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深度贫困地区绿色发展路径探究

2021-05-18唐欣芳

当代农村财经 2021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唐欣芳

摘要: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主战场,深度贫困地区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但面临着如何顺利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绿色发展理念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新的认识遵循。本文从产业、文化和社会治理三个层面探讨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绿色发展道路,切实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为具体行动,最终实现群众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繁荣。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理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16ZDA002);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重要论述研究”(2019MZD024)。

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最难啃的“硬骨头”即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了全面精准脱贫,但需要明确实现脱贫攻坚只是阶段目标,实现乡村振兴才是长远的目标,脱贫攻坚这一短期任务是乡村振兴这一长期战略的第一阶段。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机衔接,成为脱贫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紧迫任务。坚持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绿色发展道路,成为新时代深度贫困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贫困地区实现全面脱贫的实际背景,分析深度贫困地区衔接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绿色发展路径。

一、深度贫困地区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度贫困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硬骨头”,推动其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十分重要且艰巨。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果,但也隐含着“快速脱贫”下的高返贫风险,一些问题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障碍,包括扶贫产业可持续性差、快速发展背后的生态环境破坏、精神脱贫不彻底、人才流失、治理体系不健全等。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

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是实现绿色基础上的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在精准扶贫阶段,基于脱贫任务的艰巨性,深度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可持续性不足,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薄弱。

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是农业绿色化转型的实施关键,是十分重要的硬件条件。就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尚未健全绿色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体制,深度贫困地区更为缺乏,并且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深度贫困地区以引进技术为主,成本高且很难引进最新技术,而且深度贫困地区的建设工作任务很重,资金分配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是深度贫困地区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储备。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引进的外来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主要原因在于,外来技术人才具有帮扶与原有工作任务的双重职责,难以对贫困农民进行定期且长期培训。就绿色科技而言,贫困地区引入该项技术的时间并不算长,与此相配套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因此相关技术人员缺少发展、创新的空间与条件,加之与发达城市的报酬待遇差距,多数引进或原有的技术人员不愿长期留在贫困地区。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长期性的科学系统规划,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薄弱。延长农业产业链,就是把原本农业从侧重农产品生产向上游的原料效应、科技服务等拓展,同时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迈进。对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深度贫困地区对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体现在种植环节,忽略了生态条件的约束,一味设法扩大种植规模,破坏了生态环境;体现在深加工与销售阶段,贫困农民缺乏推行农业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的勇气与能力,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可靠的龙头企业支撑以发展特色产业,没有根据自身地区生态环境禀赋或资源优势规划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基于经济效率与留守劳动力结構,相关部门也会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收益快、但可持续性差,如生产数据线、箱包等初级加工业,这些都无法为农业绿色化兴旺奠定产业基础。

(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滞后

“扶贫先要扶志”,教育发展滞后是造成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脱贫攻坚阶段,我国为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深度贫困地区还存在着精神脱贫不彻底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很难根本改变贫困农民保守的思想观念,因而对绿色发展理念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

具体表现为:一是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的绿色发展意识淡薄。基层干部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引领者,对群众起着带头模范作用;但其担负着脱贫攻坚的责任与考核压力,往往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要先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再解决思想落后问题,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绿色文明意识自然就提高了。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其思想转变十分重要。但有的贫困群众更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理念,往往只懂依赖而忽视保护,缺乏深刻的绿色环保与资源节约意识。二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化的绿色文明建设。主要原因在于,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基础教育之外的绿色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与时代性;深度贫困地区特殊的家庭状况,即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对家庭文化、家风教育重视不足,绿色发展理念的家庭教育更为忽视;深度贫困地区的精神文化活动更多涉及民俗文化,缺乏关于绿色发展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一种绿色生活的乡风氛围。

(三)“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不健全

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社会治理需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参与作用。然而,当前深度贫困地区“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并不健全,并未很好体现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具体表现为:一是自治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标准相对单一,贫困群众的参与性不强。深度贫困地区以脱贫成效为干部主要考核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产业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机制虽然短期内会推动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增加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但其背后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代价以及返贫隐患,不利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挥,并且以经济数据为考核衡量标准,贫困群众缺乏话语权,考核的参与性不强。二是生态法律体系落实不充分,贫困群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当前我国正不断完善生态法律体系,但生态法律体系的地方落实因地而异,深度贫困地区对国家生态法律体系的适应性调整还不充分,落实情况差强人意,并且受教育水平落后的影响,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教育不够重视,法治宣传力度不强,大多数贫困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基本法律了解很少,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更不知运用法律武器监督乃至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群体。三是生态奖惩机制不完善,绿色福利分配不合理。从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环境来看,贫困群众缺乏对生态奖惩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实施细则等内容的认识;从奖惩机制的实施情况来看,深度贫困地区没有根据保护程度及破坏程度,划分不同的奖惩级别,因人制宜原则落实不到位;从奖惩机制的监管情况来看,缺乏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的监管小组,对相关奖惩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某些产业为了获得经济奖励而做表面工作或进行绿色发展数据造假,从而导致奖惩机制起到了相反效果。

二、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指导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其中“绿色”作为当前关系我国发展环境的重要理念,对生态脆弱的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过去深度贫困地区基于扶贫脱贫的任务压力,扶贫产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注重短暂的经济效果,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深度贫困地区需要跳脱出“为脱贫而脫贫”的发展思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生态资源优势,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它既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精华,也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体现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道家的“道法自然”深刻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这都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人类绝不能毫无节制地开发大自然,不顾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础,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生态环节的协调发展,这与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是息息相通的。生态脆弱的深度贫困地区拥有天然的生态资源环境,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为其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一)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动力

从根源上说,绿色发展理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当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的思想意志,会从根本上引导或改变人的具体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付诸于经济发展活动、环境改善治理以及日常文明生活等活动行为中。

(二)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目标动力

绿色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在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这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以贫困地区生态优势为条件,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实现兴旺、乡风趋向绿色文明、治理提供绿色体制保障,从而践行绿色发展道路。

(三)绿色发展理念为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本色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以农业为中心拓展相关产业,而绿色是农业的本色,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经济发展,有利于充分运用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绿色优势。同时,有利于其他相关产业保持“绿色”底色,实现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与经济提升的平衡,实现整个乡村经济的绿色化,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深度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基于深度贫困地区现阶段衔接乡村振兴的问题反思,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理念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指导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要规划经济绿色化思路以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由此实现从思想到行动、再到行动保障的环环紧扣,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一)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应加快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

1.绿色科技是深度贫困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撑。基于绿色科技薄弱的现实情况,深度贫困地区需要从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对绿色科技创新加以重视。一是在科技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强化绿色科技的支撑,如以财政资金为基础支撑,拉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绿色发展,加快农业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示范等,从硬件条件上吸引并留住人才;二是大力推行绿色科技的产学研结合,既要引进高层次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以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又要借助产学研机会,培育一批本土的绿色技术创新人才。

2.深度贫困地区要摆脱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短期规划思想,制定长期性的产业规划,建立以农业为中心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深度贫困地区要着力落实国家倡导的“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工程,在原料种植层面,要建立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集约化种植绿色农产品,创建高品质规模化养殖基地,同时种养规模的扩大范围要避开水源保护区、森林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保障自然保护区功能;在加工生产层面,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牵引发展生态健康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农牧有机产品;在销售层面,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销售理念,打造绿色产品品牌,创建以绿色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品牌文化,并吸收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在品牌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推动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发展,形成前连市场、后连农户的完整产业链。

3.深度贫困地区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融合的方向上,要摒弃盲目逐利,增加绿色生态因素,以适应深度贫困山区薄弱的生态环境条件;要因地制宜地融合产业,充分利用或发挥深度贫困地区的现有优势。深度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基于此,应合理挖掘其乡村生态价值,以传统农业、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为基础,以推动生态农业为载体的农旅融合为目标,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度高、效益突出的绿色经济示范区。

(二)加强绿色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作为保障,深度贫困地区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加强绿色文明建设,以形成绿色文明的乡风氛围,促使贫困群众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

1.重视绿色文明建设的受众范围,增强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的绿色发展意识。一是进行绿色发展的知识宣传与教育,引导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明确什么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意义以及新时代下绿色发展的新内容,熟悉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提高绿色发展能力,引导贫困群众主动探索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绿色发展的能力;三是增强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责任感,激发贫困群众参与绿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承担起保护绿色的责任。

2.塑造绿色发展的家风文化。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对乡风文明影响深远。留守家庭的长辈要起带头作用,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并把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等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给自己的后代,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日常行为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后代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风文化,为深度贫困地区未来持續振兴奠定文化基础以及群众基础。

3.营造绿色发展的乡村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强绿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绿色文化宣传活动。因贫困群众往往更加注重实际活动,宣传活动需要更具有实用性与吸引力,采用贫困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如环保宣传画、相关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下田讲解等形式来生动地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吸收借鉴国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优秀经验,增加绿色教育的说服力,增强贫困群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感,如当前国内很多市区推行的“环保银行”“垃圾银行”等形式,很好地营造了一种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

(三)健全绿色发展治理体系,筑牢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度贫困地区要充分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需要健全绿色发展治理体系,达到治理有效的状态,从而筑牢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1.建立多元标准的考核机制,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能动性。一是因地设定绿色考核标准,绿色考核标准主要包括资源利用率与环境质量指标。在具体的设定落实过程中,要按照预期经济目标,从贫困县到贫困村,分层级设定相应的绿色环保目标,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考核更具有约束力的硬性指标;二是增强贫困群众在考核机制的主体性。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与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增强贫困群众参与考核的意识,提升贫困群众在考核机制中的发言权;三是注意多元考核标准结合的合理性,侧重于经济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结合问题。深度贫困地区相对于国内其他非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更艰难,因此在产业发展中十分看重经济指标,但并不能因此放松对生态考核的严格性,并建立合理的生态责任机制,促使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主体明确自身的责任,形成贯穿整个产业发展过程的环节紧扣、高效率的考核体系。

2.积极落实生态法律体系,增强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能力。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要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落实生态法律体系,根据国家生态法律的要求,出台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的条例、命令和地方性法规,使基层治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加贫困群众对法律的认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绿水青山,相关部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健全绿色发展奖惩机制,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一是增强对生态奖惩机制的重视程度,因地制宜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既要对不同贫困区域进行分类,也要明确区分好激励对象与约束对象,以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统一程度为区分标准;二是建立等级式的奖惩机制。根据贫困地区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与生态贡献率,建立不同级别的激励机制;根据产业的生态破坏程度,建立不同程度的约束机制,最终努力实现全产业的绿色转型;三是注意等级式奖惩机制的科学性,发挥道德的规范约束力。引导贫困群众不能为了奖励而作表面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好审核关卡,贫困群众也要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孔祥智等.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8.

[3]张连良.中国古代哲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段艳丰.新时代中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01):118-125.

From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deep poverty stricken areas

Tang Xinfang

Abstract: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eep poverty-stricken areas have achieved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they face with the important task of how to smoothly link up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deep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een development path of deep poverty-stricken areas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dustry, culture and social governance,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to concrete actions,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prosperity of peoples lif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the deep poverty-stricken areas;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