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石灰岩矿顺层高边坡环境治理措施研究
2021-05-17陈康力
陈康力
(天津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3)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自然资源部协同多部门共同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加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成为其四项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大型露天矿山边坡高度通常超过300 m,在地质环境、构造形态与石灰岩层开采等因素的影响下,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片帮以及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创新提出现实要求。
2 项目背景介绍
2.1 项目概况
某矿山为大型露天石灰岩矿,地处低山丘陵地带,矿山闭坑后经改造现已成为国家矿山公园,但仍遗留占地面积超过600万m2的矿坑和深度超过300 m的高边坡,多年来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对周边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2 环境问题分析
1) 地质环境层面
首先,该露天矿自投产后北帮历年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量高达80余次,其中有22%的滑坡体体积超过1万m3,导致周边铁路、轨道交通、高压柱等构造物被严重损坏。其次,高边坡稳定性较差、边帮地表严重变形,地表沉降、塌陷面积超过23.3万m2。再次,在矿坑北帮坡顶东侧分布有大量裂缝,裂缝长度超过1 km、宽度达0.3~0.5 m,引发临近道路、桥梁与建筑物均不同程度受损,威胁着人员生命安全。最后,矿坑北帮分布有大量发火点,矿坑内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都较为容易引发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 生态环境层面
3 矿区边坡岩土性质检测与土壤成分分析
3.1 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在地质地层分布结构上,该矿区由人工填土+第四系松散层+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岩石层组成,其中矿坑北帮岩土稳定性主要受到①~⑨弱层的影响,①~③弱层已被挖除,弱层间距保持在5~20 m。受弱层产状的影响,其在饱水状态下出现典型的塑性破坏问题,整体物理力学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又因其是高边坡主要控制结构面,因此成为边坡治理的重点任务[1]。在地质水文特征上,该矿区地下水由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层间裂隙水组成,赋存于砂砾层、岩层和破碎带内,由大气降水和河水补给、以蒸发和径流排泄,静置水位埋深为3.2~36.1 m、水位标高为-151.32~152.47 m。结合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得到该边坡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具体参数见表1。
表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3.2 土壤营养情况评价
基于综合指数法进行边坡土壤营养成分评价,并完成评价指标与权重的设计,具体见表2。设养分综合指数为I,选取第i个指标进行评价,对应的评分值为Fi、权重为Wi,其计算公式为
I=∑Fi×Wi(i=1,2,…,n)
表2 土壤营养成分评价指标与权重设计
将该露天矿的土壤成分指标输入评价模型中可知,矿坑背帮地表土壤的平均pH值为7.4,土壤呈弱碱性。其中N含量为124.46 mg/kg,对应评分为100分;P含量为15.02 mg/kg,对应的评分为40分;K的含量为87.57 mg/kg,对应的评分为40分。将评价结果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出I=100×0.25+40×0.25+40×0.2=43分,对应的评语等级为“低”,因此可在后续环境治理工作中优先选择固氮、抗旱、耐瘠薄植物进行种植。
4 边坡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建构方案及措施探讨
4.1 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1) 边坡稳定性评价
由于该露天矿北帮的边坡高度超过300 m、工作帮坡角为19°,呈现为典型的顺层高边坡形态,其边坡变形破坏机制为滑移- 弯曲,坡角与岩层倾角保持一致、软弱层不会发生整体临空问题,变形体前缘位于构造发育处、应力分布较为集中,在剪出口段易使层状岩层被剪断。因此,该处剖面的滑动面特征为折线组合滑动面,可将软弱夹层设为指定滑动面,基于要求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边坡稳定计算。具体来说,以露天矿北帮为基准划定2 km左右的研究区域,从中选取12个剖面进行取值计算,拟采用永久性加固设计方案,将边坡稳定系数取值为1.5。在完成现状剖面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边坡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编制,再计算出支护方案实施后的边坡稳定性系数值[2]。例如选取E22剖面进行计算,该坡面边坡支护方案为钢轨桩+压坡脚+疏干排水,计算得出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56,符合设计要求。
2) 综合治理方案与措施
综合整治方案由整体+局部方案整合形成,在整体治理方案设计上:首先采用“削坡平盘+抗滑桩”工程措施,具体剖面如图1所示,依照垂直坡高8~12 m、台阶宽6~10 m、坡面角26°~35°,将E22剖面的各级边坡先后进行削坡、平盘,采用反坡式平盘形式、将坡度控制在5%左右,便于在降雨条件下减少平面蓄水量、使径流顺利排入竖向排水沟内,减少雨水冲刷对台阶坡面产生的破坏作用,并且实现坡面减重卸载、降低下滑力;选用2排钢轨桩与挡土墙配合进行边坡支护,将长7.4 m的钢轨桩嵌入岩层深度控制为5 m,各桩中心距保持为1.5 m,成孔直径为200 mm,材料包含M30水泥浆、粒径为10~30 mm的碎石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挡土墙高2.2 m、宽0.8 m、埋深为0.6 m。其次在压坡脚方案设计上,将堆填区高度设为25 m、坡度为0°,选用山皮土材料实行分层碾压处理,确保碾压系数>0.9。最后在疏干排水方案设计上,设有50 m长的泄水孔、孔间距为10 m,将孔径设为130 mm,内置110 mm的PVC管,将倾角上倾5°以内,并将后25 m做成花管,使坡体内与孔内水顺利排向排水沟中;同时选用C25混凝土、水泥砂浆材料砌筑竖向排水沟,选取坡顶和坡脚部位设置截水沟,将伸缩缝间距设为20 m,用于集水、排水。
图1 钢轨桩+挡土墙剖面
在局部治理方案设计上,结合所选E22剖面各区段特征进行专项治理方案的编制:一方面针对前缘表层出现塌滑现象的区段,采用“锚杆与格构护坡+挡土墙”工程措施,格构梁尺寸为300×300 mm,基础梁和压梁尺寸分别为400×400 mm和300×300 mm并完成配筋,选用C25混凝土材料,将保护层厚度设为35 mm;采用DZ50钻杆与坡面垂直设置,长度为3~5 m、间距控制为2.5 m、孔径为110 mm,并选取M20水泥砂浆作为锚固体;在坡肩部位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喷射层厚为150 mm,选用长1.5 m的土钉以2.5 m间距设置;挡土墙设计方案同上。另一方面针对容易自燃的危险区段,采用“注浆灭火+挡土墙”工程措施,将注浆孔以3 m×10 m的规格呈梅花形布置,选用孔径为108 mm、壁厚4 mm的钢管制成空隙率为25%的花管作为注浆管,利用M20水泥砂浆进行注浆灭火,并选取C25混凝土喷射在表层,形成厚100 mm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后完成挡土墙的设置。
4.2 生态环境分区治理
1) 分区治理方案设计
首先从边坡台阶区域入手,考虑到该露天矿北帮各级边坡垂直高度12 m、坡面角最高为35°,因此宜选用紫穗槐、沙棘类小灌木植物进行1∶1混栽,将灌木行距控制在1 m×1 m、株高控制在0.8~1 m,确保每株灌木的枝条不少于5枝。其次从平盘区域入手,通常应选用刺槐、榆树类乔木植物进行1∶1混栽,将乔木行距控制为1.5 m×1.5 m,实现均匀布置。再次从格构区入手,可选用紫穗槐以1 m×1 m的间距种植在格构区内,将冠幅控制在0.5~1 m、株高不超过1 m,同时采用紫花苜蓿草种均匀播撒在灌木间,将草种生长密度控制在每平米10 g左右。最后从坡顶两侧道路景观入手,选取乔木(如樟子松、刺槐等)与灌木(如紫穗槐、榆叶梅等)营造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景观,注意选取带土球乔木、确保株高不小于2.5 m,将灌木的冠幅控制在1 m以内、株高为0.6~1 m、各株灌木枝条数量不小于15枝[3]。例如选取樟子松沿道路内侧以6 m的间距种植,在紧邻樟子松1.5~2 m处选取刺槐以6 m的间距进行种植,并在两排乔木间搭配灌木,注意调整好株间距,以此营造良好的道路景观效果、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2) 坡面复绿技术
在丰富边坡生态整治工程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应当聚焦生态培植维度进行深入探索。例如针对坡度为55°以上的坡面,可采用植被混凝土挂网喷播技术,先完成坡面清理、填平与冲洗,再利用镀锌铁丝网锚固在坡面构成稳定结构,将植物种子、土壤、水等种植材料以合理配比利用高压喷播机喷播在岩石表面,用于恢复地貌景观;针对高陡岩质坡面,可选取坡脚、台阶处设置种植槽,将预先培养好的容器苗移植在坡面处,利用坡面罩网牵引藤本植物生长,结成速藤屏;还可以采用生态植被毯技术,利用特殊工艺制成三维复合草毯,依托植物纤维层发挥保水保肥作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借此有效在边坡坡面形成植物复合体、抵抗雨水冲刷,收获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5 结论
通过针对某露天矿顺层高边坡的地质水文条件、岩土性质与土壤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综合整治原则采用边坡整体治理与局部加强方案,并结合土壤成分与植物立地条件完成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的编制,以此实现对地质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协同治理,为我国露天矿山的边坡修复治理与复绿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价值。