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新思考
2021-05-17杜芸施云睿
杜芸 施云睿
摘 要:“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新冠疫情的波及,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努力学习、认真领会、刻苦钻研,才能将“互联网+”思维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及时扭转教学现状中不合理的部分,更好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独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资助项目“基于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证与研究”(0010521832)阶段性成果。
一、“互联网+”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
(一)相关概念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形态,各种资源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里重新整合,资源能够更有效地配置,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信息时代,互联网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等新兴产业均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如何应用、如何发展便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也需要有新的探索,其中“慕课”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已经频频出现。对于笔者所处的独立学院来说,因其自身的办学性质、学生组成等均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差异,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互联网+”实践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信息化整合度不高、学科课程间的合作互通意识较弱、组织学生讨论协作式学习较少等。对此,笔者将在文中适当地提出改革建议。
(二)传统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授课、学生聆听、完成作业、作业点评等环节来进行。笔者认为,这样的授课形式存在以下问题。
1.被动式学习
本次课题研究对象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学院17级与18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班。通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尽管学生享有自主性学习的权利,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对学习产生责任感,学习缺乏动力。例如在17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插图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由教师提出作业和考试要求,学习者被动接受学习任务,完成课时。但实际上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少兴趣激发等原因,在项目设计中不够重视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善于在沟通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布卢姆和安德森的认知理论中,按照认知层次的不同,从低到高将人的认知活动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六个层次。其中,记忆和理解属于低层次的认知活动,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属于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根据上述理论,传统数字媒体艺术课堂将师生大部分时间资源分配给了记忆和理解等低层次的认知活动。被动式学习下,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等更为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2.被动式教学
目前的教学中,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群之间的边界清晰,基本处于隔绝和封闭状态,教师之间教学合作少,课程知识讲授中存在重复内容,造成了有效课堂时间的浪费现象。在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课程中,教师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在缺乏互动与沟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被动地进行教学,收获的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互联网+”背景下
独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结构欠合理
从笔者所在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观察了解到,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群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较少,教师授课内容与方式较独立,各科课程之间,尤其是设计基础类课程与专业核心设计课程之间的衔接,相对封闭。学生在低年级课程中的学习引导,与高年级专业综合实践中预期的训练方向并不统一,高年级小组设计项目开展前应掌握的知识储备和软件模块的熟悉程度,没有达到能自如创作表达的水平。在短片创作课程中,敦促指导学生完成前期策划案后,需要教师投入相当精力补授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学生短片的中期制作才能缓慢推进,整片制作的时间周期、创作实践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教师往往局限于备课和讲课的职责,很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协作式的学习。课堂上加入了多媒体软件作为演示方式,但没有针对不同程度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考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较多的依然是傳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所提倡的教学思想有所背离。
(二)互联网教学资源使用不充分
目前来看,互联网教学设备使用的难度,以及教师受限于自身的专业背景,缺乏互联网教学必需的技术知识,使得已有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并未充分得到使用。教师的“互联网+”思维不足,缺乏互联网教学课程设计和课堂掌控的能力。
近些年国内外高校兴起的MOOC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讨论完整地在线呈现出来。全面推进这种打破教学时空限制的模式,在2020年春季开学受新冠疫情影响众高校推迟返校的现状下势在必行。实现教学资源互联与共享的的模式在目前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开设中才刚刚大规模地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互动交流仍然局限在相对固定的师生人群中。
三、“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新对策
(一)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建设的新思维
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建设中需要用新的思维应对形势转变。例如加大教学硬件的资金投入比例,进一步完善教学硬件和设施,加强在线学习平台的升级和配套应用的研发。
面对疫情期间师生不能返校的难题,在学校教务处的组织下,笔者在18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插图设计”课程教学中使用了基于教学立方配合视频直播的在线教学方案。教学立方是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过程化教学与学业评价平台,是一款面向高校常态化教学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综合性跨平台混合式教学支持系统,可借助于手机端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和教师各自拥有不同界面的 PC 端后台系统。笔者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教学立方发布第一周课件和阅读材料。通过教学立方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平均阅读课件第11页的时间较长,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和吸收,因此上课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在线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析他们的学习特点,能够方便教师更加个性化地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
此外,教学活动的考评体系也应当结合互联网教学进行调整。对教师的考评更多地是要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否有效进行,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指导是否及时。对学生的考评不应局限于考试成绩和学分,而应对他们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展开全面的考评。要多关注能力的培养,包括寻找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在班级或小组中交流的能力、分享和贡献知识的能力、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等。通过教学立方平台和内嵌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平台记录下来的学生的历次课堂表现,给出课程学习平时分。在直播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连麦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及时答疑解惑。通过“教学立方+直播”这种混合模式,可以即时做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场景建构的新思维
“互联网+”的教学背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MOOC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优势。尽管在教学氛围方面无法达到传统大学课堂的效果,课堂互动性比起传统课堂的及时性略有欠缺,但教师积极参与MOOC建设,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大的教学情境与认知条件,对独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无疑有着促进作用。
2013年以来,我国多所高校积极加入MOOC平台,开放了多门网络课程,如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清华教育在线(THEOL)”平台为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所利用,展开MOOC实践;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教学立方”在2020年新冠疫情下,结合视频直播在其所属各个院系广泛作为主要教学平台使用等。部分高科技企業也加入了MOOC课程建设,如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果壳网等也推出了开放式网络课程。
(三)应对师生关系转变的新思维
“互联网+”对于师生关系的转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让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导致了师生地位的变化,即由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向师生对话型转变,师生之间的职责分配也产生了变化。例如线上学习建立的课程QQ群以及在直播平台的聊天功能的使用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运用情况,可以更即时地进行沟通与反馈。笔者授课的18级数媒专业“动画运动规律”课程,便建立了班级课程QQ群,讲授完第二章曲线运动的知识点后,学生根据该知识点设计制作包含曲线运动规律的物体动画,导出便于预览的gif格式片段发在QQ群中,由师生共同参与点评与讨论,学生之间能即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修改物体动作不合理或不流畅的部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备课讲课,而是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学习资源库,依据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搜寻所需的信息,帮助学生构建并完善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职责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完成设计项目和考试,而是提升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和加工的能力。例如在“插图设计”课程中,教师提出以“现代二十四孝”为设计主题设计月历,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筛选、整理出参考图,设计系列插图,并且根据不同类型月历的特点,对插图进行编排,最后打印装订成品。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收集同类型优秀案例,让学生进行对比,独立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努力学习、认真领会、刻苦钻研,才能将“互联网+”思维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只有从学校教学建设、教学场景构建、师生关系构建等多个方面转换新思路,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创新发展,及时扭转教学现状中不合理的部分,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红耘.修订的布卢姆目标分类与加涅和安德森学习结果分类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9(4):994-996.
[2]李兴华,等.基于教学立方和视频直播的在线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20(5):24-28.
[3]马海凤,等.基于课立方系统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大学化学,2019(6):5-10.
[4]刘刚,吕文静.反思型教学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4(3):105-110.
[5]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8.
[6]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作者简介:杜芸,硕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施云睿,硕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