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021-05-18李君颜
李君颜
(河南省平顶山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 平顶山467000)
当前我国脑梗死的患病率、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均逐年递增,且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1~2]。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均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而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可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小板聚集[3~4]。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较为多见,可有效通过降低血脂水平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维持斑块稳定性,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突出[5]。 本研究将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联合用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旨在探析其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 年5 月~2019 年10月收治的8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 例。 对照组女18 例,男25 例;年龄60~75 岁,平均(65.23±3.12)岁;病程2~12 h,平均(8.00±2.58)h。 观察组女20 例,男23例,年龄61~76 岁,平均(65.69±3.47)岁;病程2~12 h,平均(7.89±2.74)h。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 确诊急性脑梗死[6];年龄≥60 岁;发病时间≤72 h。 排除标准:存在认知、精神障碍;入院前接受过疾病相关治疗;伴凝血机制异常。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脑梗死常规清除自由基、营养脑神经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32026317)口服,100 mg/ 次,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J20180029)口服,75 mg/次,1 次/d。 观察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7)口服,40 mg/次,1 次/d。 两组均治疗2 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多普勒彩超检查, 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以及斑块数量。 记录两组患者皮疹、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疗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3 43 t P 13.58±1.64 13.69±1.52 0.323 0.748 8.66±1.50*10.01±0.69*3.918 0.000
2.2 两组血脂和hs-CRP 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TC、TG 以及hs-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和hs-CRP 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T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T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43 43 t P 7.20±1.25 7.15±0.36 0.252 0.802 3.82±1.00*4.62±0.95*3.803 0.000 5.35±0.88 5.60±0.80 1.378 0.172 2.94±0.45*3.68±0.62*6.334 0.000 28.47±13.66 28.69±13.14 0.076 0.940 15.70±5.32*18.81±6.00*2.543 0.013
2.3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以及斑块数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斑块数量(个)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IMT(mm)治疗前 治疗后斑块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斑块面积(mm2)治疗前 治疗后43 43 t P 1.46±0.15 1.49±0.13 0.991 0.325 1.00±0.05*1.22±0.09*14.012 0.000 2.14±0.45 2.11±0.42 0.320 0.750 1.43±0.30*1.79±0.24*6.145 0.000 3.10±0.48 3.12±0.45 0.199 0.843 1.55±0.26*2.68±0.33*14.638 0.000 2.02±0.31 2.05±0.28 0.471 0.639 1.27±0.17*1.58±0.20*7.744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2 例患者发生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对照组4 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9.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179,P=0.672)。
3 讨论
据统计,脑梗死的发生率占脑血管疾病的70%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比例逐渐扩张,对于患者的不良损害也在逐步加大[7]。 脑梗死若不及时进行诊治,极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残疾或死亡。 脑梗死的出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血脂的代谢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在血脂异常的机体环境中,炎性反应会更进一步亢进,对血管内皮造成的损耗更重,致使粥样斑块形成。 所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调控血脂、抑制炎性反应、维持斑块稳定性是关键。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调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效果较为突出。阿托伐他汀还可抗氧化,降低炎性程度,延缓血管粥样硬化[8]。 阿司匹林亦有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但临床实践证实,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与患者个体的身体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部分患者对于阿司匹林存在或轻或重的抗药性,极易诱发出血等并发症[9]。 硫酸氢氯吡格雷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血小板凝集,可有效弥补阿司匹林治疗的缺陷。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及TC、TG、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阿托伐他汀、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的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 调控血脂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不良反应轻且少,对人体危害较小,安全系数高。另外,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以及斑块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硫酸氢氯吡格雷延缓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速率[10],阿托伐他汀阻滞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协同发挥作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 可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况,调脂作用明显,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安全系数高,可在临床中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