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的策略
2021-05-17黄慧霞
黄慧霞
摘 要: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尤其对初次接触语文学习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职责。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是文化传承的主战场。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从心底里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自信心。文章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借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融合;教学策略
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和精髓,这些瑰宝的存在让中华民族一直矗立在世界的强者之林。中华民族哪怕在岁月的车轮下、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时都可以顽强地站立起来,这些都得益于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即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中国经历了数不胜数的朝代更迭,在这些朝代的更替中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和精妙的作品,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从萌芽状态,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再到如今的世界文化大碰撞,让存在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绽放着绚丽的色彩。而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一步步实现,现代人更加珍惜历史,也产生了对历史文化的新看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样的,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小学教育,语文科目的创设也承担着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责任。每一个学生都将成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只在于传授学生对汉字和语言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自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结合识字教学,深入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汉字的发展与我国的历史进程同步,汉字内容庞杂、博大精深,而识字教学不仅仅存在于现代,在古代也是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字的发展由来,并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贩、贷、赚、资”等汉字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这些字的由来和发展向学生表述出来,比如“贝”在古代的文化中代表着钱币,在最早期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还没有使用钱币进行交易,因此都是借助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交易,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淘汰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尝试用贝壳作为交换的货币,所以在古代“贝”也就代表着钱。而上述的几个汉字都是以“贝”作为部首,因此这些字也与钱有关联。如“贩”为买货物或出售货物的小商人,如商贩、摊贩等。“贷”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贷,施也。从贝、代声。”将账挂到借钱之人的账上,并记录下来,也就是贷的意思,本义:借入或借出,如贷款、借贷、信贷。“赚”有贝,是与财富有关的含义,意指在买卖中获得盈利或者生意取得利润的意思。“赚”有赚取、获得的意思,如赚钱、赚得。“资”从次从贝。资,货也。货者,化也。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资也是资本,包含钱财的意思,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或者财产,所有的意思也都與钱有关联。通过将这些字的由来与历史故事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不仅让课堂充满故事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语文教学充满意义。
二、基于阅读教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媒介,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其中的内容也是经过一代代的更新,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元素,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还具有相当丰富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学生进行感悟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可在教学前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同时利用教育资源并结合有关的视频影像资料设置丰富的教学课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品味视频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思考,并在观看完后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有学生说道:“这个短片是为了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宽以待人,让我们在交流时充满善意和友爱。”也有学生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是借助毛主席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当时的共产党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故事,衬托出了只有爱护人民的人才能受人民爱戴和拥护,从侧面表达了对前人的感谢和敬佩之情。”每个学生都分享着自己的看法,在思维碰撞中所有学生都得到了相互之间的意见结合,最终获得了深层次的学习和感悟。对此,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感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爱国主义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国家繁荣的来之不易,了解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从小树立怎样的愿望。
三、利用古诗文学习,传导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各种形式的优秀文化不断涌现,不仅仅是各类经典书卷,还包括大量的优秀古诗文,其中不仅蕴含着当时人们的情感,也隐藏着当时社会的风景人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教学,为学生认真讲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细细体会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人为我们描绘的历史画卷,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让他们很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诗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传世佳句,从简单的几个字中便能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将李白的生平事迹做简要的介绍,通过背景故事和人物生平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愁思。比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通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以感受作为游子的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从开始的句子中就能明显感受到异乡异客的孤独怆然,尤其在佳节良辰,没有亲友相伴,更是让人感觉到枯寂,落寞。在学习《登鹳雀楼》时,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看出诗中包含着的深刻哲理,将景物与哲理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叹风景的宏伟壮丽,由此表达自己的渺小,也展示着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好愿景,渴望更上一层楼的情怀。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深入挖掘和利用古诗文,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
四、结语
小学语文作为整个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开展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学生的心底种上文化传承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累,结合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元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灌输。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优秀文化的弘扬任务。
参考文献
[1]马燕萍.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J].语文课内外,2019(06):296.
[2]杨平.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8(3).
[3]李莉.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为例[J].下一代,2020(04):1-2.
[4]彭彪.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研究[J].新智慧,2019(27):52.
[5]王婧雅.传统文化背景下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8(0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