感恩心、有包容心、有责任心、有自律心、有进取心)为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因此,在五有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与活动设计中打开生活化视角,成为我们新的思考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五有德育;生活化;主题队会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5-0161-03
A Study on Primary School Theme Class Team Meet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Moral Education and Life-oriented"
CHEN Jiaming (Zhongtian Experimental School,Chang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is the highlight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so it must penetrate into every aspect of campus education and every aspect of student life and learning. Our school’s "Five Haves Moral Education"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five haves of character (grateful,tolerant,responsible,self-disciplined,and enterprising) as the main goal and main content. Therefore,the Five Haves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structed Opening up a life-oriented perspective in the design of activities has become our new thinking and practice direction.
【Keywords】Five moral education;Life-oriented;Theme team meeting
2017年,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德育工作开展要做到目标清晰、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政资源充实德育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因此,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德育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基于学生生活实践,打开学生的生活化视角,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为学生的道德养成与发展提供助力。
落实德育课程目标,将五有德育课程理念与生活化视角融合,只有在德育活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题班队会是开展校园德育的桥梁纽带,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基于此,辅导员教师必须根据理念指导,积极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契机。
1.五有德育课程体系与生活化德育视角之我见
(1)五有德育课程体系内涵阐释
德育课程化思想早已有之,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与时代格局的加速变革,世界各国都普遍提升了对学校德育开发实施的重视程度。国外的德育课程集中在公民教育、品格教育等方面,德育课程以丰富多样的课程形态呈现,先后经历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研究性學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
品格是构成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它既包括个性性格,也包括在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品性和品行。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情智共生的基本理念,着力培养学生五有品格。而五有德育课程体系正是以培养学生五有品格即有感恩心、有包容心、有责任心、有自律心、有进取心为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以国家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为平台展开的课程架构。该课程体系的提出既基于中国国情和当今时代特征,又满足了学生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的品格发展需求。
具体阐释开来,感恩心体现出一个人的家国情怀,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原动力。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与国,家国情怀是一个人的情感归宿,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这其中包含了深刻的“生命自觉”。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养,重视亲情,珍视世界;它不仅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地方观念、服务大众等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且超越了这些传统文化。可以说,家国情怀就像黏合剂,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切口。社会关爱源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念追求,更是一种社会规范。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闪烁着人文关怀的温暖光芒。
包容心指向博大胸怀与开阔视野的格局。开阔视野定格局,博大胸怀助成才,大格局成就大发展,大视野瞄准大未来。小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思想稚嫩,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如果认知闭塞,眼光狭隘,势必会对未来人生的发展产生阻碍:于己则片面,于人则刚愎,于自然则疏远,于社会则冷淡,于家国则漠视,于文化则浅薄,于未来则茫然无措。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初始阶段,学校德育理应让学生志存高远、胸襟远大,拓展认知的眼界,敞开处事的气度。这种胸襟与视野的养成不仅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涵养,促进学生全面而高质量的发展。
责任心指向继承传统、传承经典的情怀与行动。所谓文化传承,传承的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不断改变。汉有大赋,唐有律诗,宋有宋小词,元有散曲,明清以降有小说,等等诸多方面,都乃形式。触摸到了形式,只是传承了文化的躯壳。文化的本质是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对人生、社会的理念与思想。纵使时代变了,认识也改变,但根本态度仍在。华夏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不曾中断的文明,从炎黄部落到秦汉王朝,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华夏文化始终传承不绝,承载着民族发展之魂,同时也为深扎民族之根提供了丰厚土壤。在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道德传承,无论历史环境如何变换,任何时代中华传统美德都不会褪色。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内涵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不断创造、自强不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立根铸魂”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国家发展不但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要万众齐心的精神力量。在新时期国家建设发展中,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熔铸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而在校园德育工作中,更要客观认识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自律心是一个人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道德素养。民族发展生生不息,民族智慧源源不断,“情、礼、义”是人格修养、修身立德的基石,更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传统美德为基,以时代要求为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才能紧贴时代脉搏,适应形势脚步。
进取心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两方面的培养目标,渗透着客观全面认知自我、终身学习谋划未来的理念。
五有德育课程体系实际上包含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国家、人与未来七大德育主题,构建起了以国家课程和校本必修课程为德育基础课程(国家课程——道德法治课程、校本必修课程五有品格课程)、德育活动课程(节日系列活动、常规活动、主题系列活动)和德育融合课程(语文成语中的人生哲理、数学——数学家的品质、英语——国际视野、科学——科技引人、美术——以美育人)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全视野、多领域、广角度的课程内容框架。
(2)生活化德育视角解读
德育观生活化倡导以现实生活为基准,能够发掘并应用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正德修身”意识,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出发,突出德育的生活化特点。教师要有积极的德育导向,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从生命德育的角度看,一是生命德育的目标,换句话说,道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仅是完全的道德社会化;二是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在德育工作中要有所创新,要符合实际学情,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要务;三是德育必须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建立正确的生活导向,将德育渗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2.把握德育热点,丰厚队会内涵
2020年,国家全面部署脱贫攻坚战略。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国脱贫工作的全面胜利。同时,会议指出,脱贫摘帽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步,是我们走向新生活的起跑线。在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我们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学党史明晰百年征程,知党情牢记发展举措,报党恩树立远大志向,也就成了德育工作的热点话题与工作方向。从传统耕作到无土栽培,一座座现代化农场就是常州乡村转型发展的最好见证,镌刻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浸润着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孕育着灿烂鲜艳的小康之花。作为中队辅导员,笔者紧跟德育热点话题,立足地域资源,带着青禾中队开展了本次“小果蔬大学问”主题班队会活动。
3.打开生活视角,丰实队会形式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升华出的一种学科,道德教育是源于生活的,在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學过程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德育教学最终归于生活,使学生的德育学习为其生活服务,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道德教育课程开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本次主题队会开展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真实经历进行活动设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角度进行探索与实践。
(1)体验生活,细嗅泥土的芬芳
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开展活动、获取体验的最佳路径。无土栽培与传统种植究竟有什么区别?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答案。于是第一小队的队员们走进田野,认识了解身边常见的蔬菜瓜果,体验原始质朴的种植方式。在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种菜能手的指导下,队员们来到自家菜地,深入田间地头,真真切切劳动,实实在在学习,体验传统种植的辛劳,学习口耳相传的劳动经验,感受传承至今的劳动智慧。
通过实践和观察,队员们不仅罗列了当季常见的蔬菜瓜果,并根据它们的颜色、味道和种植方式绘制了蔬菜图鉴。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蔬菜的营养价值、烹饪方式和传播故事等课外知识,对蔬菜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认识。
(2)深入生活,感受科技的光芒
常州目前正在飞速发展中,原始质朴的蔬菜种植方式渐渐成为老一辈农村人对传统的坚守和情怀,不再适应急速扩大的供需关系。但也有农耕人在与时俱进,借着科技发展的潮流,乘着乡村发展的契机,大刀阔斧革新技术,建成了自动化管理、无土化栽培、规模化养殖的现代化大棚农场。第二小队的队员们就走进农场,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
农场负责人姜伯伯告诉队员们,无土栽培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作物栽培新技术。作物不是栽培在土壤中,而是种植在溶有矿物质的水溶液(营养液)里;或在某种栽培基质中,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只要有一定的栽培设备和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物就能正常生长,并获得高产。由于不使用天然土壤,而用营养液浇灌来栽培作物,故被称为无土栽培。
队员们对这样神奇先进的种植技术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要到大棚里去亲眼见证这不可思议的种植“魔法”。一排排整齐的番茄苗株,顿时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经过姜伯伯的同意,队员们得以和这些番茄苗亲密接触:摸一摸,番茄苗上细嫩的小绒毛,是活力与成长的象征;闻一闻,一股清新的气味从秧苗上散发而出,那是天然纯净的代表,是小队员们日常生活中不曾有过的新鲜体验;看一看,薄膜之下看似不起眼的“黑棕色基质”,其实是现代科技发展下的新型营养物。
据农场阿姨介绍,椰糠就是用椰子壳加工而成的天然有机栽培基质,经加工处理后的椰糠非常适合植物栽培,是比较流行的育苗及种植基质,也适合花卉、果蔬的无土栽培。这是资源再利用的一个典范。原来小小的蔬菜种植中还渗透着先进的环保理念,能把农耕人的勤劳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先进发达交织融合,小队员们感到震撼而精彩。
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种蔬菜种植,一样的勤劳智慧,却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精彩。如今,传统种植方式成为老一辈农耕人的坚守与情怀,成为乡村历史的印记与证明;而大棚农场、无土栽培等新型农业集群飞速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带动了乡村文化振兴。这其中,变的是日新月异的科技种植方式,不变的是勤劳质朴的农耕初心与传承。
(3)畅想生活,构筑奇妙想象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乡村养育成长的学生,队员们在种植实践和参观寻访之后感触颇深,也想着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一、二小队成员,将自己的体验研究、蔬菜图鉴与新旧照片对比,为大家做了一个呈现汇报,将自己的所得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三小队还准备了附近几个村镇的发展规划图,刷新了大家对乡村的认识。看到乡村发展如此迅速,队员们无不激动万分。
有了之前的调查和学习,队员们对无土栽培的作用和新型农场的设计理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蔬菜种植与农场建设也有了自己的设想。有的队员设计了人工智能管理的高科技農场,依靠大数据分析和实时信息采集(天气、病虫害、湿度等),进行浇水、施肥、除虫等一系列操作,科学而准确。有的队员设计了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综合性农场,进行一条龙服务。队员们的讨论非常激烈,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属于自己的农场。
队员们根据小组想法,选择画一画,将成果进行全班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大家对新时代的农场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实现哪些功能,都有自己的见解。无论队员们的想法如何,都承载着对家乡的期望与祝福。他们商量着走出去,去看看其他乡镇、其他城市的农业发展,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争取能为建设美丽新农村、促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做好回顾总结,提升活动实效
(1)“育”出实践高度
此次红领巾寻访活动从国家提出的“2020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中收获灵感。在常州有许多乡村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完成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实现了乡村发展的第二春。近年来,奔牛镇东桥村、新市村分别入选了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点,加大了农用地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文旅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出了上田草莓、有机西红柿等绿色有机蔬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的发展变化既是一栋栋楼房的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的拓宽建成,也是老百姓菜篮子的丰实富足,大棚、农场的科技融合。一个个变化看似不起眼,但当它们组合起来,就是一幅乡村发展的长篇画卷,就是一个村、一座城乃至一个国的发展缩影。
(2)“育”出自我深度
在本次寻访活动中,队员们充分发挥了自身能动性,从深入体验、寻访调查、观察记录到分享交流、成果展示,活动板块清晰,从传统的蔬菜种植方式到现代农场的无土栽培,再到未来乡村发展的走向,从古到今向未来,看乡村变化、城市发展、国家腾飞。队员们能从自己身边的资源切入,去体验观察、探访研究,锻炼了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训练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了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活动虽已结束,队员们意犹未尽,证明他们已经成为少先队活动的主人,体现了少先队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育”出情感厚度
我由乡村育,便系乡村情。在本次活动中,队员们通过一个农场看一片乡村,透过一片乡村看见一个国家。队员们既了解了乡村蔬菜种植的发展变迁,也了解到了家乡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更感受到了祖国的腾飞富强,深深为家乡和祖国感到骄傲。在调查研究与现场走访之中,队员们升腾起发奋读书的坚定决心,许下了为家乡发展、为祖国繁荣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更让本次活动意义非凡。
5.结语
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实际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被灌输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其能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体力行。因此,要大力提倡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因此,少先队活动须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因生而宜,以国家发展为背景,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身边平常事夯实学生道德素养,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品格提升。德育课程构建与德育活动设计须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考量,以生活为教材,回归教育的纯朴本质,才能真正让德育的效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落实与体现。
参考文献
[1]夏永胜,袁新志.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2012(4).
[2]周家亮.中小学德育课程育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
[3]马慧琴.基于主题班队会的小学中高年级德育生活化研究[J].新课程,2021(8).
[4]周伟平.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探讨[J].学周刊,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