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爱国主义传播分析

2021-05-17周慧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摘要】随着融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生态、媒体内容生产以及受众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纪录片在话语体系与创作模式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融媒体视域,通过分析纪录片《为了和平》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叙事路径,探究电视纪录片在融媒体时代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视域;电视纪录片;爱国主义传播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2.090

正如傳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预言:“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它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它使社会再结构化,改变着我们社会的形态。”随着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新纪元的到来,现有的媒介生态也将重构,技术赋能下人们的思维模式、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融媒体时代下,5G、VR、AI等智能技术被不断创新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在如今的纪录片市场中涌现出诸如微纪录片、互动纪录片等多种新形式,为纪录片市场注入新鲜活力。202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反响十分热烈。本文以《为了和平》为例,分析探讨在融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爱国主义传播问题。

1. 技术革新,优化爱国主义传播内容品质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纪录片制作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完美的契机。最直接的表现为中国纪录片制作机器的使用,摒弃了以前落后的机器设备,采用了具有高新技术的设备,在拍摄、录音和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剪辑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5G+AI+4K”的战略布局下,《为了和平》不仅能为观众带来4K超高清的视觉效果,同时制作组运用影像复原技术,修复了开国大典等历史资料画面,在保证纪实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又提高了纪录片的画面质量。融媒体时代下影视后期技术快速发展,不仅使纪录片画面更加精美,也能丰富了画面信息。《血性迸发》中借助动态影像技术,利用AE等特效软件将展板上展示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松骨峰阻击战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影像,让志愿军们冲锋上前,与敌军殊死搏斗的形象动了起来,这种极具历史感的视觉画面展示的是志愿军战士们的血性迸发和视死如归。

融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为了和平》的画面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后期制作还原真实的抗美援朝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氛围,突出英雄人物形象,帮助年轻受众了解真实的历史,用优质内容来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例如:《英雄赞歌》中借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抗美援朝时期的地图,创作团队在立体的图模型中标注了邱少云部队的潜伏地和391高地的位置,可以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邱少云潜伏地点与391高地距离之近,能更加直观感受到邱少云潜伏的危险,让观众通过画面了解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

2. 叙事转变,扩大爱国主义传播受众群体

在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冲击下,互联网从数字化的Web2.0阶段迈向了以媒体智能化为表征的Web3.0阶段,人类社会随之进入气象万千的智能化信息时期,技术的驱动和赋能使得人们的思维模式、传播手段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4G时代以来,短视频迅速兴起,让受众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短视频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因此纪录片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改变其原来的叙述节奏。《为了和平》分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六集,六集都有各自的主题,又从整体上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每一集都选取多个极具代表性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抗战英雄人物的故事,将一集纪录片划分为多个片段,例如,第四集《英雄赞歌》就讲述了曹玉海、毛岸英、杨根思、邱少云、万福来等多位抗战英雄的故事,尽管从时长上来看,一集约五十分钟的《为了和平》并不能完美贴合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但是将整部纪录片拆分为六个主题,又将六个主题拆分为多个英雄人物事迹,化整为零的叙事模式,可以让观众在注意力即将耗尽时迅速转化到新的故事中来,又能通过不断强化主题达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效果。

融媒体发展至今,其受众的年龄结构更广泛,接受的文化层次更多元,同时纪录片受众的知识结构也在变化,很多低学历、较低文化素质的受众也在被纪录片吸引,这就要求纪录片的创作应更贴近受众,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生活化、个人化以及趣味化,有利于更广泛受众的理解与接收,使作品得到更广泛传播。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扩大观众群体,《为了和平》采用语言纯朴、平易近人的解说词,除去深沉严肃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专访,借老兵的生活化语言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正义担当》以陈虎山老人的等待故事为切入点延伸到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英烈,借一个个抗美援朝老兵之口,向观众讲述他们自己或者战友的亲身经历,用他们最朴实的话语传递着抗美援朝的精神。

用以小见大的叙事角度彰显宏大主题的《为了和平》,以小人物为主,以讲故事为主的叙述模式,这不仅符合融媒体时代下用户的观看喜好,也能通过直白朴素却又包涵情感的语言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水平的观众群体,让观众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找到自身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受众的爱国主义,提升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

3. 多元分发,拓宽爱国主义传播渠道途径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纪录片产业已经构建起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成为纪录片的新主场。《为了和平》在微博、微信、央视影音客户端、央视门户网站以及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平台“央视频”app等多种传播载体上进行分发,利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构建的新媒体矩阵将《为了和平》深度覆盖至互联网平台。此外,除了央视自身的媒介矩阵之外,《为了和平》还在优酷、爱奇艺、腾讯等互动性强、时效性高、受众范围广的新媒体网站,梨视频、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乃至B站、A站等二次元小众社群进行播放,打造纵横联合的全媒体纪录片文化带和网状传播格局。

同时多元分发不是意味着将《为了和平》原封不动的搬运到各大传播途径上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充分结合不同平台的自身特色,适应差异化传播趋势,对《为了和平》进行改编创作,以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在官方公众号推出抗美援朝精神的文章,在微博开设为了和平的超话等等,众多传播形式都扩大了《为了和平》的传播力、影响力,以短视频为例,秧记录纪实工作室就截取了毛泽东等领导人商讨是否出兵的片段,在发往俄罗斯和保留的两份电报中,一份写着同意出兵而另一份不同意的情节,制作了《两份电文,为何内容截然相反》的短视频,这种类似历史解密的短视频迅速获得了关注。另外,地方媒体结合自己的地域情况,将《为了和平》中是当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单独截取出来作为短视频投放,基于LBS和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到本地人或者是生活在本地的受众的眼前,通过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来扩大受众群体,通过丰富的传播渠道更精准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

4. 互融互动,提升爱国主义传播实际效果

融媒体视域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受关系从原来简单的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而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为受众提供了更为精美的视觉体验或是更为丰富的信息接收渠道,更是为受众与传播者之间更加了多元的互动方式。融媒体时代下的受众渴望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我,抒发个人观点,可以在融媒体平台对影视作品进行自由的评论与转发。

融媒体视域下,受众与纪录片作品互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评论与转发。融媒体时代为受众提供了能够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与渠道,受众的参与评论都能进一步帮助作品传播。《为了和平》开播以来,用户积极通过微博参与到为了和平的超话讨论中来,在超话中用户表达了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感叹,也实现了《为了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传播。除了通过在各大视频网站下的弹幕、评论区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用户还以更具融媒体特色的短视频对《为了和平》发表评论,一些高校在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为了和平》后,通过抓怕到学生聚精会神、感人泪下的细节画面,简单加工制作成短视频上传到自媒体平台,这些真实的观看反应所形成的影响力甚至比直接表达对抗美援朝精神的赞美还要有效。用户在融媒体平台的评论与转发能够让受众在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尤其是《为了和平》的主题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推动用户对《为了和平》进行评论并转发至自己的微博、朋友圈实现跨平台互动。通过用户的跨平台分享,带上自己的想法而进行二次传播,可以扩大《为了和平》的影响力,并加大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正如有学者所说:“融媒体生态圈以内容为核心,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聚合起来,同时带动更多公众自发参与,使优质内容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使内容价值和影响得到全面提升。”

在融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传播渠道、互动形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但是无论怎样创新,电视纪录片始终都用纪实性的语言,展示着真实的社会,传播形态的改变是为了更加贴近融媒体时代下的受众需要,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从而达到传播目的。《为了和平》基于融媒技术、融媒思维,以优质的内容、通俗的叙事方式、丰富的传播渠道以及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向观众还原了真实的抗美援朝,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革命精神,为国家凝心聚力,构建起全方位的爱国主义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谢俊貴.当代社会变迁之技术逻辑——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2(04):191-203.

[2]张家新,陈红梅.融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发展新趋势[J].戏剧之家,2020(20):111-112.

[3]牛光夏,成亚生.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融合范式与转型路径[J].电影艺术,2020(03):120-125.

[4]司若,赵静超.融媒时代纪实性视听作品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3):116-121.

[5]樊启鹏,李瑞华,任伯杰.2018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J].电影艺术,2019(03):118-122.

[6]李艳峰.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IP开发与生态合作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6):117-118.

作者简介:周慧君(1997——),女,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
浅谈电视纪录片剪辑的节奏把握
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原则与相关问题
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新
探析电视记录片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