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

2021-05-18任国征青楚涵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机构

任国征 青楚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时提出“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医养结合模式是培育养老新业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我国养老模式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情提出了适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设想及政策建议。

一、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使得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整体上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绩与不足并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生育水平下降、退休人口数量增加和人类寿命延长等因素叠加导致我国人口结构整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养老社会力量短缺、老年抚养比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导致劳动年龄人口与社会负担加重。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00-2019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54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8.1%。

(二)养老机构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面临着诸多困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机构内部缺少具有专业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大多数机构的医护人员都是普通医院科室医生,并非老年医学专业人士;机构内部的服务人员也多为缺乏严格职业培训、护理经验不足的社会人员。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

(三)养老服务内容僵化

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评估不全面,导致养老机构难以明确老年人的具体需求,难以供给精准服务。另外,部分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尚未达标,主要表现在仅侧重于较低层次的生活服务与治疗服务。甚至部分直接选择与医院合作的社区养老机构只注重治疗性措施的开展,忽视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及临终关怀等服务的提供。

(四)传统养老观念阻碍康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长期影响,很多人认为将老年人送至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表现。这种舆论的存在或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二、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通过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形成以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组成的多元立体化的特色养老模式。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起步晚,这一模式目前正处于早期推进阶段,市场经验不足,未富先老的问题也加重了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本文从日本、英国、美国的养老模式探索中的教训进行总结,旨在更好地发挥我国养老健康产业的后发优势。

1.日本的养老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和看护需求持续扩大的同时,能够提供看护服务的年轻人持续减少,老年人为了获得充足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不得不长期申请住在医院,导致医疗和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基于此,日本较早地通过实施《长期照护公共保险计划》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养老服务的相关行为,并将医疗和养老进行区分。在养老方面实行机构照护、医疗、保健相结合的服务体系,统一集中了相关管理权限,为政府管理养老服务提供者提供了便利。

2.英国的养老模式。英国的养老服务与一般医疗服务都可以享受全民医疗保险,即NHS(National Health System)。养老服务机构将医疗功能的配置视为建设重点,其特征是具有标准医疗机构,其服务范围主要涵盖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院、日间照护中心、老年护理公寓、专业失智照护机构和医养社区等。除一般养老服务外,英国还对残疾人与贫困老年人口提供长期照护等服务。

3.美国的养老模式。根据机构的自身设施及入住者的需求,美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包括成人寄养照护、生活辅助设施、持续照护退休社区等服务。

(二)我国康养结合的模式设想与政策建议

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发展重点应在于以老年人需求侧为导向,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供给侧入手,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制度、法规等宏观调控促进养老体系的良性发展,提高供给侧的供给能力,实现政府、社会、个人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需求侧老年人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从而实现我国养老体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园春红|朱文鑫/摄

1.构建“医院-护理院-社区”康养结合型的服务模式。一是医院端。搭建院前急救、院中治疗和院后指导的疾病综合治疗平台,为健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医疗支持。将量身定制的系统应用到院内护理信息系统之中,通过应用系统的多元化,优化流程,整合数据,有效地促进临床病区和各医技部门、特殊专科业务数据互联互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使该服务模式高效运作。二是康养护理院端。这一部分是医养结合运行模式的核心,是协调院内外的重要枢纽,其通过出院准备系统提供对接服务,包括入住老年人的线上信息传递和全面协调各联动单元。建立其医养结合住院电子病历和养老健康档案,实现医养信息实时转换。三是社区端。创建医院网上平台,通过云平台开展医疗护理专家远程会诊和病人健康教育。护士可以通过手机App,为出院仍需照护、体检的处于亚健康状态和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家庭照护、专业护理及预约挂号、绿色通道转诊等服务。

2.加大培养康复人才力度。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发展走向,明确培养目标才能进行课程的安排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后续工作。科学全面的医学评定是实施运动康复的前提和技术保障,应在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提高与医学知识相关的课程比例,医学类院校可以增加运动技能的课程设置,但要避免出现重复设置、自相竞争、资源浪费等现象。通过分门别类来增加专业学生对于不同科目的选择,以便进一步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对专业技能进行掌握,提高学生竞争优势,积极、合理运用资源;明确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减小就业压力。

3.加强养老体系金融扶持。深化养老体系企业金融服务供给,重点支持涉足养老行业的相关企业,充分激发养老体系企业活力,确保其正常运转;积极拓宽特定企业融资渠道,如鼓励其采取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发债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措施,实现金融对养老事业正作用的最大化。

注释:

①医养结合是指把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和先进设备与康复训练、日常学习、日常饮食、生活养老等专业相融合。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综合治疗。从技术上尽可能实现疾病转归,病人的各项功能得到保持或恢复。其中,“医”主要是重大疾病早期识别、必要的检查、治疗、康复训练,包括有关疾病转归、评估观察、有关检查、功能康复、诊疗护理、重大疾病早期干预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技术上的服务。“养”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用药和安全、日常饮食照护、功能训练、日常学习、日常活动、危重生命体征、身体状况分析、体重营养定期监测等服务。

②老年抚养比也称老龄人口抚养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机构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加快疏通医疗体制梗阻
养老更无忧了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