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成都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1-05-18冯晟臻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4期
关键词:制种种业农户

冯晟臻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引领农业技术革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四川在构建“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明确提出将种业作为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之首。为了解成都市种业发展现状,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于今年2月开展了专题调研,积极走访主管部门、种子生产企业、制种农户、种植户等,了解种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科学分析成都市提高种源保障能力,提升种业创新水平,推进成都粮食生产向高水平发展的路径。

一、发展现状

(一)种子科研机构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以及多家实力种业企业都在蓉设立了种业科研机构,在蓉育种科研单位约50家。近年来,企业科技投入比例逐年增大。如四川农业大学在作物基因资源、育种理论与方法、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居全国前列。四川省农科院在全国省属农林科研机构中科技竞争力排名第一位,年均投入研究经费5000万元左右,“十三五”期间育成品种200多个,其中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川优6203、玉米荃玉9号推广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近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育种基地面积以年均10%以上的幅度递增,在玉米优质品种培育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其选育的黑甜玉8号系列品种成为国内首款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富含花青素的水果玉米,在同领域内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二)种子企业的规模和效益有所提升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有89家持证企业,建成标准化水稻、玉米制种基地10万亩,种子企业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总量(含外地制种)约3900万公斤,销售总额约9亿元。建立蔬菜、水果等经作育苗(秧)中心120余个,集中供苗30亿株(袋),农作物高端种业实现产值65亿元。仲衍种业、华丰种业、禾嘉种业3家企业涉及进出口业务,水稻、蔬菜种子出口东南亚、非洲等地约128万公斤,销售总额达3000万元以上。据对成都18家种子企业的走访调查,2020年共育成新品种62个,比2018年增加25个,新品种获得国家级认定的有37个,2020年18家制种企业种子总产量共2140.9万公斤,同比增长6.2%,总产值4.4亿元,同比增长5.7%,净利润同比增长15%,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均有所提升。

(三)农户制种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

制种对整地播种、水肥管理、化学调控、赶花授粉、育秧收晒等技术要求较高。据了解,制种用种基本由公司提供,制种成果由公司统一回收,种子回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市场价格回收,另一种为保底回收。据对9户制种农户调查显示,2020年制种面积共3460亩,与2018年基本持平,种子出售平均单价21.3元/公斤,比2018年增长7%,制种农户成本大都集中在2400-2500元/亩之间,2020年受气候因素影响,调研农户的制种纯收益亩均373元,比2018年亩均收益减少50%,农户制种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制种积极性不高。

(四)规模户和普通农户用种行为差异大

对9户规模户和29户普通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规模户和普通农户用种行为差异大。以2020年调查的水稻为例,在品种选择上,接受调查的规模户有78%用种品种保持稳定,基本上2年甚至3年以上才会更换品种,接受调查的普通农户有60%会每年更换品种;在用种数量上,规模经营户水稻平均用种量2公斤/亩,而普通农户为1.6公斤/亩,反映到粮食产量上,规模户水稻平均单产为592公斤/亩,而普通农户水稻平均单产为565公斤/亩,规模户比普通农户经营的单产要高;在用种价格上,规模户用种水稻平均单价16.2元/公斤,普通农户用种平均单价高达23元/公斤,其原因主要是规模户用种量大,可与种子公司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议价能力更强。

(五)成都天府种业园发展初见成效

成都立足于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产业优势,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及农业产业基础,抢抓国家种子产业布局机遇,建设了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种业园区——成都天府现代种业园,获得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9年成功跻身首批5个国家级种业园之一,2020年获批四川省级现代种业园区。截至目前,天府现代种业园已聚集了30家种业及关联企业,建成以2.8万亩杂交水稻为主的种业基地3.5万亩,年产杂交水稻种子480万公斤,制种量占成都市的53%,产品远销东南亚;年生产马铃薯原种3400万粒;先后签约中国农科院、四川省水稻技术应用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创新转化基地等院校企地类合作项目11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关键技术仍在跟跑,颠覆创新少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当前,我国种业技术与领先国家相比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仍在“跟跑”阶段,关键技术领跑少,特别是生物技术发展引发的育种科技革命,使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未来的农业竞争已经变成了种业的竞争,种子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健全,作物种业创新机制和政策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从0到1”突破很少。

(二)种子企业多而不强,缺乏竞争力

从市场容量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以来,种子市场发展迅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重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与种子市场监测报告》显示,1999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尚未达到400亿元,到2011年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再到2016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预计2020年种子市场规模将超1400亿元。市场容量大,社会资金纷纷进入。截至2020年底,四川种业育种公司达300余家,成都占1/3,但成都种子企业多而不强,没有一家上市公司。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企业已成为育种创新主体,2020年四川新审定的水稻品种达460个,但绝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模仿育种成为主流。大量的审定品种中大部分品种是同质化模仿品种,研发的种子与市场上其他种子的差异性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制种技术要求较高,劳动力紧张

制种对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但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据统计,2019年成都市有乡村从业人员314.7万人,比2016年减少12.5万人。目前留守乡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据调查,有80%的制种单位反映现在制种基地不稳定、不集中、不连片,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逐年上升,制种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户制种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四)自然灾害风险威胁大,保险赔付低

制种具有时间特性,在育种关键期一旦发生天气突变,给制种户造成的损失就会很大,制种保险应运而生。但当前的制种保险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保险赔付不及时,保障力度小和赔付标准低,无法满足现有种业发展需求。

三、比较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成都推进高端种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是成都位于四川中部地区,地势好、地形多,山丘、平原兼备,适合种植多种作物,郊区土壤肥沃,其地理环境和大气环境为发展种业提供了较好生产条件。二是成都位于盆地的低洼地区,气候较好,冬季气候温暖,夏季无酷暑,常年空气湿润,适合作物生长。三是距离成都市区不远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江河网的交错和密布的渠道,为灌溉条件提供了良好保障,保证了作物生长的水源。

(二)科技和资金的支撑优势

成都具有推进高端种业发展的科技和资金支撑优势。一是截至2019年,成都有普通高等院校57所,在蓉科学研究机构129家,每年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达59亿元,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以及多家实力种业企业都在蓉设立了种业科研机构。二是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每年输入输出的技术交易达2万件。三是近年来成都经济稳步高速发展,这为政策扶持高端种业发展和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了方便条件。

(三)国家优先发展种业的政策优势

国家政策支持是地方种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加快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二是近年来以国务院出台3个种业工作文件、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主要标志,构建了我国现代种业的顶层设计,种业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四川在构建“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明确提出将种业作为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之首。

(四)平台和市场的基础优势

成都发展高端种业可以充分发挥平台和市场的基础优势。一是依托天府种业园的平台优势,作为国家级种业园之一,也是西南唯一的国家级种业园区,天府种业园现已聚集30家种业及关联企业。二是近年来成都市持续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引进利用,针对地方优良品种如双流二荆条、牧马山地瓜、红花青壳四季豆、满身红萝卜、三月茄、彭州大蒜等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常年开展小麦、油菜、水稻、玉米新品种的引进展示示范和蔬菜新品种展示工作,每年新增的蔬菜品种有100个以上。三是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四川是农业大省,自身用种量较大,生产的各类种子有向长江中下游省份、以及向国外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销售的渠道和传统。

四、政策建议

(一)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所在,种子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道路。一是在健全激励机制、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深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研究机构的经费投入要与成果转化相结合。二是对制种企业育种科技投入给予奖励,重点是结合推广面积划定标准后再进行补助。三是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对制种企业的专用机械进行研究,从根本上减少制种人工投入,提高制种机械化水平。

(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

成都市种子企业多,规模大,要把规模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就要重点培育扶优扶强。一是确定2-3家种子企业,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培育,争取尽快培育一家上市公司,带动本地制种企业上台阶。二是依托天府种业园,根据用种需求,充分挖掘细分市场,在蔬菜、菌类、水果等方面给予重点培育。三是加强政府规划,协调土地使用,出台对制种农户的补贴,解决制种基地不稳定、不集中和不连片问题。

■西稼如云|董年龙/摄

(三)重监管促稳定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运行的双重作用,引导行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对种子市场监管力度,形成全时段、全过程、全覆盖监管机制,从严从重打击售卖伪劣假冒种子行为,建议由政府建立并定期更新种子白名单,为种植户选购提供参考。二是加大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品种保护纳入品种申报审定的内容,引导企业建立商品化育种新机制,鼓励对育种材料开展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的对接和监管,优化农业保险的赔付范围和赔付标准,尽量做到多方共赢,提高农业生产保障水平。

注释:

①“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2019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明确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②数据来源: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2020年成都现代种业工作情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0年7月8日通过,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最新修订是根据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④2019年10月2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业信息与技术处处长王玉玺作《2019-2020年全国重要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与种子市场监测报告》。

⑤数据来源《成都统计年鉴2020》。

⑥3个种业工作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猜你喜欢

制种种业农户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山东:全面实施主粮作物制种保险政策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制种:受益行业政策推动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