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友谊迷惑行为鉴赏

2021-05-17顾倩

科学大众(中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团体抱团同龄人

顾倩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人际关系的重心不再是父母,而是转移到了同伴关系上来。在平时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我发现除了学业压力,来自友谊的烦恼占据了中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我们渴望友谊,但又常会在友谊的森林中迷失自己,对自己与他人感到困惑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在友谊中的困惑。

迷惑行为1:友谊对青春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班上都是一个一个的小团体,感觉我都融入不进去。”

“因为被同学孤立,我最近课也听不进去,会莫名地哭,感到没有希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都需要爱与被爱,友谊关系恰恰可以支持这两种需要。但是,青春期的友谊似乎对青少年有着更大的意义,如果被孤立或被谣言中伤,会比成年人感到更大的痛苦,更容易自卑、在学校表现不佳等。通过上述的两个小烦恼,我们可以窥见中学时期友谊的一个特点——抱团。那么,青少年为什么需要抱團呢?抱团会带来什么呢?

随着“抱团”这个词的出现,可能你紧接着会想到取暖,因此,抱团会给我们带来亲密和支持。但是,“抱团”对青少年还有着特别的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思考“我将成为谁”的阶段,小团体提供了某种化身:”我是这个团体的成员。”“我该穿什么衣服?”“我应该为团队努力一把吗?”“我应该通宵学习吗?”“要不要对这个人友善?”“可不可以跟那些男孩讲笑话?”小团体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因此,“抱团”是一种自我的寻找,是一种身份的认同。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回答“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恰恰是青少年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抱团”的意义,也就能理解那些被团体孤立所带来的痛苦和自我怀疑。

迷惑行为2:究竟拥有怎样的特质才能交到朋友

“我已经成为他们口中优秀的人,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意和我玩呢?”

“我比较安静,因为我不喜欢看恐怖片而告诉了老师,从此同学都不愿意和我玩了。”

每个人都渴望友谊,但我们也常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受挫,到底什么样的特质会受到更多的欢迎呢?

一般来说,受欢迎的青少年是友好、乐于助人、热情、善良、幽默和聪明的(与谣言相反,智力是一种社交资源,并不会招致反感)。他们能够感知和回应其他人的需求;他们自信、坚定却不狂妄自大;他们喜欢玩乐;他们的行为举止让同龄人觉得恰到好处。不受欢迎的青少年缺乏这些社交技巧。他们当中有些人是自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不断地试图吸引别人的注意;有些人冲动好斗,总是处于防御状态,将别人不经意的评论解读为人身攻击并迅速反击;还有些人严肃、呆板,不会热情待人,或者在人群中总是感到不自在,导致其他人失去耐心。不管怎么样,他们会破坏他人的乐趣。

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这并不是坏事,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培养出基本的社交技能。例如,询问别人对你的看法、称赞他人、分享、合作以及在集体活动中不要试图主宰他人。

迷惑行为3:如何对待校园欺凌

“班上男生会嘲笑我长得不好看,开各种玩笑。”

“班上有个女生就喜欢挑拨离间,到处说别人坏话。”

欺凌是青春期关系中难以绕开的话题,或许有1/3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生活在害怕被嘲弄、威胁或殴打的恐惧中。

首先,遭受欺凌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你可以去寻求帮助而不是沉浸在自责里。那么,如何阻止欺凌者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忽视对方。欺凌者通常会欺负弱小的同学,当别人目睹他们恃强凌弱时,他们的虚荣心获得了满足,这使他们在同龄人眼中显得很强大。我们需要表现得自信、坚强,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青少年,不太可能因为想要讨好同伴而屈服于消极的同辈压力。不要表现得沮丧,因为这正是欺凌者想要看到的。当不得不与恶霸待在一起时,身边有一个朋友是有益的。

前文中的第二个烦恼是在女生关系中常常会出现的,这种欺凌被心理学家称为“关系攻击”,即欺凌者相互勾结,通过留言、羞辱和背后中伤来攻击他人。关系攻击通常源于欺凌者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缺乏安全感。在社交环境中,受欢迎程度是很重要的资本,提升自己地位的方法之一就是贬损他人。对付关系攻击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正中欺凌者的下怀(欺凌者通过伤害他人来巩固自己的社交地位)。如果受害者忽略欺凌者的尝试(选择花时间与其他朋友相处,远离欺凌者所在的圈子),或者对欺凌者的风凉话一笑了之或耸耸肩(“很抱歉打断你,没人真的在乎你怎么想”),这样就会削弱欺凌者的攻击性。

(特约编辑:孙晓明)

猜你喜欢

小团体抱团同龄人
主持人语
如何应对机构抱团的估值泡沫
路旁紫薇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抱团”(双语加油站)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叫我大名儿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