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颜面术语考释及特点研究*
2021-05-18武小林张其成
武小林,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2488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发展史上最早的典籍和重要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1]。时至今日,《黄帝内经》仍然是传统中医学乃至各中医新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以及全方位挖掘的宝库[2]。颜面,作为人体最为显著、最直观的观察部位,是反映身体健康状态和判断疾病状况的重要表征[3]。中医颜面文化的研究是实现中医药文化助推国民健康生活的必备环节[4]。《黄帝内经》中的颜面术语,是中医颜面文化的系统体现。本文对《黄帝内经》中的颜面术语进行梳理,结合文字学和中医学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的考释研究,并对《黄帝内经》颜面术语所具备的特点进行探讨。
1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考释
《黄帝内经》中的颜面术语[5-6],可归为颜面整体术语、颜面局部术语、颜面五官术语、颜面眉须术语等4种类型。
1.1 颜面整体术语《黄帝内经》中表达颜面部位的术语,有“面”“容”“发以下至颐”等。“面”,《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解释其为“颜前也”[7],《说文解字注》将“面”解释为“为目、为鼻、为目下、为颊之间”[8]。“容”,本义是容纳、盛受[7],代指颜面部时表示其显示的样貌或状态。“发以下至颐”,即前发际线以下到下巴的整个颜面部位。
1.2 颜面局部术语
1.2.1 颜面上部术语 《黄帝内经》中表示额头部位的术语主要是“额”。《灵枢·经脉》中的“额颅”,《医宗金鉴》释为“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9],义同“额”。《黄帝内经》表示额头局部的术语,有“颜”“庭”“额角”等。《灵枢·五色》中则有“庭者,颜也”的记载,“颜”本义为眉目之间[7]或两眉之间[8],后引申为眉间直上的额部中央[8,10];“庭”,《大广盛会玉篇》解释为“堂階前也”[11],指大厅台阶前的空地,即院子,用以指代额部中央。《灵枢·经脉》中论述为“额角”,《释骨》中解释为“额……其旁”[10];《中国针灸学词典》[12]详解为“前发际在左右两侧弯曲下垂呈现的角”。因此,《黄帝内经》中以“额”和“额颅”表达发以下、眉以上的额部,以“庭”和“颜”表达额部中央,以“额角”表达额两侧部位。
1.2.2 颜面中部术语 《黄帝内经》表示颜面两侧部位的术语主要有:“颊”“蕃”“壁”“墙”等。“颊”,即面颊,《说文》解释为“面旁”[7]。“蕃”有篱落、屏障之意,《灵枢·五色》中论述为“蕃者,颊侧也。”指面颊的外侧。“壁”,《说文》释为“垣也”[7],本义为土墙,《灵枢·五阅五使》中论述为“方壁高基”。“壁”指面颊,“方壁”即形容脸颊形态方正饱满。“墙”,《说文》解释为“垣蔽也”[7],本指房屋或者园场周围的障壁墙,在《黄帝内经》中用语颜面表述时代指颊侧。
综上,《黄帝内经》中以“颊”和“壁”表达面颊,以“蕃”和“墙”表达颊侧部位,以“颧”“頄”和“”表达颧部,以“颞颥”表达耳前方,以“基”表达面颊四旁骨骼。
1.2.3 颜面下部术语 《黄帝内经》表示下巴或下巴局部的术语有“颐”“颌”“颔”“顑”“地”等。“颐”,在《黄帝内经》中一般指颜面的下部,位于口腔以下,《内经知要》[17]中有“腮下……为颐”的论述。“颔”,《医宗金鉴》中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9],《中国针灸学辞典》[12]也认为“颔”指颈上方、下颌下部两侧的柔软处。在《黄帝内经》中如“寒栗鼓颔”“振寒洒洒鼓颔”,表达因寒冷身体打颤并鼓起颔部;《覆本重修广韵》[14]中论述为“颔,俗又作腮”,认为“颔”即腮部。“颌”,仅在《灵枢·经别》中以“出颐颌中”形式出现一次,《覆本重修广韵》[14]中论述为“颌……颐傍”,即位于下巴的两侧,《中国针灸学词典》[12]也解释“颌”为下颌骨两侧的耳下部分。此外,《说文》中“颌”“颐”同义[7];杨林[18]认为“颌”“颔”“颐”所指相同。“顑”,杨上善[19]注为“口车骨上抵颅骨以下”,《医宗金鉴》[9]认为“顑”即腮,位于口两旁、脸颊前部的肉空软处。“地”,有下部、底部的含义,指代颜面下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16]注为“面之下部”;现代《中医大辞典》认为“地”指代“耳前之肉”[20]。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以“颐”和“地”表达下巴部位,以“颔”表达下巴底部、颈上方的柔软处,以“颌”表达下巴两侧、耳下方部位,以“顑”表达口车骨与颅骨相抵处或腮部。
1.3 颜面五官术语《黄帝内经》对面部五官的总称即“五官”或“七窍”。“五官”在《灵枢·五阅五使》中解释为:“鼻”“目”“口唇”“舌”“耳”等;《灵枢·五色》中也有提及“五官”一词,这里的“五官”,普遍认为并不指面部五处器官,而是指面部五色所主的一般证候[20]。“窍”,《黄帝内经》也作“空窍”“孔窍”,意为窟窿、小孔。《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有“九窍”,分为“上窍”和“下窍”。其中“上窍”也作“上七窍”,是位于面部、通五脏之气的七处空窍,包括“鼻”“舌”“目”“口”“耳”等。
以下主要针对颜面表观的眼部、鼻部、口唇部和耳部术语进行考释研究。
1.3.1 颜面眼部术语 眼部在《黄帝内经》中以“目”“眼”“精明”“命门”等表示。“眼”,《说文》[8]解释为“目”,《灵枢·大惑》中指“眼”是承载“目之精”的处所。《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精明”,是《黄帝内经》对眼部的另一种表达。此外,《灵枢·根结》等认为“目”是人体的“命门”——生命与外界交流的门户。
关于眼部主要结构的术语,《黄帝内经》中记载为“目系”“眼系”“瞳子”“目瞳子”“黑眼”“白眼”等。“目系”,《灵枢·大惑论》中认为由眼部的“肌肉之精”“筋骨血气之精”与“脉”组成,并且连接“脑”与“项中”,《医宗金鉴》[9]也据此记载为“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眼系”,《灵枢·寒热病》中解释为“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此外,《灵枢·大惑论》中有关于“目系”和“眼系”的生理作用的论述表明,其感受并传导刺激的方向为:项→眼系→脑→目系→目。因而,笔者认为,基于《黄帝内经》的论述,“眼系”与“目系”的术语表达相似,含义近似但不可等同。《黄帝内经》中的“黑眼”“白眼”和“瞳子”均为形象的术语命名。“黑眼”即眼球;“白眼”,即“眼白”;“瞳子”也作“目瞳子”,《大广盛会玉篇》[11]释为“目珠子也”,《释名》[21]详解“瞳子”:“瞳,重也,肤幕相裹……子,小称也”。
《黄帝内经》中其他相关眼部术语有“目眦”“目上网”“目下网”“目匡”“目窠”“目裹”等。“目眦”即眼角,《灵枢·癫狂病》中有具体区分:颜面外侧的眼角称“锐眦”,鼻侧的眼角称“内眦”,上侧眼角称“外眦”,下侧眼角称“内眦”。《灵枢·经筋》中的“目上网”和“目下网”,即位于眼部上、下方的经筋;《黄帝内经太素》[21]作“目上纲”和“目下纲”,《医宗金鉴》[9]解释“目纲”为位于上、下眼皮的边缘,主管眼睛的开合。《素问·玉机真藏论》中的“匡”或“目匡”,即“眼眶”,指眼窝四周的骨骼。“目裹”,《内经知要》[17]中解释为“目之下胞曰目裹”,即指下眼皮。“目窠”,《内经知要》[17]中解释为“目之下为目窠”,即眼睛的下部。而“目裹”与“目窠”的在《黄帝内经》中用法相似,都出现对眼部水肿描述中;而《医宗金鉴》[9]认为“目窠”和“目裹”同义,都指“目胞”,即上、下眼皮。《黄帝内经》中用“下极”,《内经知要》[17]解释为“两目之中”。
综上,《黄帝内经》中以“目”“眼”“精明”和“命门”等表达眼部,以“目系”“眼系”表达将眼与其他部位连接的部分,以“黑眼”“白眼”和“瞳子”表达“眼球”“眼白”和“瞳孔”,以“目眦”表达“眼角”,以“目上网”和“目下网”表达上下眼皮边缘,以“匡”或“目匡”表达眼周骨骼,以“目裹”和“目窠”表达下眼皮或上下眼皮。
1.3.2 颜面鼻部术语 《黄帝内经》表达鼻部的术语有“鼻”“明堂”等。“明堂”,本为“明正教之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22],而鼻部也是面部最突出隆起的部分,故用“明堂”指代“鼻部”。
表达鼻局部的术语,《黄帝内经》记载为“鼻孔”“鼻空”“畜门”“鼻洞”“使道”“鼻柱”“頞”“面王”等。“空”“孔”二字,《大广盛会玉篇》“孔,窍也,空也”[11],《说文解字注》[8]则解释为“空、孔,古今字”,则“空”“孔”同义,“鼻空”即“鼻孔”。此外,《灵枢·营气》中的“畜门”,《黄帝内经太素》[19]解释其也为“鼻孔”之意。“洞”“孔”意义相似,“洞”偏于有一定深度的凹陷或穿通[23],故“鼻洞”所指部位可能偏于鼻内部腔道。《灵枢·天年》中的“使道”,《黄帝内经太素》[19]解释为“鼻空使气之道”,同“鼻洞”。《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使道”,王冰注解此处意义为“神气行使之道”。“鼻柱”,《医宗金鉴》[9]解释为“两孔之界骨”,即隆起的鼻骨。“頞”,《说文》解释为“鼻茎”[7],段玉裁注“鼻直茎谓之頞”[8],而《证治准绳》[24]中记载为“亦作齃,鼻山根也,俗呼鼻梁”,《中医大辞典》[20]也认为“頞”指两眼内眦之间的鼻梁部分。《灵枢·五色》等中的“面王”,《内经知要》[17]注释为“鼻准也”,即鼻尖部位,《医宗金鉴》[9]也称“准头”。
因而,《黄帝内经》中以“鼻”和“明堂”表达鼻部,以“鼻孔”“鼻空”和“畜门”表达鼻孔之意,以“鼻洞”和“使道”表达鼻道,以“鼻柱”表达鼻骨,以“頞”表达鼻骨或鼻梁,以“面王”表达鼻头。
1.3.3 颜面耳部术语 《黄帝内经》表达耳部的术语主要是“耳”,《灵枢·卫气》中的“窗笼”,也表示耳部,“窗”即窗户,“笼”即罩笼,象耳形;而《灵枢·根结》中的“窗笼”指耳朵的中部。
表达耳各部位的术语,《黄帝内经》中有“蔽”“耳门”“耳郭”“引垂”“垂角”“耳上角”等。《灵枢·五色》中“蔽者,耳门也。”“蔽”有遮掩、屏障之义,代指“耳门”,指外耳孔前方的小瓣[20]。“耳郭”,“郭”有轮廓、外围的含义,《医宗金鉴》[9]解释为“耳轮也”,即耳的最外弯折边缘。《灵枢·五阅五使》中的“引垂”和“垂角”,“引”有延长、延续之义,“垂”有耷拉下来、悬挂之义,“引垂”用以形象指代耳垂。“垂角”,指耳垂下部最低处;“耳上角”,即耳上部最高处。
因此,《黄帝内经》中以“耳”和“窗笼”表达耳部,“窗笼”也表达耳中部之意,以“蔽”和“耳门”表达耳孔前方的小瓣,以“耳郭”表达耳外侧边缘,以“引垂”表达耳垂,以“垂角”表达耳最低处,以“耳上角”表达耳最高处。
1.3.4 颜面口唇部术语 《黄帝内经》中表示口唇部的术语,有“口”“唇”“唇四白”“两吻”等。“唇四白”,王冰注为“唇四际之白色肉”,即位于唇四个边缘的呈白色的肉。“吻”,《说文》[7]解释为“口边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两吻”,即嘴唇的左右两边。因此,内经中以“口”表达口部,以“唇”表达唇部,以“唇四白”表达唇边缘呈白色部分,以“吻”表达嘴唇两侧。
1.4 颜面眉须术语
1.4.1 颜面眉部术语 《黄帝内经》中表示眉部的术语,即“眉”。“眉”,也作“眉本”。表示眉周围部位的术语,《灵枢·五色》中“阙者,眉间也”,即“阙”也用于代指两眉之间的空缺部位,“阙”本为建筑用语,指古代宫殿、祠庙或者陵墓前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留有道路。《说文》[7]记载为“阙,门观也”;“以其阙然(间断貌)为道,谓之阙”[7];两眉之间也似“阙然为道”状,故用“阙”代指“眉间”部位;而“阙中”“阙上”等,即眉间的中部和上部。因此,《黄帝内经》中以“眉”或“眉本”表达眉部,以“阙”和“眉间”表达两眉之间。
1.4.2 颜面毛须术语 《黄帝内经》中表示颜面部毛须的术语,有“须”“髭”“髯”“鬓”等。“须”,《释名》注为“颐下曰须”[21],《类经》[15]注:“在口下及两颐[15]。”“髭”指嘴上边的短须,《说文》[7]注为“口上须也。”“髯”,《释名》[21]中解释为“在颊耳旁”,指面颊两侧的毛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通髯”,指两颊的毛须丰富连及耳鬓[25]。“鬓”,《说文》[7]解释为“颊发也”,《释名》[21]中解释为“其上连发曰鬓”,指位于面颊靠近耳朵部位的毛发,上连头发。因而,《黄帝内经》中以“须”表达下巴部位的毛须,以“髭”表达嘴上方的毛须,以“髯”表达面颊两侧的毛须,以“鬓”表达耳前连发的毛须。
2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特点
2.1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的复杂性《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的构成和释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较多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多词同义或近义现象,以及多元化的命名方式。
2.1.1 一词多义 《黄帝内经》不同篇章对同一颜面术语的解释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如:“窗笼”,在《灵枢·卫气》篇中指“耳”,而在《灵枢·根结》中指“耳中”。后世不同医家对《黄帝内经》中同一颜面术语也有不同的注解。如:“顑”,杨上善注“口车骨上抵颅骨以下者”[19],而《医宗金鉴》[9]中释为“腮”。文字训诂学者与医家对《黄帝内经》中同一颜面术语的理解也有分歧。如:“頞”的含义,《说文》[7]和《说文解字注》[8]解释为“鼻直茎”,而《证治准绳》[24]以及现代《中医大辞典》[20]认为“頞”指两眼内眦之间的鼻梁部分,见表1。
表1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的一词多义
2.1.2 多词同(近)义 《黄帝内经》中常见对同一颜面含义有多种表达方式,如:“面”“容”“发以下至颐”都可表示颜面;表示颧部的术语有“颧”“頄”和“”等;眼部,有“目”“眼”“精明”“命门”等术语表示。还有某些特殊形式的多词同义,如:以“某”与“某本”形式表达某一部位,如“目”与“目本”,“眉”与“眉本”等;“鼻孔”与“鼻空”的不同表达,是因古今字现象而成,见表2。
表2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的多词同(近)义
2.1.3 多样化命名 《黄帝内经》的颜面术语的命名是多角度,建筑名词的运用较为常见,如:“庭”指代额部中央,“明堂”指代鼻部,“阙”指代眉间,“墙”“壁”指代面颊等。《黄帝内经》中一些颜面术语,是根据颜面某部位的特征而命名,如:“地”表示颜面下部,是以其颜面位置特征而命名;“面王”代指鼻尖部位,是以鼻尖在整个颜面的位置和凸出颜面特征而命名;“窗笼”表示耳部,是以其与耳部形态相似而命名;“黑眼”和“白眼”,是以其呈现的颜色状态而命名;“精明”指眼部,是以眼的生理特征而命名等,见表3。
表3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多样化命名
2.2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的系统性《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的系统性一般见于《黄帝内经》中针对颜面部位或者颜面相关生理功能的系统论述中,见表4。《灵枢·五色》中对以鼻部为中心的颜面中部进行系统的阐述中,涉及:“鼻”“眉间”“颜”“颊侧”和“耳门”等一系列鼻即鼻周颜面术语,也对应作“明堂”“阙”“庭”“蕃”和“蔽”等。在《灵枢·五阅五使》和《灵枢·脉度》等篇章对“五官”和“七窍”的系统解释中包含:“鼻”“目”“口(唇)”“舌”和“耳”等一系列术语。《灵枢·大惑论》对眼部结构的系统论述中包括:“目”“眼”“瞳子”“黑眼”“白眼”“络”“约束”“目系”等一系列眼部术语。《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在对经脉气血与人体外在表现关系的系统论述中,涉及:“髯”“眉”“髭”“须”等一系列颜面毛须术语。
表4 《黄帝内经》颜面术语的系统性现象
3 结语
本文对《黄帝内经》颜面术语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类和全面的考释研究,是中医颜面文化的重要基础工作和组成部分,为中医颜面文化奠定一定的文字学基础。《黄帝内经》颜面术语具有的一词多义、多词同(近)、命名多样性等特点,是其丰富内涵的表现,体现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颜面文化的丰富文字内涵。此外,《黄帝内经》颜面术语具有的系统性,也是《黄帝内经》颜面文化的系统性表现,体现了中医颜面文化的表达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